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雷軍已經是超級雷軍了,小米能因此變成“超級公司”小米麼,歡迎閱讀。
最近,小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在創業時的一則小故事又被人翻了出來,這是一段差點讓小米手機供應鏈走入 " 死亡螺旋 " 的往事:
大概 10 年前,三星半導體中國區的高層帶着團隊與小米供應鏈團隊見面。在現場的 PPT 演示中,由于小米團隊的态度不佳,而三星方面也十分強勢,雙方發生了激烈争執。三星團隊的高層甚至直接拍桌子離開,并在會後将談判過程憤怒地寫入郵件,匯報給幾乎所有三星總部的高層。最終,三星決定不再向小米供應當時產量極少、卻炙手可熱的 AMOLED 螢幕。
這場危機最終被推到了最後的知情者——雷軍面前。後來,他多次通過中間人聯系這位三星中國的高管,希望能進行一次當面溝通,但始終未能如願。最終,他忍不住直接撥通了這位高管的電話,表示願意随時飛過去當面賠罪。
最終,在見到這位合作多年的夥伴後,他們喝光了五瓶紅酒,雷軍拍着對方的肩膀連連表示 " 我們做得不對 "。為了進一步表達誠意,雷軍還幾次飛往韓國三星總部道歉。最終,三星同意在兩年後恢復對小米的供貨。
這則發生在 2016 年的小故事被收錄在小米的書籍《一往無前》中。人們之所以突然聯想起這段往事,正是因為最近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镕與小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在小米汽車工廠的一次見面。
左為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镕
就在剛剛過去的周末,三星電子會長李在镕和高通公司總裁安蒙親自訪問了小米汽車工廠,小米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雷軍及集團高層接待了兩位來訪嘉賓。據稱,此次兩位合作夥伴參觀了小米汽車工廠的生產線,了解了小米在智能制造領網域的最新進展。
來自韓國的消息指出,這場會議聚焦于小米電動車的潛在交易,而汽車零組件将成為三星未來的成長驅動引擎之一。
合作夥伴的見面互動看似雲淡風輕,實則暗流湧動——十年前的專程飛去 " 陪酒道歉 ",與如今的總部會長親臨探訪,盡管消費電子公司和供應商之間本應是魚水之情,但兩家公司的地位似乎已經發生了改變。
小米這家最當紅公司的魔力何以至此?
" 雷學 " 超級旋風
近兩年,科技圈和汽車圈一直在觀察雷軍的一舉一動。
自宣布進入汽車行業以來,雷軍在主流輿論中的讨論度大幅上升——過去僅僅局限于智能手機,與幾家競品公司形成競争,而現在,他的影響力擴展到了汽車、新國貨、BBA(奔馳、寶馬、奧迪)對比分析,甚至是社交媒體上的一舉一動都能引發行業熱議。過去一年,雷軍也非常善于用自己的方式攪動互聯網圈的輿論風暴。
在商界,雷軍的個人 IP 已經成為一種現象級的存在。無論是發布會上的激情演講,還是社交媒體上的親民互動,雷軍都能精準地調動用戶情緒,使自己與小米品牌深度綁定。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家嘗試打造個人 IP,但能達到雷軍這種影響力的卻寥寥無幾。無論是在科技圈、互聯網圈,還是汽車圈,都很難有人能夠復制雷軍的成功。
例如,很多汽車品牌的主理人開始學雷軍打造企業家 IP,希望復制他的流量效應,但幾乎無人能夠真正成功。
許多其他公司的市場部門人員,也曾妄想挖到一兩個小米公司負責傳播的關鍵人物,就可以瞬間獲得 " 雷學 " 的流量密碼。
然而,雷軍的 IP 效應背後,被認為是他長年累月的用戶經營能力。無論是早期在論壇與 " 米粉 " 們直接對話,還是後期通過社交媒體進行精準營銷,雷軍都展現出了超強的用戶感知能力。
從早期的 " 雷布斯 " 稱号,到 B 站鬼畜視頻《Are You OK?》的意外爆火,再到如今在微博、抖音等平台的頻繁互動,雷軍橫跨多個平台,似乎總能精準踩中互聯網的傳播節奏,将個人形象與小米品牌深度綁定。
在小米初創期,他已經能夠完成數小時的直播答疑,将產品核心理念注入到公司價值觀中;在小米集團上市期間,他承諾硬體綜合淨利率不超過 5%,将小米 " 厚道 " 價值觀具象化;小米 SU7 亮相時,3 小時的產品技術講解轟炸用戶心智,并勇敢對标保時捷的性能,這些持續的人格投射,使得用戶在考慮購買小米產品時,實際上是在為 " 雷學 " 投票。
最近很多媒體也開啟了對雷軍創始人 IP 的讨論。核心觀點在于:雷軍打造的不是傳統意義上的創始人 IP,而更像是一種網紅效應。"IP 是思想的外化,需要理論體系支撐,追求長期價值沉澱。網紅是業務的延伸,依賴即時流量反饋,追求短期勢能轉化。"
