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霸道慣了,被商務部約談後沃爾瑪依然續推動中國供應商降價10%?,歡迎閱讀。
沃爾瑪 " 吸血式 " 供應鏈霸權:關稅轉嫁與中國制造業的定價權之殇
在中美貿易摩擦的硝煙中,沃爾瑪等美國零售巨頭的 " 成本轉嫁遊戲 " 愈發赤裸。盡管中國商務部已于 2025 年 3 月 11 日約談沃爾瑪,警告其不得單方面壓榨中國供應商以抵消特朗普政府加征的關稅,但最新消息顯示,沃爾瑪仍未放棄要求中國供應商每輪關稅降價高達 10% 的要求,甚至按產品類别而非原產國施壓,企圖将美國單邊主義政策的代價全盤轉嫁給中國企業。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跨國零售巨頭的供應鏈霸權,更折射出中國制造業在全球化分工中的結構性困境——定價權的缺失與 " 内卷化 " 生存的悲哀。
沃爾瑪的 " 吸血邏輯 ":低價策略與供應鏈剝削
沃爾瑪的商業模式始終建立在 " 絕對低價 " 的競争策略上,而其背後則是以犧牲供應商利潤為代價的供應鏈控制。據彭 · 博 · 社披露,沃爾瑪要求廚具、服裝等品類的中國供應商承擔全部新增關稅成本,即每輪降價 10%,而供應商的利潤空間本就僅有 2%-3% 的微薄空間,這意味着降價即虧損。盡管供應商曾嘗試通過越南等低成本地區采購零部件緩解壓力,但供應鏈重組帶來的質量風險與成本波動進一步加劇了困境。
更值得警惕的是,沃爾瑪的壓價行為并非孤例。其談判策略刻意按產品類别劃分,弱化 " 中國供應商 " 的集體議價能力,同時利用 " 大客戶 " 身份對單一企業施壓,迫使供應商在 " 斷供即死 " 與 " 苟延殘喘 " 之間做出選擇。這種 " 分而治之 " 的手段,正是其長期壟斷地位的體現。數據顯示,沃爾瑪全球采購中 60% 依賴中國供應商,合作企業超 1.5 萬家,但中國市場對其整體營收貢獻不足 3%。這種不對稱的依賴關系,讓沃爾瑪得以将中國供應鏈視為 " 血包 ",肆意榨取利潤。
美式霸權撐腰:關稅武器與 " 零和博弈 " 思維
沃爾瑪的肆無忌憚,離不開美國政府的隐性支持。特朗普政府以 " 芬太尼問題 " 為由将關稅從 10% 提升至 20%,而沃爾瑪則默契地将此作為壓價借口,形成 " 政府加稅—企業轉嫁—供應鏈買單 " 的閉環。這種 " 美式雙簧 " 的本質,是将貿易戰成本轉移至中國制造業,同時維持美國消費者的低價幻覺。歷史數據顯示,2019 年美國對鋼鋁加征關稅後,90% 的成本最終由美國企業承擔,但此次沃爾瑪卻試圖打破這一規律,将中國供應商推向絕境。
更深層的原因在于,美國企圖通過關稅政策重構全球供應鏈,削弱中國制造業的競争力。然而,沃爾瑪的短視策略忽視了供應鏈的韌性——中國制造業已形成產業集群與數字化賦能的雙重優勢。例如,廣東東莞的智能制造工廠通過工業機器人将效率提升至美國同行的 2.3 倍,而跨境電商平台(如 Temu、SHEIN)的崛起,正打破傳統零售巨頭的渠道壟斷。沃爾瑪若執意推行 " 吸血式 " 壓價,最終可能導致優質供應鏈流失,反噬其長期利益。
中國制造業的悲哀:定價權缺失與 " 内卷化 " 陷阱
沃爾瑪的強硬姿态,暴露出中國制造業的致命弱點:定價權的喪失。盡管中國擁有全球最完整的產業鏈,但大量中小企業在國際分工中仍處于 " 微笑曲線 " 底端,依賴薄利多銷的訂單生存。以服裝行業為例,一件出口價為 10 美元的襯衫,中國工廠僅賺取 0.5 美元,而品牌商與零售商的利潤占比超過 60%。這種畸形分配的背後,是技術壁壘與品牌弱勢的長期積累。
更嚴峻的是,國内產能過剩與同質化競争加劇了 " 内卷化 " 困境。許多企業為保住沃爾瑪訂單,寧可接受虧損也要維持生產,因為 " 失去沃爾瑪等于失去唯一大客戶 "。這種惡性循環使得企業無力投入研發與品牌建設,進一步固化其代工地位。正如某供應商所言:" 降價 10% 是立刻死亡,拒絕降價是慢性死亡——我們只能兩害相權取其輕。"
破局之路:從 " 反制 " 到 " 重構 "
面對沃爾瑪的霸權,中國需采取多維度反制。
一是強化監管與法律武器。商務部約談僅是第一步,可依據《反壟斷法》對沃爾瑪濫用市場支配地位的行為立案調查,同時推動供應鏈合同規範化,禁止單方面壓價條款。
二是構建供應鏈同盟。即通過行業協會(如中國紡織品進出口商會)整合中小供應商,建立聯合議價機制,打破沃爾瑪 " 分而治之 " 的策略。
三是加速產業更新。通過扶持企業向智能制造與品牌化轉型,通過跨境電商直連消費者,繞過傳統零售中間商。
四是開拓多元市場。借助 " 一帶一路 " 與 RCEP 協定,将出口重心轉向東南亞、中東等新興市場,降低對美依賴。
沃爾瑪事件是一面鏡子,照見了全球產業鏈重構的殘酷現實。中國制造業若想擺脫 " 定價權之殇 ",必須從 " 被動接單 " 轉向 " 主動定義規則 "。只有當中國企業掌握核心技術、品牌溢價與渠道話語權時,才能終結 " 沃爾瑪們 " 的吸血遊戲,真正擁有主導零售行業的全球化的話語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