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在我們山上,一顆西紅柿想要變紅真的很難,跟明星是一樣的,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一席 Author 一席YiXi
蚊滋滋,自然之友·蓋娅自然學校校長、蓋娅·沃思花園女主人
可能朋友們不一定有機會把家搬到一座小山上去生活,但有朝一日,我們有可能會作為一個旅客,進入到這樣一塊平凡而普通的田地當中。甚至在未來,你也可能是一個土地開發者,你将打交道的不僅僅是一塊一塊的資源,還是一張活生生的裡山的生命之網。
(強烈推薦觀看視頻!你會想種地的)
土裡不土氣的裡山生活
2023.05.27 南京
大家好,我是蚊滋滋,一名環境教育工作者,來自自然之友·蓋娅自然學校。
九年前,我和長角羚把家搬到了一座小山上,開始了裡山生活。
▲ 長角羚(左),蚊滋滋(右)
蚊滋滋是我的自然名,其實是一只手長腳長愛說話的大蚊子。
以自然名相稱,是為了拉近我們和自然、和土地的距離,也讓我們更容易在工作和生活中平等相待。
為什麼要把家搬到山上呢?這其實跟我們在工作中遇到的一個問題有關。
我和長角羚之前都從事環境教育或者生态保育的工作。在教育中,我們經常會倡導城市的家庭在生活中踐行綠色環保的理念。但在滔滔不絕的表達之後,總覺得自己缺乏一手的經驗:我怎麼就對地球友善了?我做到什麼程度才可以更好呵護環境?在生活中,我可以怎樣和自然相處呢?
帶着這些問題,我們把自己的家搬到了這座小山上,開始了裡山生活。
裡山在哪?
裡山(Satoyama)在哪呢?必須要強調一下,裡山并不是一個具體的地點,其實是保護領網域的一個概念。它是處在城市和荒野之間的一個淺山地帶,有人的生產、生活,人的幹預也會產生次生林。
▲ 圖片來源于《淺談裡山》裡山塾,觀樹教育基金會
這些山地環境和我們平時熟悉的城市園林有很大不同,在城市園林裡我們對環境的幹預是比較高的。當然,它也和人煙罕至的保護區有很大不同,因為在保護區人的幹預就很小了。
裡山強調的是一個共生的系統,集合了人的生活生產和自然生态的生息,是一個綜合的有機體。
從天空上看看我們的家長什麼樣子。
我們給這塊土地取了一個名字,叫蓋娅·沃思花園,位于華北平原向山區過渡的淺山地帶,面積30畝,大概相當于三個足球場。一半以上面積都是自然生長的次生山林,我們沒有對它進行過多幹擾。
箭頭所指的小小農舍,就是我們居住的地方。
農舍東側的山坡上生長着次生林。它在五六十年前被砍伐光了,又自然生長出來很多灌木,還有人工種植的樹木。農舍的西側是相對平整的土地,可以用來自耕自食。
再近距離看一下我們的蓋娅·沃思花園。有農舍,有菜地,有門口的香草花園,還有放牧的草地,山上有半山的果園,以及自然荒野和平展的耕地。這裡是是比較典型的裡山樣貌。
在山上生活久了,你會覺得大自然還是很慷慨的,特别是當你去友善地對待它的時候。
看看我們一年四季的出產。
從現在這個季節開始,門前的大桑樹就已經果實累累,桑果陸續成熟了。再之後甜蜜的杏子、李子成熟,等到夏季的時候,瓜果、蔬菜也就全面上市了。
到了秋天更會享受到豐收的喜悅,有南瓜、紅薯、花生。冬季的時候,我們也會把收回來的小麥磨成面粉食用。所以一年四季的物產是少量、多樣獲得的。
裡山的生活經常需要動手,很多新鮮食物大量上市的時候,不加工就可能腐敗變質,所以我們在山上經常會做一做果醬和泡菜。
夏天,吃不完的番茄完全熟透了,我們就把它煮成番茄罐頭,冬天冷的時候照樣吃。還可以自己榨花生油。可以說過着一種豐富的自給自足的生活。
說到這裡,可能很多小夥伴會投來羨慕的眼光——你們在裡山生活,物資豐富,一年四季瓜果飄香,充滿了人間的煙火氣,頓頓都能小燒烤,多麼令人羨慕。
但我必須要跟大家坦白交代,這樣的生活背後需要很多辛苦勞作的付出,而且要面對很多實際的生活問題,需要去攻堅克難、去解決。
自來水不自來
首先遇到的就是自來水的問題。
城市中,家裡使用的水被稱作"自來水",每當需要的時候,只要打開水龍頭,水便會源源不斷流出,再從另一個窟窿慢慢溜走,不知去向。直到在山中,一切需要自己安排,才真正對水有了感覺。
因為北京相對幹旱,我們生活的土地沒有地表水,也沒有小溪河流這樣的資源,因此需要開采地下水。
那水從哪來?由我們村子裡的公共機井抽取深層地下水,通過管道輸送到半山上的一個密閉的水窖,經過靜置避光密閉保存,保證水的質量,我們再慢慢使用。
在農舍中使用這些水的時候,我們也會注意使用那些植物成分的洗滌產品,減少排水後對土壤和環境的污染。
最終水離開農舍去到哪呢?
