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年入百億,“土味”短劇,硬控全國爸媽,歡迎閱讀。
短劇市場,群魔亂舞。
" 流量女王 " 咪蒙牽頭制作的《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一邊挨罵一邊火爆,豪砍 1.4 億次播放。
在年輕人紛紛吐槽短劇已經越來越抽象的同時,在他們看不到的世界裡," 老年向 " 短劇已經異軍突起。
8 月 29 日開播的《閃婚老伴是豪門》出道即巅峰,連續 5 天稱霸短劇榜第一。
而類似題材的跟風之作《閃婚五十歲》同樣也獲得了不菲的成績。
之前在短劇平台收割年輕人的帥氣霸總、勵志灰姑娘,搖身一變成了銀發斑斑的叔叔阿姨。
普通短劇裡俊男靓女約會的高級酒吧,也變成了大爺大媽們最愛的街邊公園;贅婿逆襲的故事,也變成了婆媳大戰和盡孝大比拼。
年輕人上一秒還在圖個獵奇好玩,下一秒就發出驚呼:" 完了,衝着我媽來的。"
數據顯示,去年的短劇市場規模就已經高達 373.9 億元,而今年突破 500 億已經不是夢。
根據媒體報道,被短劇硬控的人群中,40 歲以上的群體占比早就超過了 50%,老年短劇,很可能是行業的下一個大風口。
但是老年短劇市場,真就那麼好拿捏嗎?
都說年輕人是 " 眼睛被焊在手機上 " 的一代,那現在的老年人則被焊得更死。
這個 " 焊接劑 ",正是專門為老年人量身定做的短劇。
對于劇組來說,拿捏老年題材,比年輕題材容易多了。
《父母愛情》劇照
國内有《父母愛情》,韓國有《看了又看》,這類着重家庭關系的劇,不管在什麼時代都是能硬控爹媽的狠活兒。
而到了短劇時代,類似的套路更是被濃縮成了精華。
甜寵劇裡的灰姑娘變身保潔阿姨,和惡毒小三的争寵變成了和刁蠻兒媳婦的對手戲,反轉、打臉和耳刮子一樣不少,年輕人全都看懵了,直呼:好熟悉的劇情,好陌生的年齡。
大熱老年向短劇《閃婚老伴是豪門》裡,惡媳婦、刁親家、黃昏戀霸總、兒時就走丢的女兒在五分鍾之内全部登場完畢,胃疼又上頭。
老媽們熱衷婆媳、單親媽媽等苦情題材,老爹們也有屬于自己的老年 " 龍傲天 "。
比如《代駕老爹巅峰歸來》《老炮兒之上陣父子兵》,講的都是霸道老爹扮豬吃老虎的故事,突出一個 " 姜還是老的辣 "。
一些原本并不是老年向,但打着懷舊旗的短劇,甚至在開播後 " 意外 " 收獲了不少高齡用戶。
比如《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在開播一段時間後,40 歲 + 的付費人群飛速增多,成了消費主力。
原本奔着年輕人去的短劇,最終在中老年市場開辟了新藍海。
更過分的是,年輕人發現,平時買個菜都要砍價半天的爹媽,在氪金看短劇時竟然毫不肉疼。
有網友爆料,自家老媽在為了刷短劇,一個月就氪金 6000 多,比很多氪金手遊上頭的年輕人都狠。
還有網友的爹媽突發頸椎病,再三詢問後才知道,是晚上不睡覺熬夜刷短劇鬧的。
正是這些短劇中毒的叔叔阿姨,讓制片方賺得盆滿缽滿。
咪蒙的《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上線首日,充值費用就高達 2000 萬元。
而下半年的爆款劇《閃婚老伴是豪門》,充值費用超過 2640 萬,其中淨利潤高達 300 多萬。
老年短劇爆火其實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讓不少老年演員的事業煥發第二春。
早在今年 5 月份,就有媒體報道了一位退休公務員來橫店 " 北漂 " 的事迹。
這位演員 2020 年來到橫店打拼,最初工資堪堪能負擔得了房租,但是在幾年之後,已經能接到日薪 300~500 元的戲了。
而今年老年向短劇爆火,這位前任公務員憑借自己的表演經驗和人生閱歷,一躍成為橫店炙手可熱的大明星,從古裝老父親到老年董事長都能扮演,日薪也突破了四位數。
老年演員得到重視,甚至還能提升短劇質量。
論演技,不少出演短劇的老年演員們,是演了一輩子戲的老戲骨重新上崗的,業務能力要比 " 流水線 " 作業的年輕演員高上不少。
老年短劇的爆款作《閃婚老伴是豪門》裡,很多年輕觀眾都被兩位主演的演技硬控,紛紛路轉粉。
上年齡的演員中也不乏一些童年大牌,比如港版《神雕俠侶》裡的小龍女的李若彤,如今也投身短劇領網域,在短劇《午後玫瑰》裡出演。
無論從哪個方面講," 夕陽紅 " 的老年短劇,要比不少後生要耀眼。
短劇從誕生起,就是公認的 " 吸金猛獸 "。
而老年短劇,更是猛獸中的戰鬥獸。
一些短劇公司内部人員透露,不少制作方早就把今年的大部分新劇目标調整為了老年向。
原因無他,用短劇撬開老年人的錢包,比年輕人容易多了。
短劇号稱現代 " 電子鴉片 ",極其容易上頭,很多年輕人都容易把持不住,經常刷着刷着就不知不覺氪不少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不少年輕人為了免費刷劇,用上了渾身解數。
