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AI大幅降本,扶起“半死不活”的動漫短劇,歡迎閱讀。
文 | 犀牛娛樂,作者|小福,編輯|樸芳
AI 技術增效,讓動漫短劇也有了上桌的機會。
短短幾年時間,一個動漫短劇演變出了各式各樣的類型,動态漫短劇、AI 生成動漫短劇、AI 轉繪動漫短劇……看似皆為動漫,卻落得同台不同命。
傳統動漫短劇成明日黃花
就在幾個月之前,動漫短劇還不是那麼被看好的生意。
從前提到動漫短劇的時候,更多指向着短視頻平台上的各類動漫作品,其中尤以動态漫短劇為代表。
動态漫短劇,顧名思義,就是把靜态漫畫改編成動态漫畫搬進短視頻平台。制作方基于靜态漫畫添加一定的動畫效果以及音效來實現動态化,整體成品質感處于動畫番劇與靜态漫畫之間。
2019 年 4 月 30 日,抖音動漫聯合人民日報漫畫增刊《諷刺與幽默》報聯合發起了 " 輕漫計劃 "。5 年時間,輕漫計劃話題閱讀量從最初的 30 億,增長至目前的累計閱讀接近 4900 億。直至今日,輕漫計劃仍然在為抖音平台輸送動漫類優質内容。
在平台的積極推動下,一批動漫短劇賬号在抖音上陸續湧現。如 " 心動投遞員 Nana"、"NewGirl 張可妮 "、" 羅曼蒂 Choco" 等動漫短劇類頭部賬号,在抖音上的粉絲數量均達到了幾百萬量級。
這類賬号的内容運營邏輯與真人短劇異曲同工。我們觀察了一些粉絲、點贊量較高的頭部賬号,其制作的内容無非還是集中于女頻和男頻兩個主流賽道。
男頻如《天下第一神醫》《龍王殿》這類聚焦逆襲成長、玄幻後宮題材,女頻則大多是《白切黑大小姐 x 瘋狗管家》《純情前夫哥又破防啦》這類大女主、豪門、甜寵等真人短劇的經典配方。
不過相較于閱聽人更廣泛的動漫番劇與真人短劇,由于動态漫短劇閱聽人基本上是從小說、漫畫原作觀眾以及對輕漫比較感興趣的短劇用戶群體中轉化而來,其自身并無高粘性用戶群體。且從動态漫短劇的產品定位上,就存在一定先天短板。
一來,相較于動漫市場更主流、更成體系的動畫番劇,動态漫短劇體量雖小,但仍然需要進行必要的分鏡劇本創作,成本降低了,效率卻沒提高多少。二來,與真人短劇相比,動态漫短劇的閱聽人群體過窄,更别說還有普遍的同質化、創新難問題。
而最根本的問題是,動态漫短劇普遍采用了 IAA 和 IAP 的商業模式,在閱聽人基數較小、内容品質有限的情況下,其商業前景也不夠明朗。許多曾經產出過熱門動态漫短劇的賬号,都會在若幹時間後陷入停更潮——這背後的原因不言而喻。
想在大 IP 動漫番劇遍地、制作技術卷上天的國產動漫賽道立足,動态漫短劇光靠這點差異化競争賣點,對市場和對創作者的誘惑還是太有限了。
AI 打開動漫短劇突破口
AI 技術的成型,讓動漫短劇有了另一種選擇。
高度智能的生成式 AI 模型讓普通用戶僅通過文字就能夠創作出一段完整的影視内容。而作為與 AI 技術關聯密切的領網域,AI 生成動漫短劇,在短短幾個月内就成為了行業争相關注的熱門賽道。
AI 生成動漫短劇的進化速度比想象中要快上許多。從之前的不成氣候到現在湧現小範圍出圈作品,不過才隔了半年時間。
前段時間《興安嶺詭事》的爆紅,讓 AI 付費短劇的可行性成為現實。就在這不久之後,今年 3 月,免費短劇平台紅果短劇也上線了其首部 AI 3D 動漫短劇《玄幻:從拉二胡開始》。
改編自男頻小說《開局物價貶值百萬倍》的中文在線出品 AI 動漫短劇《開局物價貶值百萬倍,我竟成了世界首富》,上線抖音的次日播放總量高達 1304 萬次,目前累計總播放量已經超過 4600 萬。
在抖音、快手平台争相投入重金扶持創作者之下,近期開始發布 AI 短劇的創作者明顯增加,而像上面這樣的優質項目案例數量也呈現上升态勢。
相較于傳統動漫短劇,AI 技術直接解放了動漫行業的最大痛點生產力。有了生成式 AI 模型的外挂,甚至只需要一兩個人就能 " 喂 " 出想要創作的内容,把降本增效踐行到極致。跟組建幾十人上百人的傳統動畫團隊相比,如今動漫短劇創作者要考慮的無非就是為 AI 模型充值的預算,這中間的投入產出比,高了不是一星半點。
要說 AI 生成動漫短劇為數不多的難點,大概就是創作能力了。叙事技巧、視聽表達、AI 語言,這需要創作者不光要有個好想法,還得掌握借助 AI 模型來表達出來的實戰能力。
不過再怎麼難,也好過了傳統動漫短劇一大截。
至于最近被不少人關注到的真人短劇 AI 轉繪動漫短劇,更是短劇行業 " 一魚多吃 " 的新路子。
近期在紅果上線的動漫短劇《心動的信号》,是此前熱門真人微短劇《喬秘書又辭職了》一比一 AI 轉繪的動漫短劇版本。
這類一鍵轉繪出來的再創作動漫短劇,既保留了原劇的風味,又能靠動畫畫風吸引一波泛二次元閱聽人,形成無痛拓圈。
有了完整的内容藍本,甚至還少了内容品質不過關的風險。若有心為之,直接把當下爆款真人短劇批量轉換為動漫短劇,肯定還能為創作者和平台帶一波流量。
結語:
歸根結底,無論真人短劇還是動漫短劇,能撬動多少流量與市場,考驗的根源還是内容品質本身。只是相比之下,傳統動畫的創作模式決定了必将面臨更殘酷的市場競争,而生成式 AI 模型的到來,則大大降低了這一試錯成本,讓創作者有了利用更低生產成本創造爆款的可能性。
從不被行業看好到彎道超車的新助燃劑,AI 技術的飛速發展,幾乎重新定義了動漫短劇的行業前景。
然而,在閱聽人群體、優質内容數量還沒有根本性轉變,商業轉化能力也仍需考驗的 2025 年,屬于動漫短劇的收獲期,還遠遠沒有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