熟悉農村生活場景的小夥伴可能還有印象,很多生活污水免不了要露天直排,但我們覺得這麼做不太合适,因此我們就把農舍排出的生活灰水,經過簡單的沉澱過濾,最終導流到一個長滿了蘆葦的人工溼地當中。
在這也多說一句,灰水這種廢水的形式,相對來說對環境的衝擊和壓力比較小,因為它不包含糞便,所以經過适當的處理,以及在源頭上使用環保潔淨的日用品,就可以比較容易地讓它重新回到土壤當中。
門前的小溼地也很有來頭,蘆葦是本土的植物,它在灰水的滋養下非常豐茂。它不僅是我們門前的景觀,同時可以通過蒸發降溫來調蓄農舍前面的小氣候,而且還是附近生活的野生動物們特别喜歡的栖息地。
剛剛解決了上下水問題。但因為水資源匮乏,我們還得想更多的方法,否則這個小小的水窖不足以供應我們長期使用,因為還要灌溉農田。
那怎麼辦?基本上是兩個策略,一個是節流,就像人工溼地那樣,用生活廢水灌溉。同時在生活設施當中安裝節水龍頭,控制水的出水量。
春夏的時候比較幹旱,我們在種植菜苗的菜地裡鋪上稻草,起到覆蓋保溼的作用,這樣既減少土壤的水分蒸發,又節約了灌溉用的地下水。
除了節流之外,我們還有開源的策略。這是一個雨水收集桶。
北京的春季是幹旱少雨的,我們會通過建築物屋面的雨水收集,把降落在屋頂上的雨水積攢起來慢慢地使用。最近我們就在用這些雨水澆灌我們的農田。
不髒不臭沒蒼蠅的生态旱廁
說了這麼多節水保水的措施之後,我們再看看另外一項蓋娅·沃思花園很厲害的省水神器,它就是一滴水都不用的生态旱廁。
可能說到生态旱廁,大家首先的反應是——旱廁,可以嗎?好吓人呀。
在傳統的旱廁中有幾大挑戰,會讓我們聽到這兩個字就毛骨悚然。一個是臭氣熏天,一個是蠅蛆滿地,還有就是前人留下的污物直視可見,這都是我們不能忍受的。
但是我可以負責任地告訴大家,我們的生态旱廁是不臭不髒沒蒼蠅的,而且在使用它的時候還會獲得一種美妙的體驗。
拿在我手上的這個,就是我們在旱廁當中使用的小便大便前後分開蹲便器,有了這個寶貝确實可以不臭不髒沒蒼蠅。
我們先來看看臭味的問題。一說到廁所的臭,大家首先會想到大便,因為它小名叫"臭臭"。但是我們翻閱了文獻之後發現,大便當中的臭味主要來自一種吲哚類物質,而且特别有趣的是,這種吲哚類物質被稀釋稀釋再稀釋之後,竟然是茉莉香氛的味道。啊,恍然大悟!
