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理财經驗:零收入海創藥業:豪賭核心藥物上市未果,保薦人中信證券陷輿論風波,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藍鲸财經 王健文
海創藥業 2023 年營收為 0,在資本市場内也屬罕見,兩年前豪賭核心藥物上市至今未果。
由于核心產品氘恩扎魯胺上市計劃出現變故,海創藥業距離實現產品商業化又遠了一步。而這也讓公司繼 2021 年後,又一年未產生營業收入。產品上市進度受阻、持續高額虧損,公司的股價也 " 跌跌不休 ",最新收盤價創下 2023 年以來新低,超過 3600 戶股東、130 支基金深陷其中。
而作為海創藥業上市時的保薦人," 券商一哥 " 中信證券同樣未能逃過這一場風波,投資者對其是否發揮好 " 看門人 " 作用質疑聲不斷。随着證監會不斷壓實券商責任,加大對券商的監管力度,中信證券也将直面更為嚴峻的考驗。
營收報零,核心產品仍待排隊上市
随着科創板、創業板先後開放虧損公司上市通道,越來越多的高科技創新藥公司赴 A 上市。
不過,即使是尚無核心產品上市的未盈利生物醫藥公司,也并不意味着公司沒有營收。部分醫藥公司通過授權管線、提供技術服務等方式回籠資金,也由部分公司通過銷售耗材、試劑等產品取得一定收入。
但近期,創新藥公司海創生物卻發布業績預告稱,公司 2023 年的營業收入為 0。
海創藥業成立于 2013 年,是一家專注于癌症和代謝疾病的創新藥企。公司的實控人為陳元偉、陳元倫兄弟,合計持有公司 24.42% 的股份。陳元偉曾在美國愛博特制藥、拜耳制藥等多家公司任職,2013 年,其回國創立了海創藥業。2022 年 4 月 12 日,海創藥業成功登陸科創板。
目前,公司擁有 13 條在研管線,其中核心產品氘恩扎魯胺(HC-1119)已提交了上市申請,另有 4 款產品處于臨床試驗階段。
由于沒有產品實現上市,公司近年來未能穩定取得營業收入,且持續處于虧損之中。這也成為了市場關注的重點。2021 年及 2022 年,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别為 0、165.08 萬元,歸母淨虧損分别為 3.06 億元、3.02 億元。且據公司 2 月 23 日發布的業績快報,2023 年,公司營業收入再度降至 0,歸母淨虧損小幅收窄 2.34%,降至 2.94 億元。
氘恩扎魯胺作為海創藥業的核心產品,是一款雄激素受體(AR)抑制劑,用于治療轉移去勢抵抗性前列腺癌(mCRPC)。2023 年 3 月,氘恩扎魯胺軟膠囊上市申請成功獲批。
對于這款產品,海創藥業曾 " 信心十足 "。公司曾多次在投資者電話會議上表示,該產品是治療 mCRPC 的傳統藥物恩扎盧胺的氘代化合物,但與恩扎盧胺相比,氘恩扎魯胺針對第二線 / 第三線的 mCRPC 患者,目前該領網域暫無獲批藥物,市場空間廣闊。且氘恩扎魯胺的臨床使用劑量僅為恩扎魯胺的一半,病人依從性提升,毒副作用較小。且從專利保護的角度上來看,恩扎盧胺的專利即将于 2026 年到期,但氘恩扎魯胺的專利直到 2032 年才到期,專利有效期更長。
不過,在上市進程推進了半年多後,意外發生了。2023 年 10 月,氘恩扎魯胺的原料藥供應商凱萊英撤回了相關原料藥的登記備案,該產品的上市申請也不得不被動撤回。
雖然在同年 11 月底,氘恩扎魯胺的上市申請重新獲受理。但公司也坦承,因重新提交上市申請,氘恩扎魯胺的獲批時間可能會延後。
值得注意的是,早在海創藥業 IPO 的時候,上交所就曾對氘恩扎魯胺的上市時間進行了問詢。彼時,海創藥業表示,氘恩扎魯胺預計将于 2022 年 10 月底提交上市申請,并于 2023 年第四季度獲批上市。目前看來,該產品的上市時間将遠遠慢于此前公司預測的時點。
對于海創藥業而言,氘恩扎魯胺上市時間推遲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并不小。自 2013 年成立至今,公司仍未產生穩定的營業收入,大部分年份中營業收入為 0。也因此,此次上市時間推遲,也會讓公司產生收入的進度同步延遲。
從市場競争的角度上來看,雖然據海創藥業所言,氘恩扎魯胺的臨床表現要優于恩扎魯胺,但該產品的專利即将到期,齊魯制藥等廠商已經提交了仿制藥上市申請。
此外,目前處于臨床試驗中的 AR 抑制劑產品并不止氘恩扎魯胺一種,開拓藥業的普克魯胺聯合阿比特龍治療 mCRPC 同樣處于三期臨床之中,預計将于 2024 年上半年完成試驗。對海創藥業而言,若氘恩扎魯胺未能提前上市搶占市場,未來面臨的競争壓力也将大幅提升。
在核心藥物上市進度受阻、持續高額虧損的背景下,海創藥業的股價也在持續下行。
3 月 21 日至 4 月 3 日,海創藥業股連續 10 個交易日下跌,至 4 月 3 日收盤,公司股價降至 29.08 元 / 股,創下了 2023 年以來的新低,市值也降至約 28.79 億元。10 個交易日之内,公司股價累計跌幅達 25.42%。
