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巴菲特的進口憑證:一個MAGA,兩種劇本,歡迎閱讀。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肖小跑,作者:肖小跑,題圖來自:視覺中國
世界上最令人不适的悖論是:愚蠢與偉大并存。遇到這種悖論,你就會體驗到那些精英的痛苦,體會到 " 氣不打一處來 " 是一種什麼感受。
就像你看到一個橙色的男人,正在用高濃度化肥潑一棵樹,而他想達到的結果理論上又是正确的——為了讓這棵樹速速長大。更讓人七竅生煙的是,結果它居然真的長大了。
大家該知道我說的是誰。且很奇怪的是,這個胖子奇怪的 " 偉大 " 之處,居然和人人都愛的、永遠正确的巴菲特遙相呼應。這大概就可以定義為 " 大無語 " 事件了,肯定有哪裡不對。我們試試看怎麼把這個邏輯順過來。
一
首先解釋一下開頭的類比:
" 橙色男潑高濃度化肥 ":是指懂王的貿易政策。用超極端的方法在做一件邏輯上正确的事:糾正美國貿易赤字,找回丢失掉的產業能力。
" 和巴菲特相呼應 ":是指前兩天奧馬哈年會上的一個熱點詞:" 進口憑證 "。是巴爺在 2003 年就提出的、比 " 潑化肥 " 更溫和、但目的和懂王相同的建議,一個更普适性的貿易框架。
2006 年美國參議院闖關沒通過。時隔近 20 年,在懂王瘋狂揠苗助長的背景下,大家越想越覺得 IC 這招太睿智了,長者就是長者,你爸爸還是你爸爸。
這個進口憑證是什麼呢?
來自巴爺 2003 年在 Fortune 上發表的一篇文章,大家可以看原文。我來 " 三分鍾極簡版 " 二創一下:
先把美國的貿易狀況想象成一個漏水的大浴缸,進口遠遠多于出口,導致美國的财富越來越少。
這時候巴菲特拿來了一個小閥門:一個水龍頭和排水口聯動裝置,能讓流進來和流出去的水自動達到平衡。
這個小閥門是怎麼工作的呢?
進口商必須買 " 入場券 ":任何想要把商品賣到美國來的人,要想進口價值 1 美元的商品,就必須先去市場上購買價值 1 美元的 IC。沒有這個憑證,貨物就進不來。
市場定價、自由交易:IC 可以在自由市場上買賣,價格随供需波動。想進口的人多、出口的人少,IC 價格就漲;反之則跌。IC 市場價相當于一個浮動的、由市場決定的 " 進口附加費 "。
安裝上這個小閥門後,神奇的事情發生了:
一種 " 市場平衡貿易 " 的遊戲規則出現了。 由于進口總額不可能超過出口——貿易逆差就自動消失了。大浴缸不漏水了!
美國出口競争力大增了。 一家生產鋁的美國公司,本來每磅售價 66 美分才能保本盈利,有了 IC 這 10% 的額外收入,把價格降到 60 美分也不虧,在國際市場上更有競争力了!
居然也沒引發貿易戰,其他國家也沒來報復。因為 IC 不針對特定國家或行業,只控制總量," 平衡 " 而不 " 懲罰 " ——誰能進來、誰進不來,完全由市場競争決定。對美國出口大大超過進口的國家掐指一算,還不如改變策略劃算,減少對美出口或從美國買更多。不用到處挑釁,惹人讨厭,就能實現想要的結果!
這麼完美的小閥門,當然也不是免費的。IC 方案完美,但也有代價:
進口商品當然會漲價,給美國消費者加了稅。但短期痛苦,比起美元不斷貶值、國家資產持續流失的長期後果要輕微得多。而且市場機制最神奇之處在于:任何遊戲規則,都有 " 到點兒自動退休 " 設定——一旦美國出口增加,IC 價格自然下降,這個機制最終會 " 功成身退 "。
不用潑高濃度化肥,也能助懂王成就 MAGA 大業—— 雖然聽起來很讓人不适,但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IC 就是這麼起作用的。
二
進口憑證的底層邏輯依然是 " 靠市場 "。" 市場 " 自帶一種 " 清晰明了 " 的純天然特質,這是任何人為措施都不可能具備的。
用市場來平衡貿易的關鍵在于:領導負責設定平衡水平,市場負責實現這個平衡,而整個過程中一個關稅數字都不會出現——不管是算出來的,還是拍腦袋拍出來的。
但此想法并不是巴菲特首創。而是來自于一個怼了亞當斯密一輩子、曾被當做自由貿易反對者、存在感極低的經濟學先驅、最後死于窮困潦倒的德國人——李斯特。
巴菲特進口憑證的基本邏輯,來自于李斯特 1841 年《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中 " 貿易平衡 " 的觀點。
由于李斯特一直堅持批評大家奉為圭臬的亞當斯密理論,其觀點一直被廣泛忽略。唯一覺得有道理,且采納到整個國家經濟體系中的是:威廉德國和戰後的東亞。
但現在讀李斯特,會有副作用——你腦袋中可能會生出一個小人兒,讓你懷疑當下主流叙事——自由貿易永遠正确,貿易保護主義注定被歷史車輪碾壓。這個小人兒會告訴你,歷史車輪現在的方向,很不幸正是貿易保護;而更不幸的是,這是當下不可避免的 " 正确 " 方向。
三
為什麼真實世界中需要貿易保護?
