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復盤便利店這五年,零售商要跟供應鏈構建怎樣的關系?,歡迎閱讀。
>一天開 20 多小時,營業額可能不到千元,連成本都難以覆蓋,這是今天下沉市場不少便利店處境的真實寫照。
CCFA 數據顯示,2023 年便利店新開門店數量 13148 家,淨增 9072 家。表面上看,便利店的數量在增加,但這背後,是便利店面對倉儲會員店、零食量販店等折扣業态的擠壓圍堵之下,不得不向下拓展,尋找新增量的出口。
艱難求生甚至賠本硬挺,可能才更符合今天便利店從業者的體感。其實早在六七年前,便利店行業就經歷了一次融資和變革潮流,只是到如今仍鮮有實質性進展。
反觀日本,在 " 失去的三十年 " 中,傳統大超市、大賣場業态在下降,而便利店、藥妝店等業态迎來了快速爆發,711、羅森、全家等行業頭部更是領軍全球。
國内便利店從上一階段走到現在,依然面對哪些實質性問題?面對多重折扣業态的競争,便利店該做出怎樣的調整與經營思路改變?如何去理解未來零售與供應鏈的協作模式??
最近,浪潮新消費深度對話了零售行業老兵、羅森中國副董事長張晟,他參與推動了羅森在中國市場門店數從不到 500 家到 5000 家以上的崛起過程,對于自有品牌、買手制、極致供應鏈管理,都有着長期的實踐和深度思考。
羅森中國副董事長張晟
在張晟看來,便利店的未來在于跨界經營," 便利 + 其他 " 模式是可行的,要擅長于搶别人的生意,只要是到店客群覺得真正方便,又有利潤空間,都是可以嘗試的方向。
但創新的方式,其實很多頭部便利店也探索過,為何到今天還是一籌莫展?張晟認為,核心在于零售商對于人才管理和行業生态上的認知。
一是不能囿于過去成功經驗,什麼都親力親為,要擅長包容和激勵人才,大膽放權和強化自身學習能力;二是不要把資金用錯位,得擅長掌握研發壁壘,跟加盟商、供應鏈形成平等、互利的深度信任關系,依靠生态解決問題。
當今天零售進入到高度内卷狀态,大家都想一攬子控制整個鏈條,零和博弈層出不窮,這次訪談的諸多底層思考,相信可以給到便利店和零售不同行業非常獨特且長期的價值啟發。
增長背後的隐憂,如何理解當前便利性現狀和更新方向 ?
浪潮新消費:CCFA 數據顯示,2023 年便利店淨增 9072 家。數量增長的同時,也面臨山姆、奧樂齊等倉儲會員店的擠壓,以及零食量販店、食品型藥妝店等折扣業态的競争。
在當前環境下,便利店面臨着怎樣的競争态勢?有什麼值得嘗試的新方向?
張晟:兩年前我就提過,便利店的未來在于跨界經營,既然零食店能搶便利店的市場份額,便利店也可以搶其他行業的生意。
不要只看着自己的一畝三分地,無論是内資便利店緊盯煙草,還是外資便利店專注于鮮食,都是片面的。
在北美和日本,飲料、零食 + 鮮食足以支撐一家便利店,但便利店在國内很難,因為除了煙草外,鮮食被街頭小販搶占,零食也被其他競争者奪走,所以未來學會搶别人生意才是關鍵。
很多傳統大賣場轉做折扣效果不好,也是因為二者從采購、商品到進貨和結賬模式完全不同,這種轉型必須要認真去研究,否則是做不好的。經營者需要明白,沒有跨不出去的界,關鍵在自身的眼界、意識和勇氣。
浪潮新消費:便利店未來想要跨界經營、搶别人生意,那它要優先搶哪些生意?以往這個業态是以 " 便利 " 為導向的,未來它的核心價值和角色會發生什麼變化?