當然,也由于這個吲哚類物質不是很穩定,所以在生活經驗中我們能感受到"臭臭"的确臭,但它不會長期久久地持續,而且也不那麼"上頭"。
真正在旱廁裡讓我們特别上頭還辣眼睛的主要是什麼?是我們小便當中存在的大量不穩定的氨氮。氨氮在小便靜置的時候,會以氨氣的形式溢散到空氣當中。
那這個生态旱廁怎麼解決臭的問題呢?
它通過小便鬥連接導管,把小便儲存到一個封閉的儲尿桶當中,在儲尿桶上端的溢流口連接一個通氣管,直接通到房頂的上面,利用南北的對流風去形成一個負壓,吹散臭氣,再加上把通風做好,經常開窗打掃,臭的問題就基本解決了。
接下來再看看蒼蠅和污物直視的問題。我必須得先提一下我們裡山生活的優越感。因為我們有一片果園,果園裡有兩三百棵果樹,每年的秋冬季節都會修剪樹枝,粉碎成木屑。
一開始很忙的時候,我們家小貓給我們上了一課。大家知道小貓有掩蓋自己排洩物的習慣,但因為我們沒時間去照顧它,會發現它可以接受木屑來代替貓砂。于是我們想,那剛好可以向小貓學習。
我們在大便桶投放了"金銀财寶"之後,用木屑蓋嚴、蓋好,解決了公共衛生的風險問題,同時還可以讓蒼蠅不再來。
說到這兒,作為一只蚊子的我,要給我們的蒼蠅兄弟平個反了——因為蚊子和蒼蠅都是雙翅目家族的成員。蒼蠅之所以會大量地出現在傳統的旱廁當中,其實是被我們邀請來的。
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在傳統的旱廁當中,小便和大便是混合收集的,這個混合物的狀态是濃稠的、黏膩的,而這種狀态和口感,剛好就是蒼蠅寶寶蛆蟲的美味佳肴。
在蟲子界,能在糞坑裡混飯吃的絕對都是厲害主。因為蟲蟲的呼吸器官和人不一樣,不是通過肺,而是通過胸腹兩側的氣門來交換氣體。一般的蟲掉到糞坑裡,由于粘稠的混合物有表面張力,這個氣門就不能正常打開,它就窒息了。
但是人家蛆蟲寶寶,它把這個氣門挪到了腹部的末端,而且它的尾部還會高高翹起,像小潛艇一樣,前邊吃美味佳肴,後面開關開關交換氣體,你說它是不是很厲害?
有了木屑的加持以後,大便桶的環境就變得非常幹燥了。蒼蠅媽媽推門一看,這個地方不适合我們孩子未來的職業發展,我還是另覓它處吧。蒼蠅的問題就迎刃解決了。
剛才說到,每一次使用生态旱廁都會是一種美妙的體驗,是怎麼樣呢?
