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華北戰場也有“整編師”?下轄3個整編旅,全師約20000來人,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甲骨堂 Author 甲風
1946 年時,國民黨軍進行了大規模整編,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将原有的軍改為 " 整編師 "、師改為 " 整編旅 "。
不過并非所有的國民黨軍都進行了類似的改編,華北和東北戰場的國民黨軍依然保持了軍師編制。
但凡事都有例外,在華東戰場上有個别部隊仍然長期保持了軍師編制;而在華北戰場上,則也有作為例外的整編師,比如說整編第 62 師。
我們看華北野戰部隊戰史會發現,1947 年後的相當長一段時間内,戰史上描述的一大堆國民黨軍番号裡,整編第 62 師比較扎眼。
之所以如此是跟國民黨軍整編、調兵情況密切相關的。
整編第 62 師,前身是第 62 軍,這個軍是粵軍部隊的番号,在抗日戰争中所轄各師的變動很大。
到 1945 年抗戰勝利前夕,所轄師有粵軍系統的第 151 師和第 157 師;此外第 37 軍建制撤銷後,該軍所轄的中央軍系第 95 師也劃撥到了第 62 軍中,使得該軍補齊了三師建制。
抗戰勝利後,第 62 軍先是到越南受降,後又調往我國台灣受降,并于 1946 年中進行了整編改革,改稱為整編第 62 師。
改編之後,第 62 師師部及直屬隊,下屬第 151 旅、第 157 旅總計為 13000 餘人。
這個兵力數顯然不多,甚至按照國民黨軍規定的編制數都還不及,這實際上就體現了一個很重要的問題:國民黨軍的缺額現實。
在抗日戰争中後期,國民黨軍普遍缺額,其中既有作戰損耗大、非戰鬥減員多、兵力補充困難本身的問題,也有各級長官吃空額的因素。
所以一個師的編制可能有萬把人,但實有兵力往往就只有六七千人;在當時一個師的實有兵力能達到八九千人者,就可以說極其充實了。
就第 62 軍的情況來說,該部在 1944 年的援湘作戰中損失很大;到 1945 年初該軍統計兵力時,全軍編制 36605 人,但缺額即達 18737 人,幾乎缺額了半數編制。
因此到抗戰勝利後的整編軍隊時,由軍改稱為整編師,由師改為整編旅;而原有的師改為整編旅中的關鍵一項——裁減掉一個步兵團;實際上外界以及現在的不少網友都覺得這是真的裁減兵力,實際上卻是壓實編制之舉。
因為當時就大部分的步兵師來說,實有的兵力本就只能編滿兩個完整的步兵團;如此再裁汰些老弱、編餘軍官,所謂的改編也就成了。
像第 62 軍原有的兵力就很不充實,所有就地改編後,下屬的粵系兵力就只有 13000 餘人。
而第 62 軍中的另外一支部隊——第 95 師,其情況比較特殊。
這支部隊當時已經是中央軍系統,士兵則主要來自湖南,無論是軍系淵源還是士兵籍貫都不太合得來。
所以第 62 軍指揮這個師有些困難,該師自編入之日起就是半獨立狀态,而且還往往被單獨使用,承擔相應任務。因此在改為整編第 62 師時,就只上報統計了師部以及粵系兩個整編旅的兵力。
而 13000 人的實力數顯然過少,這個情況也令老蔣感到疑惑,并詢問陳誠是否不包括第 95 旅的兵力?
陳誠上報這個旅當時正在整編當中,而據上月統計的兵力為:軍官 637 人、士兵 7245 人,總計有 7882 人。
此時已經是抗戰勝利一年之際,第 95 師還招募些駐地兵員,但在三師制的情況下也就不到 8000 人。
而這樣的兵力數其實在國民黨軍的師裡還屬于比較好的水平,在改為整編旅的時候,無非是再裁汰掉幾百老弱,兵力保持在 7000 人以上問題不大。
所以到整編第 95 旅時期,該部反倒是齊裝滿員的狀态,而且比粵軍的那兩個旅充實度要高很多。
因此整編第 62 師在粵系 13000 人,加上中央軍系大約 7000 人的基礎上,總計就是 20000 人上下的兵力陣容。
在 1946 年秋,整編第 62 師陸續船運到了華北,其師主力駐天津,而整編第 95 旅則在保定作為機動部隊使用。
由于華北戰場上的國民黨軍并未整編過,所以其他部門都是軍、師,這就顯得整編第 62 師比較扎眼了。
而且也不知為何,整編第 62 師到華北後并沒有立刻改稱為軍,所轄各旅仍為二團制;一直到 1947 年夏天時,各旅才陸續恢復成了三團制。
但因為此時增加一個團是在現有力量基礎上的增編,所以總兵力還是增加了的。直到三團制補齊後,整編第 62 師才又恢復為了第 62 軍;而第 95 師随後也獨立出去,成為更為人所熟知的獨立第 95 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