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關稅戰下,酒店餐飲正在悄悄漲價,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旅界 (ID:tourismzonenews),作者:theodore 熙少,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一
四月底的北京,春意尚濃,朋友約我去國貿一家五星酒店扒房吃飯。
餐廳依舊是熟悉的樣子,木質桌椅,空氣裡飄着微微的烤肉香,點上一份招牌肉眼牛排幾乎成了聚會慣例。
直到服務員把菜單遞來,我随手一翻,才察覺出些許不同:這漲價了啊。
菜單上原本的位置,被一塊白色貼紙遮住了,新的價格,用粗黑字體打印得整整齊齊,寫着 420 元,透過翹起的一角,隐約還能看到下面那個熟悉的老價格,三百多塊。
朋友也看見了,皺着眉低聲說了句:" 改得可真快。"
我盯着那塊白色标籤,心裡也有點犯嘀咕,這家店,我們太熟了,這兩年幾乎就沒怎麼漲過價。
一塊簡單的貼紙,把過往記憶一刀切斷,變得陌生又無可奈何。
我們叫來服務員,順口問了句:" 怎麼最近價格調整了?"
沒過多久,一位穿着白色廚師服、戴高高廚師帽的大叔走了過來,是主廚,也是老朋友,熟面孔,眼角眉梢都有點不好意思。
他壓低聲音,像是怕驚動了誰似的解釋:" 這陣子進口牛肉進價漲得特别厲害,澳洲的,美國的,都漲了,每周都在漲。"
主廚似乎怕我們不信,他強調也不只是他們,整個北京做酒店餐飲的,只要用進口食材的,基本都在漲,或者正在準備漲," 咱們也反復商量了很久,只敢取個中間價,漲得太狠,怕客人都流失,不漲,又扛不住 ......"
他小心翼翼地說," 現在這行情,大家都是謹慎過日子嘛。" 然後,這老兄拍了拍菜單,苦笑着回廚房去了。
桌上牛排香氣越來越濃,餐廳裡人聲也漸漸熱鬧起來,可一頓飯下來,除了肉香,我仿佛聞到了一絲沉甸甸的焦灼感,好像一個很大的變化正從餐桌間悄悄蔓延開來。
二
吃完這頓飯,我也開始留意起其他酒店的變化。
近期漲價的确實不只是這一家扒房,北京酒店的自助餐廳、法餐廳、酒廊都在默默調整菜單,價格一條條地往上爬。
酒店餐飲變貴背後也似乎有一張無形的大網:表面上,是牛肉貴了、豬肉少了,實際上,是全球供應鏈的骨折聲,傳到了每一張賬單上。
變貴的原因很簡單,關稅戰下,進口牛肉、豬肉、大豆供應量開始驟減,食物原材料漲了。
前幾天,有一條熱搜 # 中國取消 1.2 萬噸美國豬肉訂單 #,較前一周大幅減少 72%,下面是一片叫好聲。
再之前,4 月 18 日,海關總署公布 2025 年 3 月進口數據顯示,進口牛肉量大幅下滑,其中 3 月進口牛肉 21 萬噸,數量比去年同時期下降 12.3%,減少約 2.58 萬噸(約 1000 櫃)。
相比社會餐飲,酒店餐飲,尤其是高星酒店餐飲對于進口牛肉、豬肉的依賴顯然更大,也痛得更深,像在北京,這些酒店餐廳大多以高品質著稱,人均客單價 300 元至千元以上,在食材選擇、菜品品質非常注重,幾乎沒有替代選擇。
随着中美貿易摩擦更新,關稅加碼,牛肉進口量肉眼可見地下降的結果是漲價。根據行業統計,無論巴西、阿根廷,還是澳洲牛肉的進口成本普遍上浮了 15%~25%。
不僅進口牛肉,另據農業農村部最新監測數據顯示,4 月 11 日主產省活牛價格達到 26.22 元 / 公斤,相比 3 月初已累計上漲 15.4%。
實際上,漲價的遠遠不止牛肉、豬肉,此前,文華東方酒店廚師長在社交媒體平台披露,因為關稅原因,波士頓龍蝦要漲價了。
波士頓龍蝦又名北美螯龍蝦,主要來自美國緬因州和加拿大東部的海洋三省,往常價格再高時候也只有 150/ 斤,現在要 180 元 / 斤,出現了明顯漲價趨勢。
而每一次賬單上悄悄跳動的幾十塊錢,背後都是一次供應鏈深處的博弈。
或許有人說,我不愛吃紅肉,像我本人還對海鮮過敏,那總能逃過這一劫了吧?
