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圖說:LS/26輕機槍“芬蘭勃朗寧”第一個作品 曾經參加抗日戰争,歡迎閱讀。
今天 " 突擊步槍 " 一詞已經不再流行,主要是因為主流媒體總是錯誤地給每一種現代制造的民用半自動步槍都貼上這樣的标籤。
性能非常先進的 M/26 輕機槍大量裝備芬蘭陸軍。
事實上,突擊步槍是一個值得關注的軍用輕武器,納粹德國 StG44 是第一款真正的突擊步槍,但在它之前還有其他槍械可以叫突擊步槍。這其中就包括艾莫 · 拉赫蒂(Aimo Lahti)和阿爾沃 · 薩洛蘭塔(Arvo Saloranta)于 1926 年設計的拉赫蒂 - 薩洛蘭塔(Lahti-Saloranta)LS/26 輕機槍,它有時也被稱為 M/26,這是芬蘭軍隊的編号,兩個名稱是通用的。LS/26 是一款比 StG-44 誕生早近 20 年的槍械,卻具有許多相同的功能,當然不可否認的是,它的外形尺寸要大得多。某些不熟悉槍械的人可能會認為這款芬蘭輕機槍是二戰結束後的設計,而不是上世紀 20 年代中期研制成功的槍械。要知道,當時世界各國的大多數步兵還在使用五發固定彈倉的栓動步槍。
本文是 " 兵工廠生活(Armory Life)" 網站發布的介紹文章,作者 Peter Suciu,本人翻譯并編輯給大家分享。
具有前瞻性的輕機槍設計
1924 年,芬蘭國防部成立了輕機槍委員會(Pikakiv ää rikomitea),為芬蘭軍隊确定新一代輕機槍。随後,新型輕機槍的研制工作就開始了。這個剛剛誕生的新國家在 1917 年才從沙俄帝國的戰争中獲得獨立,現在有充足的理由擔憂新成立的蘇聯日益強大的軍事力量。這個輕機槍委員會的目标就立足芬蘭國内,研制一種可以取代現役丹麥麥德森輕機槍和德國 MG08 馬克沁重機槍的新型機槍。
冬季戰争和繼續戰争期間,芬蘭軍隊很好地發揮了滑雪部隊的作用。這些士兵配備了 AVS-36 步槍(左)、M/26 輕機槍(中)和 SVT-38 步槍(右)。
輕機槍委員會的要求是研制與麥德森機槍外形尺寸相同的機槍。麥德森是第一款真正成功的輕機槍,憑借機匣頂部安裝的彈匣,足夠輕的重量,士兵在進攻中可以輕松攜帶使用,同時又非常适合作為防御武器使用。
艾莫 · 拉赫蒂為芬蘭軍隊研制的兩種自動武器是 LS/26 輕機槍(左)和索米 KP/-31 衝鋒槍(右)。
1926 年,艾莫 · 拉赫蒂和阿爾沃 · 薩洛蘭塔完成了 LS/26 輕機槍的設計工作,這是一種風冷槍管,槍管短後坐自動方式,具有全自動和半自動射擊模式的輕機槍。這是艾莫 · 拉赫蒂首次涉足槍械設計領網域,但肯定不是他的最後一次。因為設計了許多性能出色的槍械,艾莫 · 拉赫蒂被稱為 " 芬蘭的約翰 · 勃朗寧 "。
拉赫蒂 - 薩洛蘭塔 L/S-26 輕機槍于 1927 年開始裝備芬蘭軍隊,并一直服役到上世紀 70 年代。
他的設計理念對于那個時代而言,無疑是具有創新意義的。LS/26 采用類似步槍的構型,配備木制槍托、鋼制槍托底板、鉸接的鋼制托肩板、小握把和鋼制矩形機匣。三檔快慢機,可以選擇射擊模式,最後的檔位是保險。非随動拉機柄位于機匣頂部,通過一根突出到右側的空心杆操作。
LS/26 輕機槍可以用 20 發彈匣、75 發彈鼓供彈,這使其與現代突擊步槍非常相似,當然,它的外形尺寸較大。
芬蘭士兵使用 M/26 輕機槍進行訓練。
LS/26 輕機槍還采用了在當時并不常見的帶孔槍管護筒,槍管護筒前部安裝輕型兩腳架。槍管可以 " 快速更換(以當時的标準)",兩腳架的支腿不能調節長度,支腿底部有較大的支撐面,支撐面底部還有尖釘。雖然 LS/26 輕機槍的這些設計在許多現代軍用槍械上屬于常規設定,但是在當時具有不可低估的創新性,基本上領先于其他同時代的槍械。
芬蘭士兵使用壓彈器将五發橋夾上的彈藥壓入 M/26 輕機槍的 20 發彈匣中。
根據輕機槍委員會的要求,1925 年生產的 LS/26 原型槍發射的是 7.92 × 57mm 彈藥,但在經歷四年的改進之後,改為發射芬蘭 7.62 × 53mmR 彈藥。需要注意的是,這種芬蘭軍用彈藥通常可以與蘇聯 7.62 × 54mmR 彈藥互換。據一些消息來源稱,芬蘭槍械可以使用蘇聯彈藥,但是在使用芬蘭彈藥時效果會更好。
芬蘭軍隊采購了 5000 挺 M/26 輕機槍,中國訂購了 30000 挺。但由于日本施加壓力,僅交付了約 1200 挺。