雷軍恰恰是從一開始就 " 與用戶交朋友 "。當其他公司仍需要傳播團隊對内容進行把關時,雷軍本人已經成為了首席產品技術官兼内容傳播官。
雷軍的獨特性在于,他的 IP 塑造并非刻意為之,而是帶有極強的 " 真實感 "。他既是產品技術出身的 CEO,又是深谙互聯網文化的 " 網紅 ",這種雙重身份幾乎無法復制。
業績暴漲的小米集團
" 雷學 " 在社交平台上的即時反饋,也催生了一種獨特的產品設計商業模型。
例如,小米曾推出一款分區洗衣機,據說正是網友們在雷軍的抖音評論區 " 許願 " 後設計完成的。雷軍将網友訴求轉發,家電部門積極收集意見,最終推出了符合廣大網友需求的產品。
今年央視 315 曝光衛生巾相關問題後,大量網友也在評論區集體 " 許願 " 小米生產衛生巾。
雷軍站上了風口,他的一舉一動都成為行業焦點,而小米品牌也在資本市場迎來了一波新的上漲行情。
值得一提的是,自從小米宣布進軍智能電動車市場以來,其股價一路飙升,展現出資本市場對其未來發展的信心。這一輪上漲不僅來自汽車業務本身,更是小米集團整體高端化戰略的集中體現。從智能手機到 AIoT 生态,再到新能源汽車,小米的業務布局正在全方位向高端市場邁進。
3 月 18 日,小米集團發布 2024 全年及 Q4 财報,創下史上最強年報。财報顯示,2024 年小米集團總收入同比增長 35.0% 至人民币 3659 億元;經調整淨利潤同比增長 41.3%,達人民币 272 億元,創史上最強業績。第四季度,小米單季營收首次破千億,達人民币 1090 億元,同比增長 48.8%,是 2021 年第二季度以來同比增長最快的一季,刷新單季業績歷史記錄。小米各項業務展現極強成長性。
坊間認為,過去一年,小米股價上漲的邏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智能電動車的布局:小米 SU7 的推出成為行業關注焦點,标志着小米正式邁入高科技制造領網域。
高端化戰略更新:無論是小米 15 系列的市場反饋,還是 AIoT 生态的持續深化,小米正逐步擺脫 " 性價比 " 标籤,向高端市場挺進。
供應鏈與研發能力提升:小米在芯片、算法、電池等核心技術上持續投入,為長期競争力奠定基礎。
資本市場信心增強:機構投資者對小米未來增長潛力的認可,進一步推動股價上揚。
小米員工回顧這一兩年的變化,認為 " 這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 的結果。
雷軍 IP 的爆發正是源自于從手機論壇時代就開始互動的 "CEO 即媒介 " 的能力延伸," 這一直是他本人在做的事情 ";經營業績的上漲,來自于小米持續加碼研發投入,核心技術頻獲突破,"SU7 Ultra 上打保時捷下踢 BBA" 是高端產品競争力強勁,為業績增長奠定堅實基礎。
現在是過去的積累,專注當下才有可能鑄造未來。人們總是喜歡讨論 " 十年前的軍哥當面賠禮道歉,十年後的會長親自來探訪 " 這種時來運轉的故事,我們也總是習慣總結倒推,現在的成功歸結于過去的哪些方面。
其實都忽略了:是過去的長期積累在當下的階段性表現。
另一個讨論是:如果流量經濟消退,是否還能持續穿越周期。
也唯有長期主義才能穿越周期。回顧中國過去幾十年的企業發展,每個時代都會誕生一批超級公司。從家電時代的海爾、格力,最早投入通信技術的華為,到房地產黃金期的萬科、碧桂園,再到互聯網時代的阿裡、騰訊,每個行業都會催生領軍企業。而現在,我們正處在智能汽車與 AI 變革的新時代,似乎一家新的超級公司也正在醞釀。
那麼,小米是否能夠成為新時代的超級公司?
從全球科技行業的格局來看,超級公司往往具備以下幾個特征:
核心技術創新能力:蘋果、特斯拉等科技巨頭之所以能夠屹立不倒,關鍵在于長期的技術創新和強大的供應鏈掌控力。
品牌全球化影響力:超級公司不僅需要占領國内市場,還需要在全球範圍内形成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份額。
業務生态閉環:超級公司往往會形成一個龐大的業務生态,從硬體、軟體到服務,全面覆蓋用戶需求。
從這些角度來看,小米的挑戰和機遇并存。小米目前已經形成了智能手機、AIoT、智能汽車三大核心業務板塊,并在技術創新上不斷加碼。此外,小米的國際化程度較高,在海外等市場均有較大影響力,這為其邁向超級公司提供了可能。
然而,挑戰同樣不容忽視。小米仍需在核心技術上積累更強的壁壘,例如芯片、自研系統等。同時,全球市場的競争愈發激烈,小米需要在品牌高端化、市場拓展等方面持續發力。
小米似乎也正站在一個關鍵的歷史節點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