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汽車央企的隐秘重組,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經濟觀察報 (ID:eeo-com-cn),作者:周信,題圖來自:AI 生成
2 月 9 日,長安汽車正在重慶開辦一場智能化戰略發布會,按原計劃當天晚上安排了媒體采訪環節,但由于中午突發的重大消息,媒體采訪被臨時取消。這則震動汽車圈的消息是,長安汽車的母公司兵裝集團和東風汽車的母公司東風集團,同步發布了 " 正在與其他國資央企集團籌劃重組事項 " 的信息。業内廣泛認為,這是長安汽車和東風汽車這兩家汽車央企即将重組的前兆。
" 我也是剛知道,挺突然的。"2 月 9 日參加了長安汽車發布會的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付炳鋒告訴經濟觀察報。長安汽車的一名公關人士向經濟觀察報透露,為舉辦這場智能化發布會長安汽車準備了一個多月,之所以選擇在 2 月 9 日舉辦發布會,是想要搶在比亞迪發布其智能化戰略之前。此後一天,比亞迪在深圳發布了其智能化戰略。
然而,長安汽車沒有料到,自己費心籌備的這場智能化戰略發布會,會被突如其來的央企重組消息搶了風頭。實際上,即便是東風集團和兵裝集團這兩個消息中的當事方,也對重組一事知之甚少。有消息稱,兩家公司的高層在公告前一天緊急開會,會議持續到了很晚。還有消息稱,重組事項 " 籌備不足一月 "。
關于汽車央企重組,汽車行業的記憶還停留在幾年前。2015 年前後,中國一汽、長安汽車、東風集團三家央企發生高層人員對調,此事被解讀為三家央企即将重組,而後三家央企又展開了一些具體的業務合作,但這些合作一直 " 雷聲大雨點小 "。此次東風集團與長安汽車的重組消息,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真實而迫切。
重組消息出現後,資本市場立即出現反應。東風汽車及相關產業鏈股價大幅上漲,而長安汽車股價僅小幅上漲,這一現象同樣耐人尋味。如若東風汽車與長安汽車進行重組,誰将是主導方,誰又将是被重組方?未來新公司的組織架構、人事安排以及品牌整合怎麼進行?這些待解問題,将關系到重組的成效。
央企重組之内因
東風汽車與長安汽車如果重組成功,一個年銷量突破 500 萬輛的全新車企即将誕生。按照銷量排名,這家新的集團将成為全球第五大車企,并超越同樣身處全球前十行列的比亞迪和吉利集團,一舉成為中國銷量規模第一的 " 國家隊 "。
東風集團的前身是第二汽車制造廠,1969 年建廠,是一家集汽車制造、銷售、研發等于一體的一類央企,2023 年銷售汽車 242 萬輛,營業收入 4103 億元,經營規模居世界 500 強第 188 位。兵裝集團則是國防科技工業的核心力量,旗下擁有長安汽車、嘉陵工業、建設工業等多家子公司,技術和資金實力雄厚。長安汽車擁有 162 年歷史底蘊、40 年造車積累。東風汽車與長安汽車都由國資委監管。
" 應該是高層見國家隊動作緩慢、合作效果不佳,所以下定決心來主導國家隊車企的合并。" 某國際咨詢公司的分析人士向經濟觀察報表示,推動央企合并符合國有資本向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的政策,但汽車產業的重組改革卻明顯滞後。
早在 2023 年 6 月,中辦國辦就聯合印發《國有企業改革深化提升行動方案(2023 — 2025 年)》,也稱為 " 新三年計劃 "。國務院國資委也早已明确,中央企業要聚焦智能網聯與新能源汽車、新一代移動通信、人工智能等 15 個重點產業領網域方向,加快布局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這 15 個重點領網域也是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重點方向。
