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專注量子計算芯片和整機,量旋科技的超導芯片已銷往海外,歡迎閱讀。
作者|楊逍
編輯| 鄧詠儀
伴随着谷歌和 IBM 不斷在量子計算上突破,量子計算機技術取得較大進展,如英偉達等經典計算機供應商,也在量子計算領網域加深探索。
量旋科技成立于 2018 年 8 月,致力于量子計算產業化,為客戶提供一站式的產品和服務。
2020 年,量旋科技便發布首款產品—— 2 比特的桌面型量子計算機雙子座,此後又開發了一系列小型化量子計算機。2022 年發布的一款便攜式量子計算機產品雙子座 Mini,重量不足 15 千克,可以放在工作台上,這種教育科研級的產品,在保證量子性能的同時,也有助于讓科研人員更好地了解量子計算的原理。
量旋科技發布的小型化量子計算機雙子座三角座和雙子座 Mini
在產品應用市場上,量旋科技的教育級核磁量子計算機具有性價比優勢,已銷往高校、科研機構、中小學等。據量旋科技副總裁鄒宏洋介紹,深圳的部分高中便開設了量子計算課程,大學也開設了相關量子計算專業,讓學生更了解量子計算知識。
量子計算機的性能主要取決于量子比特數量,比特相幹時間(即比特的壽命),以及對單比特門、雙比特門的操作精準度。當比特數目足夠多,就可以呈現出超越經典計算機的計算性能。2019 年,谷歌的 53 比特的量子計算機,用 200 秒時間,完成了超算上萬年時間才能完成的計算量。
在技術路線上,目前量子計算領網域有着超導、光量子、離子阱等不同的技術路線。不同的技術路線都有其優劣勢,如光量子可以在室溫環境下運行,超導則需要在低溫環境下運行,但光量子更适合用于專用問題,難以實現雙比特門的高保真度,而超導則可以展現出通用的潛力。
在量子計算眾多的硬體體系中,超導量子技術由于采用更加穩定的全固态體系,易于操控、耦合與讀出,同時還可復用目前比較成熟的半導體加工技術,量子比特更易擴展,被認為是當前最具發展前景的路線之一,因此也成為許多公司和研究機構重點關注的方向。
超導量子計算機的核心是量子芯片和量子比特的測控,如果以賽車比喻,量子芯片是一輛賽車,量子比特測控則是賽車手,跑出來的速度和效果與二者都息息相關。
超導量子芯片和測控系統是量旋科技主要業務方向之一,并作為整機集成商為客戶一站式提供產品和服務。
2023 年 4 月,量旋科技對外發布了超導量子芯片—— " 量旋少微 ",這也是全球為數不多标準化、量產型的超導量子芯片產品。
量旋科技獨立自主研發的超導量子芯片—— " 量旋少微 "
產品性能上,在完整的超導量子芯片生產線保障之下," 量旋少微 " 的退相幹時間 T1,達到了業内領先的 10-100 微秒,更長的 T1 可以保證更多的門操作,也能提高邏輯門保真度的上限。此外,量旋少微 " 能夠執行數十納秒量級的單雙比特門操作,并且能夠實現 99.9% 以上的單比特門保真度和 98% 以上的雙比特門保真度。
量旋科技已對外正式發布和銷售 20 比特及以下的系列產品,如 2 比特、5 比特、10 比特、20 比特。
而除了量子芯片這個重要產品以外,量旋科技還構建了涵蓋量子芯片、測控系統、軟體開發和算法應用平台的產業鏈全流程布局,掌握從芯片到整機和算法應用等各環節的核心技術。
量旋科技工作人員調試超導量子計算相關設備
而在超導產品的最終應用場景上,鄒宏洋表示,作為一個計算工具,量子計算機如同經典計算機,逐漸探索将量子計算應用到各個領網域,如生物醫藥、材料、金融等領網域。
量旋科技也在做相關產業探索,如與銀行合作,判斷不同位置的 ATM 機是否需要裁撤;與生命科學機構合作,探索量子算法在基因測序領網域的應用。
目前,量子計算機仍處于專用化階段,量子計算機已經在某些特定問題上展現出超過經典計算機的性能,未來,量子計算會逐步落地于更多的場景和解決更多的問題。
量旋科技的超導量子芯片也已向海外客戶交付。據鄒宏洋介紹,在交付過程中,量旋科技還與客戶深入溝通,加深了在超導量子芯片的設計制造、低溫電子學技術的交流、室溫測控系統及量子比特測控優化等方面的探讨。
對于公司產品發展要求,量旋科技希望做工程化、國際化、普惠化的產品。能做出标準化且穩定的產品,產品銷售和服務時具有國際化特點,服務全球各地的用戶;而在產品價格上,其產品價格具有價格優勢,客戶能在 5 萬到 40 萬的價格區間内買到教育級核磁量子計算機。
而在此之前,量旋科技已将全球第一台可編程的桌面型量子計算機 " 雙子座 " 和便攜式量子計算機 " 雙子座 Mini" 銷往全球五大洲,客戶遍布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英國、德國、瑞士、挪威、斯洛文尼亞、俄羅斯、巴西、日本等國家和地區。
在生產上,量旋科技在深圳河套深港創新科技合作區内,自主投資建設了超導量子計算機研發中心和超導量子芯片生產線并投入運營,希望通過專用的芯片生產線,保障芯片工藝的一致性和穩定性。
在創始團隊上,公司創始人兼 CEO 項金根是哈佛大學的博士後。公司團隊有來自于哈佛、MIT、劍橋、清華、北大、中科大、上海交大等各個高校的科研人才,和來自產業端的產業人士,公司目前有 70 多名員工,研發占比 50%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