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8090後”的養老囧途,歡迎閱讀。
圖源:Unsplash
面向洶湧而至的老齡化大潮,"8090 後 " 如何尋求體面養老的春暖花開?
"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喂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1989 年 1 月,海子為了迎接他生命中最後一個春天發出呼喊。
如今,讀着海子詩歌長大的 "8090 後 " 已過了 30 而立之年,邁向 40 不惑的人生階段。歷經歲月沉澱,海子詩中那種簡單美好的生活正成為越來越多人心中的向往。
"8090 後 " 的特殊點在于,他們是當代社會最有活力的群體,格外注重人生的自我體驗感,對老年生活有更高質量的期待,但相比于其他群體,"8090 後 " 的養老形勢卻更嚴峻。
近 2 億獨生子女的痛,終究還是來了
在獨生子女政策下,中國從 1980 年到 2016 年,誕生了 1.76 億的獨生子女,現在這個數字,已經将近 2 億。他們仿佛 " 天選之子 ",曾經被無限寵愛。但當他們長大成人,所承受的壓力,也超出了人們的想象。
獨生子女家庭的結構是不穩定的倒三角構造,意味着全部的重心都落在獨生子女一個人身上。當人生所有的重大決定都沒有人可以商量,這是多大的壓力。而在父母老去時,周圍全是依靠自己的人,找卻不到自己可以依靠的人,這又是多麼無助。
" 剛剛查出父親患癌症晚期時,我渴望有個兄弟姐妹能夠讓我抱着痛哭一場;在帶着父親外出求醫時,我渴望有個兄弟姐妹能幫忙照應;在父親最後離世的時候,我更是渴望這世界上還有一個至親,那種只剩我一人的孤獨感,真的不到那一刻是誰也無法體會的。" 一位 80 後小夥子如此描述自己面臨的痛。
" 不敢懈怠,不敢遠嫁,特别想賺錢,因為他們只有我。" 一位 90 後姑娘感同身受。疫情期間,父母都住進了醫院,當時一個在 2 層住院,一個在 11 層。由于醫院只有 3 點到 4 點可以探視,她必須在 1 個小時之内探望兩個人。那段時間,她再怎麼辛苦,也不能在父母面前流一滴淚,只能自己扛着。
"8090 後 " 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所面對的往往是典型的 "4(父輩)2(夫婦)N(孩子,通常為 1)" 沙漏型家庭結構,生存開支壓力較大。特别是 " 網生 " 的這一代人,需要應對工作上快節奏、無邊界的競争。
35 歲是道坎,有近憂更有遠慮
徘徊在 35 歲左右的 "8090 後 ",大多數已經結婚成家、已青春漸行漸遠。近年來,網上關于職場 "35 歲定律 " 的文章屢見不鮮。它們紛紛宣稱,35 歲是一道分水嶺,如果 35 歲前沒有建樹,之後可能就會被職場淘汰。尤其在互聯網企業裡,35 歲就是高齡員工,往往面臨被 " 優化 " 的風險。
" 互聯網人的 35 歲危機不是危言聳聽,能衝到高層的人都要極度拼命。" 每天高強度的工作後,小白(化名)經常會在晚上崩潰到大哭,深刻體會到,互聯網高速發展到現在,就是無數個打工人在高強度工作下熬出來的。這種狀态對于互聯網公司來說,很難在一朝一夕間被改變。
在某個深夜下班回家的路上,小白冒出了裸辭的念頭。終于下定決心擺脫掉在大廠裡時刻變化的失重感,但心裡又有了新的危機感。近憂是在北京這樣一個大城市生活,日常消費水平并不低;遠慮是想在退休後 " 周遊世界 ",過上體面的生活,必須有充足的财力支撐。
如果說,"8090 後 " 當前面對的是第一次因為變老而失業,那麼在可期的未來他們也将是第一批因為變老而無法拒絕工作的人群。
2022 年 12 月 14 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擴大内需戰略規劃綱要(2022-2035 年)》明确指出,實施漸進式延遲法定退休年齡。這意味着,經過了多年讨論之後,延遲退休距離我們已經越來越近,剩下的只是時間問題。
養老,我們需要準備多少錢?
有金融機構給出了這樣一組數據。假設我們打算 65 歲退休,預期壽命為 85 歲,在退休的 20 年中,希望每個月能有現在 6000 元的生活質量。根據我國近 40 年來平均 CPI 上漲指數約為 4.8%,經等比數列求和公式可計算得出:
假設我們當前 35 歲,那麼我們在 65 歲前需準備 951 萬來養老;假設我們當前 45 歲,那麼我們在 65 歲前需準備 595 萬來養老;即使我們當前 55 歲,我們仍需在 65 歲前準備 373 萬。對普通打工族而言,這已經是一筆驚人的數字。但是,上不封頂。
小花(化名)是一個 95 後獨生女,在上海讀大學時,就讀的專業是社會工作。因為城市和專業這兩個因素,她常常會接觸到一些社會福利機構。印象最深刻的是,大三時在一家高端養老院裡實習的經歷。在此之前,小花從未想過養老竟可以如此精致;也第一次切身感受到,貧窮限制了她對 " 體面養老 " 想象力。
這家養老院建在上海的别墅區,屬于半民營性質,占地大概 3 萬平方米,并且有特殊通道可以直達旁邊的市級醫院。這裡的高級,還是被政府、被權威認定的。它曾經獲得過 5A 級(最高等級)中國社會組織評定;而且經上海市社會福利行業協會考核,還被評定為上海市三級(最高等級)養老機構。
當然,想要住在這裡,資金門檻是普通人很難逾越的壁壘。其中,月基礎房租金(包水電):7500 — 8000/ 月;月護理費:2000 — 5000/ 月;餐飲費:2000 — 4000/ 月……如果要另外請 24 小時的看護,費用再加 1-2 萬 / 月。如果再生個病,一年算下來要花掉四五十萬的費用。可以說,住這個養老院的,不是精英本人,就是精英的父母。
相比之下,普通養老機構雖然價格上 " 十分親民 ",但是 " 一床難求 " 的現狀,同樣令大多數人束手無策。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老,不是一件很慘的事,沒有尊嚴、失去體面地變老,才是令人難過的事。随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國未來會成為一個 " 長壽大國 "。預期壽命的增加,意味着大家要花更多的錢用在養老上。
想要真正解決問題,國家政策的頂層設計至關重要。" 十四五 " 期間,各地在制定養老規劃時,都在進一步完善老年福利保障制度,在老年福利保障制度建設上邁出更大的步伐。同時,慈善公益力量也正在踴躍參與共同促進養老服務業發展。
與此同時,我們也欣喜地看到有這樣一波年輕人,一念之轉開啟了和父母相處的新模式——帶父母一起創業。他們之中有的是茶三代,帶着将自家茶革新的想法,和媽媽共同經營起一家新式茶店;有的是剛留學回國的海歸,和爸爸一起開了一家書店;有的是剛畢業的大學生,回家帶着父母直播賣橙子。
誠然,在家庭作坊式創業過程中,有兩代人之間關于理念上的分歧、經營上的挑戰,但更多的是家人間的扶持,以及年輕人對自己乃至對父母的嶄新發現。
"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人在囧途,每個年齡段都會有不同的際遇,也會有不同的與這個世界相處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