而僅僅不到一年前的 2023 年 5 月 4 日,海創藥業股價盤中一度漲至 78.77 元 / 股,創下了上市以來的新高。彼時,公司市值最高超過 78 億元,至今已跌去近 50 億元。
海創藥業股價大幅回撤,也讓大量投資者被 " 套牢 "。Wind 數據顯示,截至 2023 年三季度末,公司股東戶數共計 3682 戶。除普通投資者外,也有不少機構股東居于其中。截至 2023 年底,共計有包括鵬華基金、廣發基金、中信建投、匯添富基金、富國基金、博時基金等在内的 39 家機構,共計 130 支基金成為了海創藥業的股東。而在 2022 年底,僅有 22 家機構、46 支基金投資了該公司。
中信證券 " 麻煩纏身 ",監管要求壓實 " 看門人 " 責任
随着海創藥業股價持續下行并破發,站在公司背後的 " 券商一哥 " 中信證券也再度站到了聚光燈下,部分投資者對中信證券的保薦質量產生了質疑。
中信證券是海創藥業的保薦人、承銷商和持續督導人。招股書顯示,通過在科創板上市,海創藥業共計募得資金 25.04 億元,而中信證券也獲得了承銷保薦費 5037.19 萬元。
對于中信證券而言,2024 年可謂 " 流年不利 "。
1 月 30 日,曾有 " 史上最貴 ST 股 " 之稱的 *ST 左江遭到證監會通報。證監會表示,經查,*ST 左江 2023 年披露的财務信息嚴重不實,涉嫌重大财務造假。*ST 左江于 2019 年上市,2023 年 7 月,公司股價最高曾達到 299.80 元 / 股,市值超過 300 億元。而中信證券正是 *ST 左江上市時的保薦人。
此後,中信證券保薦的聯綱光電同樣出現問題。聯綱光電于 2023 年 6 月遞表深交所創業板,目前正處于交易所問詢階段。但在兩次回復深交所問詢函後,3 月 22 日,深交所對公司及中信證券進行了點名。深交所認為,聯綱光電及中介機構近期提交了問詢回復,但回復内容不夠清晰,所涉問題仍未能予以充分說明。
面對這一情況,深交所進一步表示将對中信證券啟動現場督導。這距離證監會 3 月 15 日發布多項 IPO 監管新政,強調壓實保薦人 " 看門人 " 責任僅間隔不到 10 天。
在聯綱光電外,2024 年來,中信證券其他 IPO 保薦項目同樣屢屢碰壁。截至 4 月 7 日,年内中信證券已有 9 個 IPO 項目撤回,包括洲宇設計、皓吉達、認養一頭牛、漢桐集成、博納精密、大族封測、輝芒微等。
在上述項目中,漢桐集成、中航石油、洲宇設計、皓吉達均是在收到了交易所首輪問詢後就 " 已讀不回 ";輝芒微曾被抽中現場檢查,結果 " 一查就撤 ",自科創板轉到創業板後再度撤回 IPO 申請。
此外,近期被傳破產的柔性屏廠商柔宇科技曾于 2020 年遞表科創板,在 2021 年撤回上市申請,其保薦人同樣也是中信證券。
即便是成功被中信證券保薦上市的公司,也頻頻出現破發情況。Wind 數據顯示,2023 年,中信證券共計保薦 30 家公司登陸資本市場,包括美心翼申、陝西華達、中集環科、敷爾佳等。但截至目前,共計有 25 家企業出現過破發情況,比例超過 80%。
其中,海通發展成為了滬市主機板 10 年來首支上市首日即破發的公司,此外,光格科技、航材股份等多只股票也出現了上市首日即破發的情況。
保薦業務問題頻現,中信證券的業績也有所下滑。年報顯示,2023 年,公司實現營業收入 600.68 億元,同比下降 7.74%;歸母淨利潤 197.21 億元,同比下降 7.49%。
在中信證券各項業務中,投資銀行業務收入的下滑對其業績的影響頗大。2023 年,公司投資銀行業務淨收入僅為 62.93 億元,同比縮水 27.28%,降幅在前十券商中排行第二位。在 A 股 IPO 規模大幅縮水的背景下,2023 年公司的 IPO 主承銷規模較 2022 年下滑了 78.05%,進而使公司的投行業務收入大幅縮水。
自證監會主席吳清履職以來,監管重拳出擊。3 月 15 日,證監會發布《關于加強證券公司和公募基金監管加快推進建設一流投資銀行和投資機構的意見(試行)》。在這份《意見》中,有多個方面涉及強化保薦機構監管、提升執業質量的相關内容,督促中介機構充分發揮 " 看門人 " 作用,切實把好上市公司 " 入口關 "。
據證券時報報道,證監會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證監會将繼續開展覆蓋面更廣、力度更大的專項檢查,預計未來一兩年内實現對所有公司現場檢查的全覆蓋,并通過嚴問責推動問題券商整改。此外,對業績變臉、一查就撤等市場關注的問題将從嚴追責。
作為國内 " 券商一哥 ",中信證券近期頻繁暴露的問題也是對其自身的警醒。随着監管方加強對券商的監管力度,中信證券也需提升自身保薦能力,發揮好 " 看門人 " 作用,更好地保障投資者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