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港片沒落就怪審查制度?警匪老套路早已爛大街,網友:多拍普通人,歡迎閱讀。
前幾天的一則消息,突然讓 Sir 有一種今夕是何年的錯覺:
周星馳《食神》宣布定檔。
什麼?一部延遲了 28 年的電影,終于上映了?這算是要拿港片 " 救市 " 嗎?
而這次定檔。
更是提醒我們,這個暑期檔裡,自《海關戰線》之後,居然無一港片上映。
也就是說,港片,幾乎已經 " 消失 " 了。
Sir 并非誇大其詞。
現在的港片,正在籌備的,被攔腰斬斷:
港媒報道,謝霆鋒出演的兩部電影《新警察故事 2》與《無限任務》在前期籌備階段便擱置,轉而加入吳京主演的武俠片《镖人》劇組。
還投拍的,被立刻叫停:
上個月,《九龍城寨之圍城》的出品人陳羅超在采訪中提到,因為《談判專家》及《海關戰線》在内地票房表現不佳,内地部分電影公司将會暫停投資及發行香港電影。
只剩下一些制作完成的電影,艱難地在創造 " 上映一部虧一部 " 的紀錄。
或許你會不屑:
現在還有聊港片的必要嗎?向明日黃花三鞠躬?還是要在故紙堆裡翻找些無人在意的歷史瞬間?
但 Sir 覺得,有必要。
甚至于,必要性不在于懷念,而在于當下:
港片的今天,其實就約等于内地電影的明天,我們在港片的 " 墳頭 " 上吟唱,其實是為内地電影的未來而擔心。
别說 Sir 杞人憂天。
因為所有的迹象都在表明,一切才剛剛開始。
01
大導去哪兒?
聊港片的消失,一個繞不開的問題就是,港片大導到底去哪兒了?
換句話說。
你有多久沒有看到那些擁有獨特作者風格、做出品類差異化的大導們,拍出讓人激動人心的作品了?
比如警匪片領網域:
銀河映像廠牌扛把子杜琪峰。
這十年鮮有佳作。
上一部親自導演的、豆瓣過 7 分的警匪片,還是再續劉德華、鄭秀文 CP 的《盲探》,2013 年的作品了。
之後的合拍片《單身男女 2》《華麗上班族》《三人行》的口碑在及格線下徘徊。
上一部執導的院線片還是 2019 年向佐主演的《我的拳王男友》。
△ 沒錯,男主就是這位 " 莫扎特 "
以至于大家只能抱有這樣的期望:" 或許杜 Sir 是在給《黑社會 3》做準備呢?"
真的如此嗎?
當然不是。
我們從其 2021 年便公開制作花絮、但 2024 年仍沒有動靜的《三命》中可以猜出,杜 Sir 這些年遇到了不小的問題。
于是他只能去給新人保駕護航。
并與圈内拉開距離。
畢竟,在當下,連他監制的《樹大招風》那類電影,也很難出現了。
杜琪峰之後呢?
銀河映像的幾員大将:
鄭保瑞移師本土。
沒錯,今年鄭保瑞改編自港漫的《九龍城寨之圍城》獲得 6.84 億票房,似乎開辟了一條動作片 ip 的新序列。
但實際上。
這幾年他的《智齒》《命案》之類的電影完全無法在内地上映。
△ 《命案》
遊達志則一頹到底。
曾經拍出《暗花》中象征命運的彈球、灰塵如雪落的生死對峙的他,近年來卻一直耗在内娛古偶賽道裡,毫無追求。
△ 從《暗花》到《鏡 · 雙城》的場景變化,雪景沒有灰塵有質感
韋家輝起伏不定。
曾和杜琪峰共同執導銀河映像經典作品《神探》的韋家輝,2022 年一部《神探大戰》斬獲 7 億票房,評分也僅是及格以上的 6.7,被說 " 邏輯硬傷多,顯示出疲态 "。
總之就是,銀河映像的諸将完全适應不了内地的市場,留下來的自暴自棄,離開的反而有一點起色,但在内地銀幕,卻難覓蹤影。
其他人呢?
老将吳宇森,在一味追求大場面的《太平輪》之後,2017 年的合拍片《追捕》也只剩一句 " 莫名其妙到好笑 " 的評論。
前段時間勇闖好萊塢,拍出了豆瓣 5.1 的動作大片《靜夜厮殺》。
中生代林超賢,在内地成功試驗了兩部主旋律與港片節奏成功融合的《湄公河行動》《紅海行動》之後,近期的《爆裂點》評價也是 " 尺度有餘,故事拉胯 "。
而成功打造了《無間道》系列的麥兆輝、莊文強,前者的《廉政風雲》《檢察風雲》差評居多,後者雖然拍出了《無雙》,可去年的《金手指》也是未能滿足預期。
可以說是比銀河諸将下墜得更厲害。
以至于銀河映像這個廠牌本身,近 5 年來,制作完成的電影僅僅兩部,而在内地上映的,只有一部多年前拍竣,與警匪毫無關系的《七人樂隊》。
警匪片是沒指望了,那麼其他類型呢?