LS/26 正式裝備芬蘭軍隊服役,芬蘭軍方最終裝備了約 5000 挺 LS/26 輕機槍。直到上世紀 40 年代末,仍有一些部隊在裝備這種輕機槍,而二線部隊甚至直到上世紀 70 年代初才将 LS/26 撤裝。
LS/26 輕機槍實戰表現
盡管 LS/26 于上世紀 20 年代末開始裝備芬蘭軍隊,但直到 1939~1940 年的冬季戰争才經歷了戰火的洗禮。經驗豐富的芬蘭機槍手,紛紛稱贊這種輕機槍在固定陣地上表現出的優秀射擊精度。
演習中,機槍手接過副射手遞來的彈匣。芬蘭軍隊檔案中都将這種輕機槍稱為 M/26。
然而,正是在這場戰争中,LS/26 輕機槍最明顯的缺陷才開始表現出來。在冬季戰争的惡劣作戰環境中,LS/26 輕機槍的制造工藝有點過于精良,過小的制造公差導致污垢很容易造成射擊中斷。更糟糕的是,這挺輕機槍由 188 個零件組成,很難進行徹底清潔。
由于 M/26 機槍結構非常復雜、精密,維護工作很繁瑣,很難達到徹底清潔的水平。
另外,所謂的 " 快速更換槍管 " 要求在操作過程中必須拆下槍機。在射擊場這類的理想環境中,這可能不是什麼問題,但是在野外環境中,重新組裝槍機的過程中,必然會帶入各種灰塵和雜物。
這顯然不是為民兵設計的武器。
使用 DP-27 輕機槍的芬蘭士兵,通過槍管護筒的開孔可以看到槍管上的螺旋散熱片。
實戰表明,20 發彈匣在戰鬥中也是一個問題。雖然它确實有助于保證輕機槍不會過熱(因為需要頻繁更換彈匣,減少了持續射擊的時間),但它也影響了持續射擊的能力。這挺機槍重達 9.5 千克,這已經相當重了,這也有助于解釋為什麼它并沒有安裝 75 發彈鼓。在冬季戰争中,芬蘭士兵發現繳獲的蘇聯捷格加廖夫 DP-27 輕機槍可靠性更高,更适合作戰需要,于是将其命名為 M/27" 艾瑪(Emma)" 裝備部隊。
幾乎沒有海外用戶
LS/26 的制造商國家步槍廠(VKT,Valtion Kiv ää ritehdas)投入了大量資金研制這種輕機槍,然後将其推銷給海外用戶。盡管 LS/26 具有先進的性能,但海外市場的需求很少,部分原因是當時的世界正處于經濟大蕭條時期,很少有國家願意掏出大筆資金采購外國的武器。
一名芬蘭士兵在伊馬特拉 - 薩洛邊境附近占據有利地形,防御蘇軍的進攻。
吸引歐洲和南美用戶的努力全部化為泡影。
最終,只有中國政府在抗日戰争(1937~1945 年)期間購買了這種芬蘭輕機槍,并要求改為當時中國軍隊标準口徑 7.92 × 57mm。中國政府訂購的 30000 挺 LS/26 機槍中,只有約 1200 挺實際交付,一些資料稱,這是因為日本對芬蘭施壓導致的。
流行文化中的 LS/26
即使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LS/26 輕機槍發揮的作用也相當有限,所以它确實屬于長期被遺忘的槍械之一,很少有人聽說,也很少有人見過。在所有的數千挺機槍中,只有少數在博物館中展出。其中一挺現藏于芬蘭米凱利步兵博物館,另一挺現收藏于英國皇家軍械庫。
尚不清楚還有多少 LS/26 輕機槍存世。博物館中收藏的容易統計,但私人收藏家的藏品就很難為公眾所知。
此外,LS/26 輕機槍只出現在少數電影中。需要特别說明的是,芬蘭拍攝的三個版本的電影《無名戰士》都出現了 LS/26。電影改編自瓦伊諾 · 林納(V ä in ö Linna)的同名小說,講述了 1941~1944 年繼續戰争期間,一個全是新兵的芬蘭機槍連從戰争爆發前,一直到戰争結束的故事。第一版于 1955 年拍攝,此後于 1986 年和 2017 年進行了翻拍,這三個版本的電影均跻身當年票房最高的芬蘭電影之列。
芬蘭士兵操作 M/26 輕機槍進行實彈射擊。
出現 LS/26 輕機槍的其他電影還包括 1986 年的《冬季戰争》、1992 年的《戰士的心》和 1999 年的《伏擊》。就目前情況來看,這些電影似乎與槍械愛好者的距離,同 LS/26 輕機槍一樣遙遠。
譯者按:
這位美國槍械作家的格局還是小了,其實,特殊的一群人對拉赫蒂 - 薩洛蘭塔 LS/26 輕機槍并不陌生,不是嗎?
為了保證主号封禁期間可以接收内容,請大家同時關注以下的避難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