張晟:便利店的英文是 "convenience store",未來應該變成 "convenience station",也就是便利站。只要消費者覺得便利,且有利潤可賺的,就都應該去做。
因為 " 互聯網 + 便利 " 已經被驗證是走不通的,但便利 + 其他的模式是可行的,比如結合自身優勢,賣咖啡、飲料、彩票,或者快遞,只要是到店客群覺得真正方便的服務,同時又有利潤空間,都是可以嘗試的。
以往水電煤繳費就是便利店的服務之一,現在手機已經讓這些變得觸手可及,但其實生活之中還是會存在很多不便,只是需要耐心找到可以與自身結合的服務,并且提供解決方案。
拿點外賣時會遇到的兩個情景來舉例:
一是外賣天然對于 0 度至 10 度之間的食品配送的難度較大。想象一下,在 38 度的夏天,你外賣一箱飲料,結果到手時卻是熱的,這顯然不是消費者想要的體驗。
二是某些特定食物,一旦蓋上蓋子就不好吃了,這對于外賣來說也是個難以解決的問題。
做任何生意都不要在過去的延長線上去找答案。因此,便利店應該做到在顧客遇到不便或是猶豫不決時,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浪潮新消費:但随着市場趨于飽和,便利店的客流量和銷售都受到影響,租金和人力成本上漲,還要面臨即時零售的衝擊。
對于想破局的大多數傳統便利店來說,目前自身深層次的問題是什麼?該如何完成向下個階段的過渡?
張晟:現階段需要改變的問題是經營者的思維。三人行必有我師,我們要學會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他人的優點。在便利店行業,無論你自認為做得多好,你的同行、非同行其實都能成為你的老師。
所以便利店要想過渡到下一階段,關鍵在于經營者的學習能力和辨别能力。因為學習不是盲目模仿,而是要有選擇性地吸收,不能亂學,而是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今天我們很多零售人忘記了謙卑之心。即便不起眼的小雜貨店,能生存下去也必然有長處,它們的靈活性往往超過大型連鎖,比如今天顧客詢問某種飲料有沒有賣的,第二天它就能去批發市場進貨。連鎖店能做到嗎?
所以每個生存下來的業态都有價值,就像恐龍滅絕,而很多小動物卻存活下來,因為它們能夠适應變化。
浪潮新消費:在外資便利店中,全家 2023 年跌出規模前十,羅森則排在第五,你怎麼看待外資便利店在中國市場競争力發生的分化?
張晟:每家公司都有獨特之處,不能一概而論,比如戰略和股東問題都可能影響公司發展。但除此之外,外資便利店是否應該反思,為什麼有些本土企業像美宜佳能夠快速發展?
浪潮新消費:今年 4 月,美宜佳全國門店超過 35000 家。相比日本便利店,它可能走出一條怎樣不同的道路?未來想更好發展,它還需要注意什麼?
張晟:美宜佳和日資便利店在模式上是沒有可比性的,在經營思維上也是如此,所以二者其實算是兩個物種,最好的情況就是大家誰也不要模仿對方。
至于未來美宜佳能走多遠,一方面取決于市場變化和應對能力;另一方面,也要看加盟商的有沒有錢可賺,只要能讓加盟商有錢賺,他們自然就會來加盟你了。
研發、人才、心态 ...…,頭部便利店接下來靠什麼破局 ?
浪潮新消費:之前我們采訪過一些頭部連鎖便利店,雖然都融資過一兩輪,當時也銳意要變革,但發現這兩年大多數發展停滞,整個業态缺乏新的增量或亮眼變化,幾年前提出的戰略設想也未能真正落地。
在你看來,目前的内資頭部便利店的桎梏是什麼,又該如何破局?