很遺憾,從酒店經營的角度來說,這次食物原材料漲價幾乎是沒有死角的。
比方說,大豆也是不可或缺,早已植入食物供應鏈的一環,間接支持了肉類、奶制品和蛋類等高蛋白食品的供應。再比方說,從橄榄油到番茄醬等等即使產地是巴西、阿根廷,背後的運輸、農業化工也都與美國供應鏈脫不開幹系。
除此之外,疫情後復蘇的酒店餐飲行業,迎來了客流回暖期,五一、暑期的預訂量持續上漲,酒店們想備貨,卻發現原料越來越貴。
當成本壓力像潮水般湧來,酒店餐飲只是價格鏈的終端顯示。
三
關稅戰下,中國酒店餐飲正在默默吃苦。
吃完扒房那頓飯後,我又和幾個做酒店餐飲的朋友聊了聊,才知道,變貴,只是表面,真正難的是他們連 " 怎麼貴 " 都要小心翼翼。
過去,五星級酒店可以理直氣壯地寫在菜單上:澳洲 M5 和牛、美國安格斯肋眼、阿拉斯加帝王蟹。
而現在,越來越多酒店開始悄悄把菜單名字改了:" 精選谷飼牛排 "、" 深海優質海鮮 ",產地和品牌變得模糊不清。
不是他們不想标明,而是怕标了之後,價格太高吓跑客人,更怕供應鏈出了問題,貨到了,品質跟不上,客人投訴一場大鬧。
所以,一些酒店正面臨食物原材料漲價後的殘酷選擇:要麼漲價被顧客罵,要麼降質被差評淹沒。
重壓之下,一家北京高星酒店 F&B(餐飲)負責人和我直言,她們只能小心翼翼地調價,既怕自己虧損,又怕客人流失,被迫在利潤與客流之間繃着一根越來越細的鋼絲。
與此同時,供應鏈的變數也越來越大。
一個五星級酒店餐飲總監告訴我:" 現在澳洲牛肉很緊俏,能不能準時到,都不敢打包票。動辄延期一周,臨近節假日庫存都要提心吊膽。"
更現實的是,雖然原料貴了,但并不是所有顧客都理解。
客人走進自助餐廳,掃一眼海鮮台,若發現生蚝縮水、帝王蟹換成了小青蟹轉身走人已經算客氣,不發個小紅書、視頻号、抖音罵一罵就算高抬貴手了。
漲價是自保,但失客是自毀,酒店餐飲,像一艘大船,正在小心翼翼地穿過一片暗礁密布的海網域。
可以說,酒店餐飲的每一次調價,每一次換供應商,每一次調整菜單,都是一次小小的賭博。而背後,無數廚師、采購、餐飲總監們,正咬牙頂着看不見的壓力。
那晚回家的路上,朋友突然感慨 " 早知道屯點進口牛肉,賣給酒店也能發财了。"
我笑了笑沒接話,心裡卻一陣復雜,這一場從關稅清單開始的冷戰早就悄悄燒到了中美老百姓每一張餐桌上。
未來,我們可能會在更多地方看到變化:
酒店餐廳的牛排越來越貴,海鮮越來越小份,套餐越來越模糊,品質的起伏,價格的浮動,都藏在一頓頓看似平常的家人、朋友、同事用餐裡。
世界從來沒有免費的午餐,而在這個春天,每一次餐桌賬單上多蹦出的幾塊錢,其實都是全球化裂紋的回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