到後來,一有爆款短劇出現,盜版資源、破解平台就全網都是,這也讓短劇片方很頭疼。
但老年人就完全沒有這種心眼,大部分老年人沒有和年輕人一樣的精力和上網經驗,而且錢包裡也有不少可支配資金。
讓老年人上頭本就不難,讓他們付費更簡單。
短劇平台會把付費通道設計得極其顯眼,包括某音在内的大多數平台,都會采用 " 充值購買觀看券 " 的方式,引導觀眾付費購買。
在最大的反轉和最爽的衝突到來之前,劇情往往會戛然而止,然後跳出付費彈窗,很多老年人根本擋不住誘惑。
在某音,解鎖一部 68 元的短劇需要氪金大概 45 元;而全年免費的會員套餐則需要 365 元。
而且,大部分老年人在面對復雜如拼多多的 " 氪金系統 " 時,都拿不出在菜市場讨價還價的精打細算,往往看一部,付一部的款。
往往幾部劇刷完,用戶就不知不覺氪了不少金,月氪上千的 " 成績單 ",就這麼水靈靈地被刷了出來。
在黑貓投訴平台上,投訴中老年短劇亂收費、取消續費難的投訴就有 1400 多條,行業亂象還在繼續。
付費短劇是吸金利器,而免費短劇也有狠招。
跟火急火燎的年輕人相比,上年紀的人顯然更有耐心,面對可跳過的廣告他們一般也會選擇看完。
針對老年人市場的品牌,肯定不會放過如此優質的廣告渠道。
很多老年人在看廣告的時候誤觸廣告頁面,随即就會被跳轉到為老年人量身定制的商品頁面。
曾有網友抱怨,自己的婆婆在追短劇的時候看廣告,因此買了好多 " 沒用的小垃圾 ",諸如垃圾袋、襪子、水杯或者保健品等東西堆滿了屋子。
一些品牌也瞄上了 " 定制短劇 " 的模式,把整部短劇做成自己的大軟廣。
韓束、歐萊雅等品牌早已入局,針對性地拍攝了不少面對都市白領的短劇,成績斐然。
目前出現在中老年短劇中的帶貨產品,多半還是以名煙名酒為主,也更适配中老年市場。
而據一些業内人士說,曾經硬控老年人的保健品行業也盯上了短劇市場這個大蛋糕,想要進來分一杯羹。
有了短劇的加持,曾經火爆一時的電視廣告,可能會迎來 " 穢土轉生 "。
老年人的 " 網瘾 " 絲毫不遜于年輕人。
根據 QuestMobile 發布的數據統計,老年人最熱衷使用的 APP 中,排名前五都是短視頻 APP,而其中有一半用戶在這些 APP 上每個月要消費 1000~1999 元。
正是這些老年流量,催生出了新的互聯網玩法:銀發經濟。
央視數據顯示,我國網民數量高達 10 億,而 50 歲以上的網民數量就占了其中三成以上,随着社會進一步老齡化," 銀發經濟 " 的規模只會越來越大。
從表面上來看,老年人似乎是互聯網閱聽人中最容易 " 受害 " 的人群。
早在 2020 年,就有網紅假冒靳東在 " 阿姨 " 群體裡大肆收割,直到今天,還有不少 " 假靳東 " 在網上招搖撞騙。
去年現象級爆火的秀才和一笑傾城兩位網紅,更是把 " 專割老年人 " 的互聯網怪象赤裸裸地展現出來。
其實,老年人的 " 網瘾 " 背後,藏了不可被忽視的情感需求。
2020 年數據顯示,我國有 1.18 億獨居老人,且獨立居住(單人居住或與配偶同住)的比例高達 65.5%。
在都市打拼的年輕人在普遍享受孤獨的同時,在老家守望的爹媽們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 " 守望老人 "。
在市面上絕大多數品牌和内容都在努力年輕化的同時,老年短劇為首的 " 銀發經濟 " 出現彌補了這一缺口。
需求如此旺盛," 收割 " 似乎成了必然結果。
不少人擔心,讓老年短劇繼續野蠻生長下去,爹媽們遲早會被這些 " 賽博垃圾 " 綁架,成為待割的韭菜。
好在,如今的老年短劇市場,并沒有朝着粗制濫造的方向一去不復返。
現在的老年短劇閱聽人,雖然不擅長玩短視頻,但好歹也經歷過國產影視劇的輝煌時代,如果苛刻起來,對内容質量的需求甚至比年輕人還高。
想要拿捏生活經驗豐富的老年人,劇本太做作不行,太狗血也不行,得在 " 真實煙火氣 " 和 " 狗血爽文 " 之間找到微妙的平衡,非常考驗編劇和劇組的專業水平。
有短劇片方已經發現了這一趨勢,有業内人員表示,老年向短劇的劇本平均每集 1.5 萬,但質量優秀的爆款劇本已經高達 5 萬。
盡管目前的老年短劇還很同質化,但随着劇組們繼續内卷,短劇也越來越精品。
比如《我在八零年代當後媽》雖然是咪蒙打造的 " 流量作品 ",但從劇本到布景都相當有質量,這也是這部劇能硬控不少中老年觀眾的原因。
B 站的精品短劇總監制張元認為:" 微短劇需要打破外界對其‘霸總’‘穿越’‘復仇’的刻板印象,進行内容創新,在價值觀和人物塑造上下功夫。"
當然,内容得到重視,只是老年短劇市場 " 好起來 " 的現象之一。
想讓老年人獲得更多互聯網的内容話語權,真正合理、便捷且杜絕 " 綁架消費 " 的付費模式,才是短劇平台們最迫切改進的地方。
拿捏老年市場,靠的不是賺快錢的能力,而是專業和良心。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金錯刀 "(ID:ijincuodao),作者:宸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