武俠片:
徐克。
一部《智取威虎山》将獨特的奇想風格和主旋律結合之後,任務片增多。
而他之後打造的狄仁傑系列和《西遊 · 伏妖篇》,和故事相比,更注重設定與特效玩法。
最近只有一部尚未上映《射雕英雄傳》。
對此 ……Sir 只能祝他好運。
△ 《狄仁傑之四大天王》
喜劇片:
周星馳。
星爺已經很多年沒有拍新作品了,《美人魚 2》遲遲不上,《少林女足》也是只聽見動靜,倒是今年在短劇賽道監制了一部《金豬玉葉》,可惜,收獲的更多是 " 尬 " 和 " 盡是老梗 " 的評價。
△ 《金豬玉葉》架子上的玩具是七仔和史蒂芬周
王晶其實就是杠杠的風向标。
這個巅峰時期每年電影數量超十部,一個半月的時間就能拍攝,制作《整蠱專家》的著名快槍手, 自從與關智耀合導的《追龍》最後一次綻放光芒之後,混得越來越差,先是吃老本,後是周旋于網大領網域,拍出了不少徐冬冬、秋意濃主演的 3 分、4 分片。
最近一次出現在觀眾視野中,是在油管頻道聊周星馳。
這麼一看,香港大導全軍覆沒?
倒也不是。
在這些熟悉的香港導演產量逐年減少的同時,有一位導演,卻是内地電影市場的寵兒:
邱禮濤。
他成了港片僅剩的技術工。
23 年有四部電影上映:《掃毒 3:人在天涯》《暗殺風暴》《絕地追擊》《93 國際列車大劫案:莫斯科行動》。
今年又有兩部《談判專家》與《海關戰線》。
而他豆瓣影人頁的待映作品,更是有接近 20 部。
為什麼?
最主要的原因,是邱禮濤的創作理念,适配投資方對港片的要求:
從當年的地下 cult 片走向主流舞台,邱禮濤認為自己掌握的更多是統籌、操作方面的技術經驗,強在動作大場面的刻畫。
至于社會議題的結合,邱禮濤認為,先保證動作場景最大化地呈現給觀眾更重要,不能太主題先行,而是滿足觀眾想看緊張刺激電影的需求。
沒錯,邱禮濤更多提供的是一種技術保證。
他從前的那些對社會問題關懷的特質,如今只能見縫插針地植入。
就拿去年的《絕地追擊》來說。
影片結尾,勝利之後,卻特地拍了一組洪水危機之後,不同階層的境況對比。
△ 普通父親因為兒子犧牲,在雨中開着水管默默流淚;廳長父親因為兒子最後活了下來,在結尾給妻子報平安
但這更讓人可惜可嘆。
因為這些微露的,帶着港片傳統底層視角的尖銳反思,過去司空見慣,如今,已成獨唱。
02
港片消消樂
所以問題來了:
為什麼這些大佬都沒電影可拍了?而能拍的那些,都出不了佳作了?
這當然與内地市場能接受的尺度有關。
但更多的。
則與 " 港片 " 這個詞被符号化,被标籤化,被定錯位有關。
我們現在拍的所謂 " 港片 " 在大多數時候其實并不是真正的 " 港片 ",而是對國内觀眾記憶中港片的復制粘貼,以及離地的臨摹。
不信?
來,讓我們打開一幅當下的港片畫卷,你會發現這些電影如出一轍。
宛如消消樂。
比如視聽風格:
你能看出以下三場爆破戲。
三場追車戲。
分别來自哪部電影嗎?
盡皆過火的畫面,快速剪輯的動作,循規蹈矩的大場面時機。
即便是純粹找刺激的觀眾,也有服用了大量同質產品的消化不良。
或者演員組合:
古天樂、劉青雲、劉德華、吳鎮宇、郭富城、林家棟,來來去去排列組合,就組成了這些年港片的全部面貌。
古天樂 + 劉青雲 =《明日戰記》。
古天樂 + 劉青雲 + 郭富城 =《掃毒 3》。
劉德華 + 劉青雲 =《拆彈專家 2》.
劉德華 + 劉青雲 + 吳鎮宇 =《談判專家》。
仔細算下來,這 5 年裡,不算内地電影,不算沒進入内地院線的電影,光是港片,劉德華、郭富城、劉青雲就各拍了 4 部,林家棟拍了 5 部,而古天樂,則有 8 部電影上映。
而上映的港片總共有多少部呢?