用木屑來覆蓋糞便,除了能夠形成物理隔絕、保持幹燥、不招蒼蠅之外,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因為木屑中有大量的碳元素,而糞便中有大量的沒有消化完的食物殘渣,裡邊富含氮元素,這兩種元素大量存在的時候,在适當的溫溼條件下就會激發微生物的大量繁殖,這就是一個發酵的過程。
我們定期打掃完旱廁以後,會把木屑和大便的混合物轉移到發酵桶中去,經過至少6個月的時間,從11月到第二年的4月,它就會變成幹燥的、疏松的、深棕色的、充滿着森林幽香的堆肥。
然後我們在4月份把堆肥拉到果園喂給果樹吃,果樹陸續開始產果,我們收下來以後就做成果醬,留到夏令營的時候孩子們來吃。
果醬吃完了上廁所,上完廁所再堆肥,堆完肥又去喂給果樹。如此循環往復,我們就品嘗到了大便甜甜的味道。
哈哈一樂的同時,這裡還有一個深刻的道理,就是當你再去用旱廁的時候,你會覺得我不只是在使用一件公共衛生設施,我和這個土地的距離還拉近了,我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與它融為一體,美妙。
當然,除了解決自來水和上廁所的問題之外,我們為了和土地和睦相處、友好為鄰,還要動很多心思。
首先就是不能對環境有太多幹預和影響,比如我們養的羊都是吃草的,不喂糧食的。但是如果羊集中在一個地方放牧,它們過度取食就會造成植被的退化,所以我們會在果園和草地當中輪牧,而且嚴格控制它們的數量。
為了讓我們的蔬菜作物長得好,我們還要控制昆蟲的數量,但我們不會用殺蟲劑,而是用誘蟲燈讓它們自投羅網。
此外,在生活中不免會產生很多生活垃圾。以這種比較難搞的建築垃圾為例,我們完全不能接受把它們丢棄在野外的粗暴做法,我們把它們關進籠子裡,之後這個叫"石籠"的裝置就可以作為座椅使用。
還有個亮點,這是手工的砌石、手作的步道,典型的鄉村味道。
但我們并沒有花大價錢從外邊買來新材料。農村有很多舊房子拆下來的舊木料、舊石料,收集起來就做成了這些步道砌石。一來節約資產,二來一旦破損很容易修繕。即使日後它們慢慢崩塌掉了,也會和環境融為一體,完全沒有負擔。
這些都是我們在裡山生活中做出的努力。
午夜"雞鮮"超市血案
講到這兒,可能大家覺得很厲害。但是跟大自然的相處,其實也不都是一帆風順的,也會發生衝突。這不野生動物鄰居就來給我們上課了。
要說這個故事,還得回到2016年。那一年的春天,我們兩個新農民,帶着一個雞蛋和雞肉自由的美夢,養了200多只小雞,從青年雞開始養,等到夏天,它們已經長到比較健康的狀态了,基本上可以準備下蛋了。
可是接下來就發生了陸續死亡的情況,一開始還沒有這麼慘烈,只是有個别小雞死亡。但随着暑假慢慢過去,我們陸續發現很多非常恐怖的現場,有的是身首異處,有的是開膛破肚,而且有的時候一晚上可能出現20只左右的小雞死亡。
我們很疑惑,因為有很多農民師傅在那裡耕種果園,而且人的生產、生活的活動幹擾很大,不應該會有什麼兇猛的食肉動物來威脅到我們的雞。帶着這樣的疑惑不解,我們就購置了紅外相機,安裝到了雞舍當中,看一看兇手到底是誰。
裝上紅外相機以後,果然兇手就被錄下來了,而且它真是非常不拿自己當外人地進出我們的雞舍。
講到這兒必須得跟大家交個底,當時年輕的我們有點too young too naive,我們覺得小雞很誠懇,白天自己出去,晚上自己回來,是非常好管理的小動物。我們也假設山上果園裡沒有大型的兇猛捕食動物,所以就在雞舍的底下開了個小洞,讓它們自由出入。結果沒想,人家兇手也尾随而來,而且還開啟了"雞舍零元購"。
後來我們不斷地搜集證據,想弄清它是誰,因為剛才那個影像不足以做判斷——你說它是黃鼠狼吧,也有可能,你說它是貓吧,也有可能。
這張照片很重要,大家會看到旁邊有一個參照物,它的大小大概就是一個黃鼠狼或者大松鼠的大小,所以這個兇手個頭比黃鼠狼大。黃鼠狼以前經常被大家冠以"偷雞賊"之名,但其實這次不是它。
再仔細看,圓圓的頭,小小的耳朵,長長的身子,走路的時候還一扭一扭的。不是流浪貓吧?因為在鄉村,很多貓都是散養的,如果是貓來吃我們家的雞,我們将會顏面掃地。
于是我們趕緊求助于救助小動物的機構,他們會用那種大型的無害捕獸籠,把它們抓住以後,再去做一些放歸等等的措施,不會傷害它們。
用上無害捕獸籠,真的抓到了一只貓。但它不是流浪貓,是一只百分之百野生的豹貓。
當年它還是"三有"動物,但是現在已經更新成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了。
有了這個影像以後,我們趕緊求助于保護機構,問人家,豹貓怎麼出現在我們這兒了?後來人家一看,這是個還未成年的小母貓,可能是因為年少輕狂,放蕩不羁愛自由,瞎溜達到這兒來的,屬于偶發事件。
我們想來想去,算了,還是把它放在一個離我們不遠的自然保護區裡吧,因為在那種環境下它可能生活得更安全。
可是剛放完這個小豹貓,它又來了。你怎麼腳程這麼快?日走一千、夜走八百是嗎?
