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京東外賣,能讓大家吃得更好嗎?,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長三角 momo,作者:Mona,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一個城市互聯網牛馬含量越高,往往美食越少,牛馬的槽食只配是外賣,累到一點路也不想走。
為什麼越來越多的超級大城市,被打工人戲稱美食荒漠?尤其杭州,在美食扎堆的江南地區,最後竟然被冠以美食荒漠。
外賣是不是罪魁禍首?
本周,京東正式推出京東外賣,啟動 " 品質堂食餐飲商家 " 招募,2025 年 5 月 1 日前入駐的商家可享全年免傭金;而餓了麼也做出了 CEO 調整,董事長吳澤明将兼任 CEO;而美團則在随後的兩天裡,股價持續下跌。
在看似早已格局穩定的外賣行業,到了 2025 年竟然還有生變的可能性,有競争就是好事,競争可以帶來更好的解決方案。
但是,對于外賣行業來說,多年的競争,似乎一直都在圍繞着快和便宜在做文章。在好這一層面,中餐的特殊性,一直很難做到與到店相同的餐飲水平。我經常點南京大排檔,鴨血粉絲湯在店裡吃和外賣,就是兩個物種。
美團的企業使命中有一條,幫大家吃得更好。但是多年以來,我一直在反思一個問題,大行其道的外賣行業,真的讓中國人吃得更好了嗎?一向講究品質的京東進來後,會有變化嗎?
我在北京的時候,覺得北京是美食荒漠,外賣吃來吃去,就是那麼些,漢堡、肉夾馍、鮑魚飯、和府撈面、餃子、石鍋拌飯。到了杭州之後,我覺得杭州也配得上他的大名,美食荒漠,因為吃來吃去還是那些。
路上也一樣,沙縣小吃、蘭州拉面、麥當勞、麻辣燙,曾經遍布大街小巷的美食蒼蠅館子,早已是老黃歷了。中國一線大城市大街小巷的美食,不要提新增了,老得正在以肉眼可見的速度萎縮,什麼地方還有美食?只有那些互聯網并不發達的二三線城市。
抖音上,一度很多網紅喜歡去趕大集,喜歡去探訪縣城美食。因為那裡的人們,還會走出辦公室,走出家門,去體驗煙火人間。
我經常中午叫我們辦公室的同事一起出去吃飯,但是很多年輕人,寧願在辦公室吃難以下咽的外賣,也不願意挪動他們的腳步。他們只想多休息一會兒,在美食和懶惰之間,他們選擇了懶惰,畢竟外面也沒多少美食可言。
外賣和美食之間,正在形成一個惡性循環。外賣的巨大需求,導致線下飯店的到店率越來越低,他們只能專注于做外賣,外賣又沒有品質可言。這種循環最終就是,吃,變成了一種湊合的果腹行為。吃飽就行,吃不吃得好,不重要。
在隔壁鄰國日本,我們可以看到的是另外一種景象。無論是寫字樓還是居民區,大量的飯店,密度非常高。任何一家,都在用心做食物,很少有人在吃外賣,這些飯店存在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五十元人民币,我們可以吃到一頓豐盛的定食,有蛋白質,有碳水,有維生素,還有膳食纖維,營養很均衡。
在快速發展的中國社會,一線城市的年輕人,健康越來越堪憂,大家壓力都很大。作為餐飲行業絕對的巨頭,美團其實有義務反思一個問題——中國人吃飽了,但是不是應該吃好一點了?
那麼問題來了,外賣和美食,是不是一種悖論?
我與多名各大菜系的廚師聊過這個問題。他們普遍認為,外賣是對美食的一種侮辱,因為無論是市井小吃,還是米其林大餐,都講究一個時效性。食材的烹饪好之後,時間是最大的口感變量。再好吃的東西,經過包裝盒一悶,溫度變化了,就會發生根本性變化。所以從南到北,基本沒有什麼美食,适合外賣。
尤其是中餐,無論是炒、煎、炸、紅燒、焖,除了涼拌菜,其他都會因為送餐過程,變得不好吃,中餐的精髓就是現做現吃。
與此同時,内卷的市場環境導致質量下滑。
所有的外賣平台,都在想方設法推出更低價的外賣。去年大行其道的團好飯,已經把在一線城市吃一頓飯降為個位數,低價催生出來的僅僅是吃飽,我們距離吃好這件事越來越遠。
一家餐飲老板無奈地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懶,我們租了一個門店,外賣和到店基本上五五開,其實算上房租,明年還不如直接不租門店了,直接弄個廚房,專業做外賣,利潤還高點。
對于京東的入局,我覺得可能會讓商家多一個選擇,消費者多一個選擇。但是想要改變,外賣對整個餐飲行業口感侵蝕的局面,這是不可能的。外賣畢竟是外賣,想要重新擁有美食,只有回到飯店裡,回到煙火氣裡,才有可能根本性改變。
我個人可能觀點比較絕對,外賣只應該是我們飲食系統中的補充,而不應該成為主流,不到萬不得已的情況下,我們為何要吃外賣?
我不知道技術的發展,會不會有一天可以讓外賣同樣變得美味。但是,外賣永遠不會讓美食擁有真正的靈魂,吃得飽到吃得好,我們真的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無論是美團,還是餓了麼,還是現在的京東,在餐飲行業的下半場中,唯一的變數,可能就在 " 吃得好 " 這三個字上。因為上半場,美團已經讓吃得便宜,吃得快,走到了極致。
一線城市,還有機會回到那個遍布大街小巷美食林立的光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