只有 44 部。
所以網友吐槽 "how old are you"(怎麼老是你),不是沒有道理的。
現在你随便打開一部港片,都能看到以往港片的套路化影子。
舉個口碑好的例子:
豆瓣 7.2 的《談判專家》。
主角劉青雲,一個剛直但又飽含憂思的警察。
瞧這皺起的眉頭,夢回劉青雲的一系列拿手角色。
△ 《談判專家》與《暗戰》裡的劉青雲
一個好警察,自然是要被冤枉的,對接的線人和好友,自然是會遭到犧牲和陷害的。
而作為一個被陷害逃亡的警察,在電影中,卻選擇了不能更吸睛的——搶警車追逐大場面,并且暢通無阻地去質問嫌疑官員。
主角光環大咧咧地展現,獲得冤屈 buff 之後更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不意外了。
兄弟情,也必不可少。
而兩位主角劉青雲、吳鎮宇在進行合作之前,也必定經歷一次互相指責的 " 談崩 "。
最終陰謀的解決,也趨向于反派在放下手槍前、先放下了大腦。
在引起諸多關注的人質劫持事件中,黑警用不能更嚣張的掃射來滅口,讓事件擴大化。
有沒有人明白,黑警身份中的隐藏特質哎?你不是劫匪哎?
在對峙時刻,最終大 boss 沉不住氣,當場殺死得力手下,好吧,就當是行為藝術了。
電影那段立場不同的雙主角同車追逐戰,也像《暗戰》重演。
是的,港片三件寶,追車、槍戰、兄弟情,一個也不能少。
但問題是,這真的是港片的所有了嗎?
不。
就拿香港警匪片而言。
同樣拍槍戰,吳宇森浪漫,杜琪莊重,林嶺東有一種寫實的凄慘,徐克則永遠執着于怪奇巧。
同樣拍兄弟情。
《英雄本色》是火熱的,那股重義氣、講感情的俠客情懷,與導演吳宇森早期生活困苦,與朋友(比如徐克)彼此信任與幫扶脫不了關系。
按他的說法,結果一定通向希望。
但杜琪峰的冷峻與荒誕,恰恰是對情義的反動。
他講的是人怎麼努力,情義怎麼豪邁,最終也逃不過命運的捉弄。
△ 《槍火》
而我們看到現在大多數的港片。
仿佛在看一個個或蹩腳或合格的畫師,明明心中沒什麼話說,卻還裝出一副義薄雲天的姿态大嚷大叫。
這些被抽掉了靈魂的電影,越來越不像一個作品,甚至產品。
充其量。
一副僅剩空殼的赝品。
03
向死而生
所以,港片是 " 死 " 于套路化嗎?
Sir 倒覺得,這還不是港片最大的危機。
一個所有影迷都不願承認,但切切實實存在的事實是:
我們 " 看電影 " 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以前,我們會稱電影是造夢的藝術,我們樂于去觀看一個陌生人的故事,樂于去進入一個與自己毫無關系的世界,去體驗一種不一樣的人生。
而現在。
當我們面對一個與自己毫無關系的故事時,第一反應往往是:
幹我屁事。
這從根本上,就把絕大部分港片,甚至很大一部分内地電影拒之門外。
舉例來說。
其實這些年港片并沒有一直頹敗下去,甚至從 2018 到 2021 年,每年的港片冠軍,比如《無雙》《掃毒 2》《拆彈專家 2》《怒火重案》都能賣到 13 億左右。
但今年。
同樣是邱禮濤的套路化作品《海關戰線》只賣了 1 億的票房,比當年的《掃毒 2》少了整整 12 億。
質量差很多嗎?
并沒有。
Sir 甚至覺得,《海關戰線》的動作戲是要優于《掃毒 2》的。
所以表面上看是套路化創作殺死了港片。
其核心,其實是我們不再願意去看一個與自己無關的故事了。
香港海關?幹我屁事。
談判專家?幹我屁事。
那些香港記者的故事,香港學校的故事,香港敬老院的故事,統統幹我屁事。
于是。
連看内地電影都產生不了欲望的當下。
港片,便成了最早的棄子。
怎麼辦?