結果抓住了一看,原來這不是小母貓了,是一個成年大哥了,一個成年雄性。
我們當時還诙諧,這是不是大哥來找小妹來了?這也屬于偶發事件,于是又把它放了。
可是,沒過多久,第三只又來了。
我們心裡"咯噔"一下,皮褲套棉褲,它必定有緣故。我們趕緊咨詢保護機構,問這可怎麼辦?你看,都出現第三只豹貓了。
人家說,等等,咱們可能想錯了,也許這裡本來就有原生分布的豹貓種群,人家才是這個地方的原住民,您這個新農民一來,把人家給強制轉移了,有點不太厚道。
得,于是我們趕緊忏悔、忏悔又忏悔。首先修繕雞舍,亡羊補牢,這樣我們就可以各行其道,相安無事。同時我們也覺得,還要主動去求教一下咱們山上的野生動物鄰居都有誰。于是我們就借來更專業的紅外相機設備。
來和大家分享一下。
這是我們門前經常出現的北方狹口蛙、腹蛇、蜥蜴,都是在我們的人工溼地和香草花園當中看到的,離我們很近的兩栖爬行類動物。
有的時候山上的野兔也會跑下來,在我們的大桑樹底下吃桑果。
在這也分享一個小經驗,在野外看到野生動物最多的是看到屁股,所以不用特别糾結于自己記不住野生動物的樣子——記住它屁股的樣子就可以了。
後面還有一些更厲害的生活在次生山林裡的大咖。自由奔放的黃大仙一躍而過,踏雪無痕的豹貓,狗獾給了我們一個标準的證件照。
果子狸與我們共享果園,普通的野生貉。還有狍子lady和gentleman款款走來。
我們山上的常客環頸雉發出"嘎嘎"的聲音。
蟲子可以不被嫌棄麼?
其實,在山上的生活和這些大型野生動物的交手是很少的,像豹貓這種極端事件真的不常見。我們在生活中打交道更多的是各種各樣的小生命,蟲子是很常見的一類群體。
可能一提到蟲子,在座的各位又頭皮發麻了。"蟲子,哎喲,離我遠點。"這種感覺确實可以理解,因為城市的生活方式讓我們跟蟲子的接觸越來越少了。
曾經有一個幼兒園的小朋友來我們家做客,他大概不到三歲,吃午飯的時候,他被一個落在他手臂上搓手看他的小蒼蠅吓哭了。
當時我很驚訝,怎麼會被一只蒼蠅吓哭呢?但是我突然意識到他才三歲,有可能在他有限的生命經歷裡還沒見過蒼蠅,那确實挺吓人的。所以,在裡山生活當中,也應該多積累一些和昆蟲打交道的經驗。
因為我們之前是學生物學的,和蟲子比較好相處。但是我們沒想到,很多城市人來到蓋娅·沃思花園以後,在這種環境中沉浸體驗了之後,也發生了一些變化。
比如去年秋天,有一些家庭來我們家做客,經過兩天一夜的露營體驗之後,有一個媽媽在最後總結的時候就跟我們說:我以前有過非常不好的童年經歷,小時候被男同學惡作劇,以至于有了陰影,只要有蟲子在我身邊存在,我就完全受不了,就崩潰了。更嚴重的是我甚至都不能聽"蟲子"這兩個字,聽到我就會產生生理反應。
可是在這兩天一夜當中,我看到沃思花園裡有很多蟲子,而且我親眼看到了美麗的茴香鳳蝶。
茴香鳳蝶是在沃思花園和我們一起吃茴香的好鄰居,這個媽媽親眼看到了茴香鳳蝶的成蟲,在茴香葉片上產下來一粒一粒小米般的卵,又看到很多非常努力把自己吃得很胖的茴香鳳蝶的幼蟲。她覺得這個蟲子和她一樣,也是蠻拼的,蠻努力的,于是她產生了改變。
在最後結束的時候,她說,雖然我還是對蟲子有一些生理反應,但是至少可以接受它們在我身邊出現了。