今年 1 月國資委再度發聲,2024 年扎實推進重組整合,取得積極進展和成效,2025 年是 " 十四五 " 規劃的收官之年,也是進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一年,今年将以中央企業重組整合為抓手,加快推動國有資本 " 三個集中 ",重點繼續開展新公司組建、加大力度推進戰略性重組等三方面。
2024 年以來,央國企領銜的新一輪并購潮啟幕。例如,中國五礦拟控股鹽湖股份,中國船舶拟吸并中國重工。相較之下,汽車行業的央企重組一直進展緩慢。
2017 年時,一汽集團、東風集團、長安汽車曾籤署戰略合作協定(T3),但實質性整合始終未落地。2024 年 9 月,中國一汽、兵裝集團與東風集團聯合投資中國誠通旗下力神青島電池項目,但三方合作限于物流、出行等非核心領網域,未觸及股權或技術共享。
更重要的是,中央企業在新能源汽車發展中與市場頭部企業之間存在差距。2024 年全國兩會期間,國資委曾公開表态,認為國有車企的新能源業務發展還不夠快,既不如特斯拉,也不如比亞迪,因此将對三家中央汽車企業進行新能源汽車業務的單獨考核。
2024 年,特斯拉交付 179 萬輛電動汽車;比亞迪銷售新能源汽車 427 萬輛,較去年增加 125 萬輛;東風集團的總銷量為 248 萬輛,連續第七年銷量下滑,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86 萬輛;長安汽車 2024 年的總銷量 268 萬輛,創七年來新高,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73 萬輛,占總銷量比重不到三成。整體來看,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在新能源領網域的成績尚未追趕上市場頭部企業。
應對全球競争
借助電動車戰略,中國改變了由歐洲和美國主導了一百多年的全球汽車業發展方向。2024 年,在全球純電動車市場上,中國的份額達到 64.5%,同比增長 2.2%,歐洲所占份額為 18%,美國僅為 10.7%。
奧維咨詢董事合夥人、汽車領網域資深分析師張君毅向經濟觀察報表示,為應對歐洲和美國的圍堵,中國要快速鞏固和擴大新能源汽車的技術先進性和全球化布局,此時組建央企汽車航母,以國資實力護航,将有助于在這輪汽車業的國際交鋒中鞏固優勢,并應對未來的風險。
乘聯分會秘書長崔東樹也發表文章指出,世界新能源革命目前只有中國獲得巨大成功,歐洲雖然态度堅決,但效果很差。在此情況下,特朗普新政可能帶來的貿易戰将對汽車市場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
雖然目前中國新能源汽車領先全球,但中國車企的盈利能力普遍較弱,這讓中國車企在全球化進程中存在不确定性風險。" 豐田是全球最賺錢的車企,中國所有車企的盈利加起來不如一個豐田。特斯拉開創了新能源汽車這項新事業,創新了三電自動駕駛技術,始終引領着產業創新發展,中國車企跟特斯拉比還存在很大差距。" 上述國際咨詢公司的分析人士表示。
财報數據顯示,豐田汽車 2024 财年的淨利潤折合人民币 2300 億元,而根據國内 18 家上市車企(以乘用車業務為主)的 2023 年财報,其中 12 家盈利企業的淨利潤加起來不超 900 億元,豐田的淨利潤是這些企業總和的 2.5 倍。
2024 年《财富》世界 500 強排行榜中,世界 500 強最賺錢的 50 家公司中,沒有中國汽車及零部件公司,在淨資產收益率(ROE,衡量上市公司盈利能力的重要指标)最高的 50 家公司中,豐田 2024 年的 ROE 為 15.1%,比去年的 8.5% 近乎翻倍,中國央企東風集團和一汽集團的 ROE 分别為 -2.1% 和 7.8%,同比分别下降了 8.7% 和 2.8%。
除了國際形勢與國央企自身因素外,當前汽車行業激烈的淘汰賽也是促成央企重組的重要因素。車企通過兼并重組,成立大集團的發展模式,是一體化進程下,車企應對全球競争、技術變革和政策壓力的重要手段。
付炳鋒表示:" 重組後,雙方可以借助自身優勢實現規模效應,加速技術協同與創新、市場渠道整合與擴展,做強做優做大國有企業,加快向新能源汽車產業轉型更新的步伐,加速全球化進程,應對激烈的淘汰賽。"