二十多年前,也就是上世紀九十年代末,這樣的情況其實已經發生過一次。
現實仿佛是個輪回。
就像 2017 年,陳可辛接受馬家輝采訪,讨論那時候香港電影退步時說的:" 我們的電影不是直接面對觀眾的,我們的電影是面對每一個市場的買家。"
于是創作者堆明星、堆爆炸、堆情欲,把作品變成了產品,标籤化、套路精細化、直接對接目标人群,哪怕那個目标人群,只是招商 ppt 中的想象," 合該如此 "。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
觀眾越來越在港片中看不到真切的現實,也就愈發不願走進電影院。
這非但導致了產量的斷崖式下跌。
也導致了港片徹底錯失了轉型視窗,從此一落千丈。
1996 年,影評人擔憂:
港片兩極分化嚴重,二三線制作生存空間擠壓,片源不足,院線縮減。
可是。
也正是在那一年,香港影壇在悄然轉變:
杜琪峰的銀河映像成立,《一個字頭的誕生》開拍,他主導的一系列電影即将為香港商業片的作者性開疆拓土。
△ 《一個字頭的誕生》
沒錯,作者性。
在電影不景氣的時代,相比于在迎合觀眾的道路上花樣百出,或許留下有作者性的、價值高的電影更為重要。
當然,這裡的作者性不是說戈達爾那些作者電影。
它指的是導演的現身。
意思是說,相比于那些面目模糊的類型片創作,導演自己應該被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來,他需要有獨屬于自己的,真實的觀察、真實的思考、真實的喜好。
這不僅是作品不再千篇一律的基礎,更是可以連接大眾的基礎。
比方說,《九龍城寨之圍城》。
沒錯,表面上來看,這就是一部功夫片,黑幫争鬥,小人物逆襲,看上去與其他港片并無二致。
可為什麼會覺得 " 真實 "?
毫無疑問,是鄭保瑞的作者性占據了上風。
就說環境的 " 落地 "吧。
你可以看到,這完完全全是鄭保瑞自身的情懷與記憶,這就造成了,這樣可以讓很多人感受得到的環境,也只有他能拍成這樣。
怎麼說?
初次進入九龍城寨,鏡頭就給了這樣的反差:
從公交車行駛在霓虹城市的 " 空 ",到九龍城寨人煙鼎盛的 " 滿 "。
林峯飾演的陳洛軍睡在枝丫般的電線叢屋檐上,但每個視窗,都可能給他打上一束善意的光。
這部電影無疑找到了 " 港味 " 的精髓,不是真空中的不可一世,而是草根社會能夠接住一顆浪子心的安全感。
那些 " 人定勝天 "" 怪力亂神 " 的少壯氣性,都基于此。
它是讓捶魚丸的小女孩也能夠 " 揾食 " 的一小方天地。
是龍卷風麾下幾個兄弟打麻将的背景牆上,還沒有完全褪色的對聯。
是每次大事件決鬥都會選擇在宗廟中的規矩,敬天敬地敬鬼神。
九龍城寨塑造了一個虛幻的邊緣者同盟。
而這樣的虛幻,恰恰是動蕩與分裂的當下,創作者意識難得一見的彰顯。
這種彰顯讓它擁有了一部電影最重要的東西,情感的力量。
△ 片尾的鏡頭,給了那些在城寨燒水、做飯、聊天的普通人
所以,說了這麼多,并不意味着 Sir" 看死 " 了香港電影。
港片沒那麼容易死。
事實上,從 90 年代後期開始,港片票房的大幅度跌落就已經出現了好幾次。
△ 通過統計中部電影總票房,可以查看兩極化之外的電影市場健康狀況,可知,港片經歷了幾次明顯的跌落
而每次下落。
說是市場慘淡,可同時也是給了極速膨脹的類型片產品線,一個自我更新的冷靜期。
尤其當下。
越多越多營銷的噱頭、蒼白的口号、止步于奇觀的畫面、熱搜短視頻的復刻。
以及懸疑片的重復性復仇和愛情片的套路式發糖。
越來越多電影,已然從作品萎縮成平庸而千篇一律的產品赝品。
這難道不像極了我們已然厭棄的套路式港片?
那破局的方法在哪?
Sir 不是什麼預言家。
Sir 只想提一段往事,與諸位共勉。
當年銀河映像一創立就面臨 " 死局 "。
97,98 年,盜版橫行,東南亞市場銳減,再加上好萊塢電影的無限制引進,香港電影跌到親媽都不認。
市場之差,不是某一部電影,是所有電影都慘。
一夜之間,全香港不管如何遊說或壓低制作費,也找不到老板投資。
拍電影,再也不是講賺不賺錢,而是講大家信不信。
不得已,杜 Sir 只能求助好友,台灣的媒體大亨邱復生。
最終要來了 250 萬。
250 萬怎麼拍(當時一部電影最低也要 500 萬)。
但也幸虧世道艱辛,不僅片酬可以堂而皇之地壓低,連道具,都能 " 恬不知恥 " 地問演員借。
後來的故事我們都知道了。
19 天後,《槍火》誕生。
好搭檔韋家輝看後就一句話:這是你最叼的電影。
可以說。
是絕境催化了杜琪峰,乃至銀河映像的蛻變。
名利的退潮,外界的冷遇," 絕境 " 過濾掉虛幻的泡沫,過濾掉那些聞風而動的實利主義者。
但也沉澱下那些真正愛電影的人。
而真正的希望,就存在于這一破一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