張晟:目前便利店最大的痛苦首先是資金不足,現階段很多活下來的便利店都是區網域頭部品牌,他們往往會在系統研發和供應鏈建設上感到糾結,因為做這些事投入巨大,但如果只有三五百家店,這種投入可能又得不償失。
其次,即便有的便利店接受了外部投資,但又不知道該把錢投在哪裡。中國是制造大國,建一個廠其實難度沒有想象中那麼大。
這其中真正的難點在于兩點:
第一,建廠意味着一旦跨區網域經營,系統的靈活性和加盟商的适應程度都會受到挑戰,因為需要改變眾多加盟商原有的工作模式,如果只是生搬硬套,最終的結果一定會打折扣。
同時,建廠房之後,供應鏈的有效工作極限是 300 公裡,超過這個距離,物流成本将變得不經濟。因此,如果只建工廠而沒有足夠的門店,或者只有門店而沒有工廠,都會很痛苦。
為什麼這些問題還沒解決?因為現在很多便利店都沒想明白,自己應該掌握的是研發,為什麼一定要把生產也捏在手上?通過掌握研發,将生產外包,能夠生态化的都靠生态解決,才能形成良性循環。
中國不缺設備和工廠,便利店應該利用這一優勢,将核心研發團隊留在内部,将生產交給外部廠家。但目前大家走的都是另一條路,也就是自己建廠,但配方卻在别人手裡。
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同樣是思維方式的問題,既然可以做加盟,允許别人融入你的體系,為什麼在生產上就一定要直營?其實都是一個道理,同樣的問題,往往做一件事的時候能想到,做另一件事的時候卻想不到了,這才是症結所在。
浪潮新消費:很多便利店的高層是從傳統零售出來的,他們過往的經驗可能會提供一些優勢,但到了今天不得不變的時刻,在管理、心态等方面還需要那些具體轉變?
張晟:其實很簡單,關鍵在于包容和虛心。首先,要能容納人才;其次,要願意虛心求教,招賢納士。既然能在别的地方投資幾千萬或過億,為什麼不在人才和激勵上多投入?
再者,大膽放權也很重要,其中有一部分歷史原因,許多人一開始什麼都親力親為,沒建立起一套良好的機制。
但人不是全能的,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一個人不可能什麼都懂,因此管理者要學會發現每個人的優點,給足讓他們發揮長處的空間。
浪潮新消費:但是這個周期會不會比較漫長,企業承受不了?
張晟:這個時候就需要經營者足夠的信任,給員工更多的容錯空間。
浪潮新消費:這樣中間也會產生階段性的效率偏低等問題,你覺得該如何去面對這種令人感到磨損的階段?
張晟:今天國内管理層的問題是多方面的,但往往體現在信任和學習能力的缺失。要想通過管理和組織優化提升的話,最需要的做的是提高分辨力和多出去實地學習。
我自己就很少去同行的各種活動,反而會去多看消費者,原因在于同行的店或許可以啟發你,但不能模仿,因為它有它的土壤,你有你的,每個企業都有自己獨特的地方。
只要有學習的心,即使是後來者也能成功,我個人的經歷就是最好的例子。我最早不懂零售,但是我懂消費。
我從制造業到零售以後的第一個想法就是注重消費者、員工心态以及供應商,着重去了解廠家想要什麼。
我大學畢業進入日用品制造企業,既然我一個後來者都能做好,那為什麼先行者不能做出改變呢?關鍵還是在于要敢于放下過往經驗。
浪潮新消費:對這些人來說,他會覺得自己就是靠這個成功并且活下來的,如果要讓他們放棄經驗重新積累,可能反而會喪失自信。
張晟:這件事的确很矛盾,需要經營者有足夠的勇氣,但在勇氣之前,一定要有足夠的辨别能力。
但是如果到了已經快要淹死的程度,再靠自己的過往經驗 " 亂撲騰 ",肯定是做不好的,這時候就只能聽救你的人的建議了。
浪潮新消費:幾年前整個行業對便利店期待頗高,也有一些企業通過融資等途徑獲取了很多資源,但這兩年好像并沒有什麼新的亮點出現,你怎麼看待這幾年行業的走向?
張晟:首先,行業内這幾年雖然融了不少錢,但是沒用對地方。
其次,今天的零售業正面臨人才斷層,部分原因是年輕人認為行業薪資不高,更喜歡追求那些高大上的行業,優秀人才難以留存。
但人才稀缺的地方,往往隐藏着真正的機會,這些行業中,屬于年輕人的機會更多,在人才豐富的行業,成長空間反而有限。
我進入零售行業時,朋友們勸了我很多次,但我相信一個道理,做好一件容易的事是理所當然,而把難事做成了,别人會認為你了不起;即便失敗,也更容易得到原諒和翻身的機會。
比如好特賣的創始團隊很年輕,也沒有太多零售經驗,現在做得也很好,當然,雖然他們不是傳統的零售思維,但零售業也有自己的獨特之處,不能完全否定。
互聯網思維強調快速迭代和試錯,這本身沒錯,但在零售業,尤其是加盟模式下,不能讓加盟商成為你試錯獻身的 " 先烈 ",任何的迭代都必須經過深思熟慮。
加盟商不能陪你一起試錯,因此推出新項目、新系統或新内容時,必須盡可能考慮周全,準備好應對問題的策略。
可以說互聯網更激進,而傳統零售更中庸,但今天的零售不變是不行的,只是變革前必須想清楚,不能輕易動了别人的奶酪。一個反例就是很多人一拍腦袋就想搞 " 裸價 ",但卻沒有想過自己的供應商能不能接受。
當焦點落到自有品牌,零售商、供應鏈關系怎樣長期共創 ?
