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上海最美的“地标”,被誤會太久了,歡迎閱讀。
上海街頭到處可見的 " 法國梧桐 ",其實既不是梧桐樹,也不是法國樹種。
有多少人對于上海的記憶,不是被 " 法國梧桐 " 點綴的呢?當人們騎車或是步行于市區,很難不注意到道路兩邊高大茂密的樹木,抬頭可見大片枝葉伸展搭建起來的綠色空間,低頭是斑駁的樹影。懸鈴木的四季變化——春日飛絮、夏日濃蔭、秋日落葉、冬日虬枝,也被作家們編織進上海的都市叙事。
在張愛玲的《半生緣》裡,樹葉沙沙作響隐喻角色的復雜情感和時代的失落;金宇澄的《繁花》裡,梧桐樹影繁亂暗示人物關系復雜。梧桐樹既是城市空間的物理界限,也是情感流動的隐喻。
但這些常見于上海市區街頭的高大樹木,既非梧桐,也非法國樹種。誤解了多年,人們幹脆一錯到底,于是上海市中心甚至被稱作 " 梧桐區 "。在上海扎根了一百多年,懸鈴木成了上海最負盛名的行道樹。
在百年中,人們如何馴化了懸鈴木,而樹木又如何在城市裡無聲地生長出自己的意志?
落地生根的 " 洋梧桐 "
三四年前,我第一次到上海出差。10 月的上海正是深秋,下了一晚上的大雨,氣溫驟降。早上起來,陽光和冷空氣同時籠罩着城市。一夜之間,街上鋪滿了足足有到腳踝深的大片落葉,風一吹,樹上還未掉光的葉子又紛紛落下,我仿佛置身于異網域浪漫世界。
經過一夜風雨的衝刷後,堅持到秋末的 " 法國梧桐 " 葉子終于從樹枝上離開。樹葉寬大無比,幾乎比人的臉還大一點,寬大的主體兩邊對稱地形成尖角。這真是一種美麗的樹,它們高大優雅地立在市區街道兩旁,樹皮斑駁着青色和灰色,樹高幾乎一致。如果從遠處觀察,就可以看到,這些樹的樹冠被修剪成一個正放着的碗狀,主幹抽成三個大枝向周圍伸展。
2025 年 1 月 18 日,上海。中山公園内,樹齡 150 多年的華東地區最大懸鈴木穿上了量身定制的鉤花片彩衣。(圖 /IC photo)
但其實 " 法國梧桐 " 是個誤稱,它的學名叫作 " 二球懸鈴木 "。這種誤會背後,牽扯着一段現代城市改造史。
植物學家威廉 · 艾頓(William Aiton)1789 年發表的著作《邱園植物》裡首次提到了二球懸鈴木。他認為是西班牙人将一球懸鈴木和三球懸鈴木種植在一起,無意間雜交出抗性更強、生長更快且樹形好看的二球懸鈴木。它最早在英國被作為城市行道樹和公園綠化喬木而大規模種植。它碩大的葉子還能吸附空氣中沉積的顆粒污染物,剛好适合工業革命時期空氣污染嚴重的英國城市,以至于它的英文名直接叫作 "London Plane"(倫敦梧桐)。
後來,二球懸鈴木又從英國迅速推廣到整個歐洲,其中當然也包括法國。
十九世紀中期,拿破侖三世剛上位,彼時的巴黎市中心以擁擠和髒亂著稱,他雄心勃勃地計劃着把巴黎改造成現代化的大都市。就在這時,市中心道路兩側首次栽種了二球懸鈴木。經精心改造後,香榭麗舍大道、塞瓦斯托波爾大道等巴黎主幹道,成為可供行人悠閒徜徉、富有浪漫氣息的林蔭大道。二球懸鈴木也成了法國情調的代表。此後各國大都市都以巴黎為楷模,将懸鈴木作為城市主幹道的行道樹。
(圖 / 視覺中國)
十九世紀七八十年代,法國人在上海的法租界開始了一場 " 植物殖民 ",從法國引入了一批二球懸鈴木。這種原產自歐洲的樹種被塑造成了某種 " 文明 " 的符号,其寬闊的樹冠似乎暗喻着巴黎林蔭大道的繁華氣象,而整齊的行列也顯示了新的 " 秩序 "。