與此同時,好巧不巧,就在我們一群人聊天的時候,有一只小胡蜂飛在了人群周圍,偷吃着我們盤子裡的肉餡。
一個爸爸看到胡蜂以後很緊張,坐立不安。我就想做點什麼來幫他舒緩,但是我也沒想好,就随意一伸手,結果沒想到這個小胡蜂很賣我面子,就停在我手上了。
然後我就感覺到那個爸爸一下就釋然了,我仿佛聽到他身邊有一個厚厚的殼"咔嚓"一下破裂了,感受到了人和自然重新建立連接的美妙。
醜蔬菜的"身材焦慮"
說完遭人嫌棄的蟲子,再說說我們家菜地裡的醜蔬菜。
這個長豆角(也叫豇豆),标準的樣子應該是纖纖細細的,但這個很明顯是個異類。
它為什麼會長成這樣?因為豆角是攀援植物,需要在竹竿上爬着生長,而這個豆角在結果食的時候,非常不巧,長在了架子的銜接處,于是就這麼扭曲地生長出來了。
我們平時作為一個普通的消費者,在城市的超市裡看到的都是那些模特身材的果實蔬菜,因為那是商品。但是我們在土地上生活得越久,就越會發現,其實它們會長成各種各樣的樣子,但它們仍然是食物。
這個西紅柿拿在我手上,成熟得剛剛好,剛剛開始變紅。它小時候被蟲子咬了那麼兩口,但很頑強地活了下來,沒有腐爛變質。
作為農民,我們會把它摘下來,無非就是打個口子切掉它的疤痕,味道一樣很美。因為我深深地知道,在土地上生活的西紅柿要想變紅真的很難,它就跟明星是一樣的。
還有這些小小的歪歪扭扭的葫蘆娃型的黃瓜,什麼樣都有。
因為秋天天氣漸涼,水分也不夠充足了,所以它們才會結出各種各樣的形态,但口感依然是爽脆的、甘甜的。拿去給培訓的學員,讓他們當作下午茶,不能增肌,但是可以減脂。
總而言之,它們是一個個努力生長的生命,我們不忍看它們因為"身材焦慮"就被丢到垃圾桶裡面去了。
生命之網
演講接近尾聲了,我們現在回到蓋娅·沃思花園的上空,再看一下這座小山。
可能在最開始,大家看到的是次生的山林、農舍、農田,但是随着在這塊平凡的土地上生活得越來越久,我們會發現隐藏在這塊土地之下的是一張糾纏交織的生命之網。
在這個生命之網當中,不僅有兇猛威武的大動物,其實還有很多微不足道的弱小生靈,可能是一顆菜,可能是一只蟲,還有我們作為農夫鑲嵌其中。
這個季節正是蚜蟲比較活躍的時候,瓢蟲就會過去吃蚜蟲,食蚜蠅也會過去吃蚜蟲,但是可能這個時候螞蟻就會出現,把瓢蟲和食蚜蠅打跑,因為蚜蟲分泌的甜汁是螞蟻的美味點心。
特别要提的是,我們作為農夫在這個生命之網中生活,也會真切地感受到自然系統和自己緊密的聯系,自然給着我們各種各樣的支撐,我們也照顧着生命之網的存續。
講到這兒,我也想送上最後的囑托。
可能在座的朋友們不一定有機會把家搬到一座小山上去生活,但有朝一日,我們有可能會作為一個旅客,進入到這樣一塊平凡而普通的田地當中。
甚至在未來,你也可能是一個土地開發者,你将打交道的不僅僅是一塊一塊的資源,還是一張活生生的裡山的生命之網。我們需要與它友好為鄰。
謝謝!
策劃:通通
剪輯:大凱
設計:撓撓 49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一席(ID:yixiclub)
如需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