浪潮新消費:今天很多零售企業都在向上遊擴展,發展自有品牌。相比以前的采購模式,想做好自有品牌應該從哪方面入手?怎麼實現長期利益的最大化?
張晟:首先,要建立一個獨立于現有機構的自有品牌研發策劃組織,新組織的考評機制、思維方式、财務流程和交易方式都需要徹底革新。
設立新的考評機制目的是要激發員工的熱情,還要有足夠的容錯空間。同時,自有品牌核心團隊必須要從傳統思維中脫離出來,最終需要解決好與供應商之間的信任問題。
這樣的機制調整可能會遭到人事部門的反對,但作為老板,必須有足夠的決心和信心去推動這些變革。
但要搞清楚一件事,自有品牌不是萬能藥,因為追求極致的自有品牌意味着犧牲規模。
今天自有品牌的終極目标在于差異化。打個比方來說,自有品牌可以是味精,但不是鹽,它不會帶來巨大的增量,但可以增強消費者和你之間的黏性。
所以做好自有品牌的差異化是關鍵,但做差異化時,也得想明白為什麼大品牌不這麼做?因為大品牌面向的是全國乃至全球市場,而你可能只針對特定區網域。
當你想拓展到全國市場時,你對其他市場的了解是否有大品牌那樣深入?
如果迎合其他市場,那你的產品就和大品牌沒區别了,因此最終的策略就是自有品牌、大牌定制和大牌流通貨的組合。
浪潮新消費:除了自有品牌的擴展,今天很多零售企業也在自己做工廠。目前零售商、供應鏈、品牌之間的關系可能有些重疊,你認為未來他們的價值分工會是怎樣的?
張晟:從制造商的角度看,全球食品加工技術在迅速發展,如果是自有工廠,一旦技術落後了就很麻煩。
我以前在制造業待過,當時的老板告訴我,要在制造業超越對手,不能只靠小修小改,必須擁有競争對手三五年内無法超越的核心技術,這樣才能保持長期的利潤和發展。
因為新設備、新技術一旦做出來,競争對手往往不願放棄舊設備,這種猶豫不決就會導致落後,最終被淘汰。
就像為了喝牛奶不必自己養牛一樣,零售商也不一定要自己建廠,只要把最核心的研發捏在自己手裡就可以了。
但為什麼還有很多企業想自建工廠?核心原因在于管不住供應商,既不能讓供應商信任自己,又無法提供相應的指導能力。
所以今天的零售商應該專注把研發等核心能力做好,把錢和精力投在軟體和人才上,而不是硬體。
浪潮新消費:擁有這些軟性條件後,一家優秀的零售商最終應該跟供應鏈形成什麼樣的長期關系?以前二者之間可能存在不信任,該如何去修正這個問題?
張晟:首先是平等,因為大家是合作關系,而非簡單的供需關系。其次是信任,而且必須是雙向的。
此外,雙方都應尊重彼此的知識產權,而在交易過程中,也要制定公平的價格和結款條件。
最後,這種合作關系必須是長期的,如果沒有長期合作,信任和供貨穩定性也就無從談起。
我之前寫的書裡提到過一個事實,許多日本企業到了中國以後沒做好,因為他們只是抱着嘗試而非深耕的心态,而成功的企業往往需要有長期扎根的心态。
未來的零售商與供應鏈應該多做深入溝通,在想法達成一致後再行動,如果只是雙方坐在一起,拍拍腦袋就下決定了,這樣肯定是做不成的,只有建立起長期的信任,合作才能成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浪潮新消費 "(ID:lcxinxiaofei),對話:張晟,編輯:弓羿,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