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你一年要用到多少塑料?中國人是這個數,歡迎閱讀。
大家好,這裡是環境小喇叭欄目的第 32 期。這一期,我們為大家搜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環境研究和新聞:
1)2022 年全球新生產的塑料中,不到 9.5% 來自回收材料
2)微塑料導致植物光合作用下降,平均削弱 7% 到 12%
3)瑞典回收中心被舊衣服淹沒
4 ) 鳥也有 " 路怒症 ",被車吵到有更強的攻擊性
5)特朗普關稅大棒可能短期減排,但長期來看阻礙氣候行動
全球塑料中不到 9.5% 由回收材料制成
雖然經常看到塑料回收再利用的新聞,但它們真實的利用情況究竟如何?
近期,由清華大學環境學院助理研究員譚全銀及其團隊完成的一項研究指出,2022 年全球生產的 4 億噸塑料中,只有不到 9.5% 是由回收材料制成的;剩下的 3.62 億噸塑料中,98% 產自化石燃料,主要是煤和石油。這是第一次有研究從全球範圍系統梳理塑料的整個生產、使用和處理過程。
2022 年全球新生產的塑料裡只有不到 10% 由回收材料制成|參考文獻 [ 1 ]
這項研究發表在《通訊 - 地球與環境》(Communications Earth & Environment)上。研究者通過匯集各國統計數據、行業報告和國際數據庫,對塑料的 " 前世今生 " 做了全面分析。雖然有很多國家在推動回收,但真正被回收利用的塑料比例仍然非常低。
2022 年產生了約 2.68 億噸塑料廢棄物,其中只有 27.9% 被送去分揀——即便如此,被分揀的塑料中僅有一半得到真正回收,41% 分類後的塑料仍然被送去焚燒,8.4% 被填埋。總體而言,2022 年全球仍有 40% 的塑料垃圾被直接填埋,雖然這一比例已低于 1950-2015 年間的 79%,但情況依然嚴峻。
研究還發現,塑料消費在不同國家間差異巨大。中國是全球塑料使用總量最多的國家,年消費量達 8000 萬噸;而美國人均使用量最高,平均每人每年達 216 公斤,高于歐盟(86.6 公斤)和日本(129 公斤),中國平均每人每年消費約 50 公斤。
微塑料導致植物光合作用下降
微塑料污染已經無處不在。空氣、土壤、食物,甚至人類的大腦裡都能檢測到它們。這些微塑料,也影響着植物的生命活動——光合作用。
一項最新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研究發現,微塑料會導致植物的光合作用能力下降,平均削弱 7%-12%。
研究顯示,不同類型的植物都受到了影響:陸地作物(如玉米、水稻、小麥)光合作用下降 6% – 18%;海洋植物(如海藻)下降 2% – 12%;淡水藻類下降 4% – 14%。
覆地用的塑料薄膜|圖蟲創意
研究團隊估算,如果這種趨勢持續下去,未來 25 年内,全球農業每年将損失4% – 13.5%的主糧產量。水產養殖也可能因基礎藻類減少而下降多達7%,這對依賴海產品的國家和貧困地區影響更大。
更令人擔憂的是,大部分氣候模型都假設植物會繼續穩定地吸收二氧化碳,幫助我們減緩全球變暖。如果光合作用效率下降,植物吸收碳的能力減弱,氣候危機将更難控制。
研究人員指出,減少微塑料污染是關鍵。團隊估計,如果能把環境中的塑料顆粒量減少 13%,就可能挽救多達 30% 的光合作用損失。
瑞典回收中心被舊衣服淹沒
自今年年初起,歐盟正式實施新規,禁止将紡織品與其他垃圾一同丢棄,所有成員國必須對舊衣物進行單獨的回收處理。這項新政策旨在推動循環利用:将仍可穿的衣物再使用,受損的則作為填充、保溫或復合材料進行回收。
瑞典衣物回收中心爆倉|phys.org
新規生效後,瑞典各地的回收中心迅速 " 爆倉 ",今年 1 月和 2 月的紡織品回收量相比去年同期增加了 60%。這些衣物中,大約 60%-70% 可以再使用,20%-30% 被加工成填充物或保溫材料,只有 7%-10% 會被焚燒發電。相比過去舊衣服基本都被燒掉,這已經是很大進步。
相比歐盟平均水平,瑞典人扔衣服已經算少。根據瑞典自然保護協會(Swedish Society for the Conservation of Nature)的數據,瑞典人每年人均扔掉 10 公斤衣服,歐盟 2022 年的數據則是人均 19 公斤。雖然人均扔衣服不算多,但瑞典缺乏本地大型分揀工廠,仍然無法承載如此大的分揀回收工作,許多舊衣只能出口到立陶宛等國家進一步處理,這也讓一些人批評瑞典出口快時尚垃圾。在瑞典部分偏遠地區,比如瑞典北部城市基律納,因為缺乏設施,依舊只能焚燒衣物。