就這樣,來自英國的二球懸鈴木由于是被法國人從法國引進的,又長得酷似上海本地的梧桐樹,于是人們一般稱其為 " 洋梧桐 " 或者 " 法國梧桐 ",這種叫法一直流傳到今天。
懸鈴木的生長能力令人驚嘆,尤其是它在上海這座城市裡适應得很好。最初,上海的街道寬闊,樹木得以充分伸展,幾年後懸鈴木便長得高大粗壯;随着時間推移,它們的樹幹變得挺拔,樹冠也更加豐滿。
二球懸鈴木的強勁根系也在上海的城市發展中展現出了極強的适應能力。直到如今,上海的行道樹—— 二球懸鈴木成為上海最顯著的城市标志之一。
無法抑制的生命力
每年的 3 月底到 6 月,懸鈴木又開始展現出它在浪漫、溫順、好養活之外的另一面。
繁殖期到來,懸鈴木開始了激情的狂歡,街上的行人無不被到處紛飛的毛絮刺激得眼淚直流、噴嚏不斷。對行人來說這可能只是短暫的困擾,但是對住在上海市區 " 梧桐區 " 的市民來說,則面臨過敏的痛苦。
(圖 / 視覺中國)
這些令人害怕的飛絮,來自懸鈴木的果實。它們實際上是果序——由一大簇聚集在一起的果實組成的小球。在冬天樹葉落盡時,便可清晰地看到懸垂在梗上的果實,目測每個小果實的直徑約 2.5 厘米,就像鈴铛懸挂在枝頭。
如果捏開一顆成熟的果球(果序),會看到裡面其實是由一顆顆細長的倒圓錐形小堅果組成,堅果頂端覆蓋着棕黃色的茸毛。想象一下,等果實自己成熟後,果球會像傘一樣打開,接着茸毛便載着小堅果到處尋找新的落腳點。
一顆二球懸鈴木的果序裡大概有 600 — 1400 顆這樣的小堅果。在果實成熟的頂峰時期,空氣裡遍布着懸鈴木的 " 傘兵 " 們,看起來像是對人類生存環境的一次 " 侵略 "。在飄落過程中,這些茸毛也會随風脫落,彌漫在人們的一呼一吸之中,讓人們苦不堪言。
據說,每年都有不少居民向市政部門投訴懸鈴木的飄絮現象。随之而來的一個粗暴的想法是:為什麼不把懸鈴木替換掉呢?
上海辰山植物園執行園長胡永紅告訴我,城市的樹木,首先是經濟的樹木。短時間内沒辦法替換懸鈴木的一個原因,是懸鈴木在上海行道樹中的占比實在太大了,目前占據市區行道樹的 25% 左右,換掉它們需要耗費大量成本。
另一方面,懸鈴木的适應能力也極強。胡永紅的科研團隊曾經做過實驗,結果表明,懸鈴木的生長不挑土壤。另外,懸鈴木的抗逆性強,耐旱,耐寒,生長迅速,在後期養護中也十分耐修剪,怎麼剪都不容易死。加上懸鈴木葉片寬闊,表面有一層毛,相比其他樹種更容易吸附空氣中的顆粒污染物,能有效淨化空氣。
同時,胡永紅認為,懸鈴木本身生長得漂亮,對于其作為行道樹,多年來人們的接受度也很高,慢慢地,它已經變成上海文化标志的一部分。由懸鈴木所承載的上海現代性是方方面面的。就如懸鈴木掩映下的武康大樓已經是上海的地标,而思南路上,懸鈴木樹蔭中的思南公館街區,聚集了咖啡館、書店和藝術空間,它已經和海派文化雅致而摩登的生活方式完全融合在一起。
2023 年 11 月 20 日,上海。綠樹成蔭的景觀道,引來不少遊客打卡拍照。(圖 / 視覺中國)
在文學作品中,懸鈴木還總是寄托、表現着人物復雜的情感。張愛玲的《半生緣》裡," 曼桢在弄堂口站住了,望着對街的梧桐樹,葉子黃了,落了一地,掃街的人還沒來掃。風吹過來,葉子沙沙地響,像是有人在低聲說話 ",梧桐落葉的蕭瑟便對應着曼桢的孤獨;金宇澄的《繁花》裡," 滬生和阿寶走在巨鹿路上,梧桐葉子遮住半邊天,陽光從葉縫裡漏下來,地上光影亂跳,像極了他們理不清的男女關系 "。樹是市井百态的觀察者,樹影的凌亂也影射了人物關系的暧昧。
(圖 /《繁花》)
上海似乎不能沒有懸鈴木。或者說:沒有了懸鈴木的上海,是否還是記憶中的上海?