至于為何此次合并重組僅限于東風集團與長安汽車,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專家委員李顏偉認為,一汽位居東北,承擔東北振興的任務,同時,相比長安和東風,一汽沒有明顯的短板,有獨立發展抵御市場衝擊的韌性。
還有分析認為,三家央企同時重組,規模将過于龐大,管理難度和整合風險較高。此外,一汽集團旗下有一汽解放、一汽轎車等上市公司,資本運作較為復雜,合并可能引發資本市場的不确定性。
重組難度受關注
對于東風集團和兵裝集團如何重組,外界有一個重要的猜測,即兵裝集團将聚焦于軍工業務,因而将汽車資產進行剝離,長安與東風将組建一個新的車企集團,很大可能是将長安汽車資產注入東風汽車。目前,東風汽車和長安汽車方面均無官方表态。
事實上,想要将兩大成熟的汽車集團合二為一,勢必面臨着管理架構如何搭建、品牌如何整合等多重問題。一部分行業人士認為,東風汽車與長安汽車之間存在業務互補,具備整合的條件。
工信部汽車產業研究院理事趙強表示,通過此次重組,在技術層面,雙方可以整合研發資源,加速技術迭代;在市場方面,整合銷售渠道和客戶資源将擴大市場覆蓋,提升市場份額;在產業結構上,能優化業務布局,加強在新能源、智能網聯等領網域的發展,推動產業更新。
目前長安汽車在新能源、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領網域積累較深,東風在商用車、氫能源及傳統動力系統方面更具優勢,雙方通過技術共享可加速全產業鏈布局。長安商用車局限于輕型商用車領網域,東風商用車在輕重型商用車方面都有深厚的積累,雙方合并後将在重卡、輕卡、客車等商用車領網域擁有完整的產品線,且依托東風商用車在生產制造、長安在智能化方面實力,共同角逐商用車終極之戰。
還有知情人士透露,東風與長安合并重組後,将率先對供應鏈進行整合,雙方或将整合供應鏈資源,圈定優質供應商,統一采買優質供應商的零部件及技術。中國汽車流通協會專家委員會成員顏景輝認為,在銷量達成規模化效應下,也将在供應鏈、采購上擁有更大的定價和選擇話語權,使得其在動力電池、芯片等核心零部件的采購成本大幅降低,對利潤率提升顯著。
但值得警惕的是,央企重組整合的難度不容忽視。在汽車行業中曾發生過多次重組合并,如長安汽車母公司中國長安并購重組哈飛汽車和昌河汽車,後二者品牌消失,但長安汽車也并未因此而發展壯大。與此相類似,廣汽集團重組并購中興汽車、吉奧汽車,北汽集團收購鎮江汽車、昌河汽車,這些以往的車企重組并購事項,大多慘淡收場。
" 東風集團總部位于湖北武漢,長安汽車總部位于重慶,兩地在地網域文化上存在巨大差異和鮮明特色。同時,作為多年的老企業,兩個企業的管理理念、員工工作方式和企業文化氛圍等方面也天壤之别。在重組過程中,這些文化差異如何被妥善處理,直接決定了内部溝通和管理效率。" 原阿維塔科技副總裁李鵬程表示。
此外,東風集團和長安汽車現有加起來多達十餘個子品牌将如何重組和區分,是極具挑戰的問題。目前東風公司有豪華電動越野市場的 " 猛士 " 品牌、高端新能源市場的 " 岚圖 " 品牌,以及面向主流市場的東風乘用車公司下轄的風神、奕派、納米三大品牌。長安汽車旗下則有長安啟源、深藍汽車、阿維塔等品牌。其中,長安阿維塔與東風岚圖,長安啟源與風神奕派,東風風行、東風風光與長安歐尚,都存在高度的品牌定位重復及競争關系。
新公司組織架構則是業内最為關注的一點。" 這次合并消息傳出後,長安汽車股價只是小幅上漲,其中難免沒有市場對新公司組織架構的擔憂。" 上述國際咨詢公司分析人士說,就行政級别而言,東風集團高于長安汽車,市場可能對長安汽車在整合中的地位和能力持觀望态度,東風集團則可能在合并中獲得更多政策支持和資源傾斜。
就市場表現而言,當前行業觀點大多認為,長安汽車的發展勢頭優于東風集團。若以東風集團作為重組主導方,将如何演繹 " 弱并強 " 的戲碼?李顏偉稱:" 市場擔憂東風集團在發展自主品牌時存在的戰略規劃不當和執行力不足的問題,若帶到新企業,可能導致雙輸的局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經濟觀察報 (ID:eeo-com-cn),作者:周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