根據瑞典環保署的數據,生產一件 135 克重的 T 恤,需消耗 2500 升水和 1 公斤化學品,并排放 2-5 公斤溫室氣體。為應對服裝行業的環境壓力,歐盟成員國在 2025 年 2 月初步達成協定,計劃要求像 H&M、Zara 等快時尚巨頭為其售出衣物的回收、分類和再利用承擔費用,促使整個行業走向更可持續的路徑。
鳥也有 " 路怒症 "
最新發表在《動物行為》(Animal Behaviour)期刊上的研究表明,生活在靠近道路區網域的加拉帕戈斯黃莺,表現出了更強的攻擊性行為,而遠離公路的同類則平靜許多。
這項研究由英國安格利亞魯斯金大學(Anglia Ruskin University)和奧地利維也納大學康拉德 · 洛倫茲研究中心(Konrad Lorenz Research Centre)共同開展,研究對象是生活在加拉帕戈斯群島的黃莺亞種(Setophaga petechia aureola)。這些鳥類分布廣泛,是該群島上的常見鳴禽。
加拉帕戈斯黃莺|David M. BelleBird S61567289
研究團隊在群島上的佛羅雷亞納島(Floreana)和聖克魯斯島(Santa Cruz)共設定了 38 個測試點,其中 20 個位于距公路 50 米以内、18 個遠離公路超過 100 米。他們播放鳥鳴聲模拟入侵者,并在部分實驗中加入了錄制好的交通噪音,觀察鳥類的反應。
結果顯示,在交通噪音背景下,居住在公路附近的鳥類表現出更高的攻擊性,例如頻繁飛向音響、靠近 " 入侵者 "。相反,遠離道路的鳥類在有噪音時攻擊性反而降低。即使是在佛羅雷亞納島這樣只有大約 10 輛車的小島,這種趨勢依然明顯,說明哪怕是極少量的交通噪音也足以改變鳥類的行為反應。
除了攻擊行為,科學家還發現了鳴叫行為的變化。在聖克魯斯島,黃莺在聽到交通噪音時延長了叫聲的持續時間;而在所有地點,無論是否靠近道路,黃莺們都提高了鳴叫的最低頻率,以減少與低頻交通噪音的重疊,使自己的叫聲更容易被聽見。
研究人員指出,這種适應可能來自鳥類對噪音的長期經驗,也可能是個體在生活中逐步學習的結果。他們認為,這項研究強調了動物行為的可塑性。即使在偏遠地區,人類活動也能顯著影響野生動物的行為模式。
特朗普加關稅可能引起減排?
特朗普近期高舉關稅大棒,可能意外起到減排的效果——因為國際貿易放緩,船舶、飛機和卡車等運輸工具消耗的燃料減少,可能會短暫減少溫室氣體排放。
但這種影響是微弱且短期的,關稅将嚴重幹擾綠色能源的發展,全球清潔能源轉型将因此受到更大阻礙。
特朗普向無人島嶼也征收關稅,島上有不少企鵝|@Gabefin
" 如果經濟活動放緩或進入衰退,這可能在前一兩年對氣候有幫助,但沒有人希望發生這種情況。" 全球碳項目負責人 Rob Jackson 說," 長期來看,這對氣候是不利的,因為關稅對清潔技術行業影響很大,尤其是對中美之間的貿易。"
目前,中國生產了全球超過 80% 的太陽能板和大部分電動車零部件。關稅将導致這些產品價格上漲,拖慢太陽能、電池儲能和電動車的普及進程,同時推高風能、儲能設施和變壓器的建設成本,削弱其經濟性。
美國是目前全球碳排放量第二高的國家。專家擔心,随着清潔能源技術被切斷來源,美國會轉而更依賴本土的天然氣和煤炭,延續高碳能源結構。同時,中國可能将清潔能源產品轉向其他國家,這有助于其他國家減排,美國則将被甩在後面。
參考文獻
[ 1 ] https://phys.org/news/2025-04-global-plastics-recycled-materials-reveal.html
[ 2 ] https://www.scientificamerican.com/article/microplastic-pollution-is-messing-with-photosynthesis-in-plants/
[ 3 ] https://phys.org/news/2025-04-sweden-discarded-fast-fashion-items.html
[ 4 ]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5/03/250320195313.htm
[ 5 ] https://apnews.com/article/trump-tariffs-greenhouse-gas-emissions-wind-solar-carbon-dioxide-bf69fb8152a4f53dec727cb6cce55daa
[ 6 ] https://www.theguardian.com/environment/2025/apr/11/global-climate-action-casualty-trump-tariffs
作者:黃線狹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