近些年來,為了最大程度減少懸鈴木毛絮紛飛的影響,人們會在每年冬季給懸鈴木 " 剪頭 "。在上海大部分地區,每年 12 月到次年 3 月,懸鈴木末端花芽枝和結果的枝都會被徹底修剪,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它們長出果子來,這是目前最普遍的方法。
此外還有激素調控的方式,外敷或者往懸鈴木樹幹裡注射生長調節劑,從而影響芽分化或果實生長發育。但是由于懸鈴木太高大了,往往需要大劑量的生長調節劑,所以這個方法很難普及。
目前,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教授包滿珠的團隊也培育出了多種少果球或無果球的懸鈴木品種。未來,人們可以用嫁接的方式直接将懸鈴木變成無球懸鈴木。從這個角度來看,似乎也符合上海精致的獨身主義精神。
樹木不語
如果說懸鈴木作為上海行道樹是經濟的、歷史的、文化的選擇,那麼如今上海的行道樹中,在數量上與懸鈴木幾乎可以一較高下的香樟樹,則主要是出自經濟的選擇。
胡永紅說,從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上海從江西等地引進大量香樟樹,至今作為行道樹占比已經達到 20% 左右。
香樟樹是常綠喬木,一年四季都保持着青蔥的精神氣兒,全身還散發着特殊的辛香。胡永紅說:" 它不挑土壤,它的苗木是由種子繁殖出來的,生產成本低,長得又好,移栽、修剪都不怕,各種人工幹預都對它沒有大的影響,它就這樣變成了第二個明星樹種。"
(圖 / 視覺中國)
此外,上海比較常見的行道樹還有銀杏樹、栾樹(又叫作燈籠樹,春天會開出一串串小黃花,成熟的栾樹果子就像一串串棕紅色的小燈籠)、水杉(形狀很像聖誕樹)等。在後期行道樹的挑選中,上海更注重考慮本土化、生态功能和景觀多樣性的結合。
總的來說,一座城市究竟如何選擇它的行道樹呢?樹種的選擇往往與當地政策相關,胡永紅認為," 這是一個歷史的過程、試錯的過程,這個過程十分漫長 "。他說,想象一粒種子長成一棵成年的樹,差不多需要 10 年時間。但實際上人們需要的是 30 年甚至是 60 年(一個小的氣候變化周期),而一個人的工作周期也就三四十年。在樹木的漫長生命裡,人的時間過于有限。他說,除了氣候,城市的變化因素還有很多,各種變化都會影響對行道樹的選擇,而一代代的人員更迭又會降低觀察的連續性和科學性。
事實上,長在城市裡的樹,是人為馴化的結果。
(圖 / 視覺中國)
一百多年前,懸鈴木來到上海的時候,行道樹基本長在土路上。街道寬闊、建築少,樹木的生長空間也很大。那時候,懸鈴木可以自由地伸展。在自然條件下,懸鈴木的根系可以長到幾十米甚至上百米。雜交而成的二球懸鈴木也只有幾百年的歷史,在今天的倫敦伯克利廣場,就有一棵種于 1789 年的二球懸鈴木。
但随着城市的建設發展,懸鈴木的生長也受到了限制。從樹形來看,懸鈴木如今的碗狀造型,實際上是人為嚴格修剪的結果。胡永紅提醒我,注意觀察有些懸鈴木的樹幹凹凸不平。懸鈴木的樹皮原本是光滑的,一旦變得凹凸不平,就說明它的生長受到了道路建設的抑制。
但樹木也有自己的意志。比如一直以來,不時有懸鈴木的樹根頂破路面,露出張牙舞爪的粗壯根部。樹根是需要呼吸的,但路面被壓得太實,氧氣不能透過地面,懸鈴木就會用力頂破路面去尋找氧氣,用獨特的生存方式應對環境的限制性條件。
對人們來說,好的維護辦法并不是修建更結實的路面或者把樹木砍掉,而是換一種思路。胡永紅說,一般是把地下根系周圍的空間變成透氣性的,讓樹木更好地呼吸。目前這種方法在應用上已經有了很好的效果。
城市與行道樹的漫長互動,是樹木生存法則與人類情感和智慧的交織。人的城市,實際上也是樹木的城市。行走在城市街頭,不妨觀察一下身邊的行道樹,也許會有意外的驚喜。畢竟,樹木的時間宇宙,遠遠大于人的。
運營:鹿子芮;排版:小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