在斯密的假設下,斯密是完全正确的。但只有一個 " 小 " 問題:假設中沒有 " 國家 " 的存在。斯密理論應該算做 " 世界大同經濟學 " ——适用于只有一個國家存在的星球上。《國富論》建立在一個虛幻設定上:沒有國家邊界、沒有衝突、人人和平相處的 " 宇宙大同 "。大同世界裡,自由貿易當然好,家人之間哪有互相收稅的?
亞當斯密的理論在世界大家庭裡完美适用,但在一個政治分裂、勾心鬥角、各種不同發展階段國家并存的世界中,我們離不開李斯特。
李斯特把國家發展比作人的成長:嬰兒期的國家們需要爸媽喂飯、教技能,此時開放學習很重要;青少年期的國家們需要保護傘,需要交學費;新興產業剛上初中,需要關稅保護和政策指導,否則就會被高年級同學霸凌。等終于長到了成年期,就需要公平競争,逐漸開放自由貿易——成年人當然要走向社會,自力更生。
李斯特認為:既然大家誰也不能脫離 " 國家 " 這個載體,斯密的世界大同假設下的絕對自由貿易,在幼崽國家、青春期國家、和壯年國家同時并存的現實下,只會導致強國恒強、弱國永無出頭之日——一個強壯成年人和一個五歲小孩 " 自由競争 " 搶玩具。
舉一個具體例子,一個農業國幼崽和工業國大壯,在無監護的情況下一起玩遊戲:
農業國幼崽便會瘋狂進口大壯的工業品,但自己的農產品一顆都賣不出去。同時貿易逆差要用真金白銀填,儲備越來越少;沒有金銀儲備,銀行斷奶,企業沒錢周轉。接着物價暴跌,企業倒閉,百姓破產,經濟多米諾骨牌倒下。農業國幼崽哇哇大哭,奄奄一息。
所以在現實世界中,永遠有兩種國家必須實行保護主義:一種是處于追趕階段的國家:需要保護幼崽,培育本國產業," 扶上馬、送一程 "。另一種是存在長期貿易逆差的國家:否則貨币動蕩、經濟危機。
李斯特的觀點不只以上,此觀點有大量上下文和邏輯鋪墊,比如保護主義是手段而非目的、國家發展并不能完全用 " 增長 " 來衡量,等等等等。
然而我也并不能阻止大家在文章中随便找一句,劃條線,然後把我歸為 " 屁股坐歪 " 類。但事情就是這麼個事情。
四
有一說一,懂王直覺挺準的,可能比很多經濟學家都準。但問題是只有直覺,其他啥都沒有。就像開車只有感覺,沒有地圖不看路也不知道怎麼踩油門。
只要擺出正确的姿态,有了貿易保護,神秘力量就會幫你搞定剩下的所有事:找人、給錢、建工廠、發許可 ……" 叮 " 的一下,制造業就回流了。
當然,美國現在比當年的中國韓國起點高;當然,1970 年代的重商主義本可以拯救美國的工業,但彼時已矣,此時已然,重建可能比新建更難。
雖然但是,這并不妨礙我們開腦洞:
如果制造業真的 " 叮 " 的一下回流了,總共需要分幾步?
供應鏈就像一個復雜人體,健康情況下,器官完整。但現在一個殘疾人想變成健全人,擁有完整供應鏈,那麼他需要把器官補全,需要長出一條腿,再生出一個腎。
醫生說,方案一:常規培育,一個器官需要 10~20 年;方案二:在一個超級培養皿中集中高強度 3D 打印,只需要 1~2 年。
也就是說,迅速長出器官,完成像樣的工業回遷、把產業鏈拼完整的唯一方法是:中央統一規劃,資源集中傾斜,集中力量辦大事。
構建集成產業鏈,發展新質生產力,從產業鏈最上端一直延伸到消費端,完成閉環雙循環。等到整個體系順利運行起來,再放開市場,自負盈虧。
這會是什麼樣子的呢?大家見過哪個國家有類似經驗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