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快消人,面臨“40歲尴尬”,歡迎閱讀。
前些天,跟某公司的大區經理聊天,說到該大區過去一年、一線業務的離職率在 50% 左右。但從上到下的中層管理者卻沒有一個離職的。" 大家都年過四十了,升,升不上去;跳也沒有機會 ",最後只能忍着、熬着。
一、40 歲尴尬
當下,快消公司的一個現狀就是前線的業務更換頻繁。當然,我們說 50% 的離職率算高嗎?對比一下外賣騎手 80% 以上的離職率,也不算高。可一線的業務人員的工作要求或者技能卻比騎手這類略高一些,但就越來越多貨拉拉司機做配送這個情況來看,一線業務的技能在于我們所說的客情。
所以,通過三個月左右的培訓,業務人員的基本技能還是可以掌握的。50% 的離職率看着誇張,也不算完全不能接受——只是這個離職率背後,是在說現在快消行業遇到的困境——業績難完成,大家工資低,拿不到工資就只有離職。不過,在目前的宏觀環境下,企業的中層管理者卻是一動不動的。
是他們拿的工資高嗎?不是。在很多企業變革的情況下,一線業務拿提成,管理者拿 KPI,很多中層管理者的工資不一定比業務拿得高。尤其是很多企業把 KPI 的達成定為 60% 以下得 0 分,那中層管理者只能拿基本工資。不離職,只是單純地因為外面的需求少。
互聯網公司有 35 歲的年齡焦慮,快消公司其實 35~40 歲之間還可能去闖一闖,但當 40 歲這個門檻過了,基本沒有人再去闖——不是不想闖,而是沒機會闖了。令 40 歲中層管理者更難過的是,相較于 40 歲以下的人,他們是見過快消行業高速發展時期的。曾有個高層說過,自己在 41 歲的時候就做到了公司的總監,可下面的兄弟到了 40 歲這個年紀,基本上還只是個中層管理者,再好一點點是中高層。但離真正的高層,那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相較于年輕人,40 歲的中層管理者們有多少在自己 25、26 歲時想,自己 40 歲的時候一定要超過領導。可真到了 40 歲的時候才發現,不要說追趕領導曾經的位置,自己現在的位置可能都不穩。
當然,不是說後面的年輕人能上來頂位置,這樣能升上來的還是少數,大部分年輕人在看不到希望的時候就離職了;真正的壓力在于你覺得原來比你差的同事們,熬着時間年限也都升到跟你差不多的職位了。可公司往上升的位置是越來越少的,上面的領導者大體在 50~55 歲的年紀,你想升上去,要熬到别人退休,就還有 5~10 年的時間。可就算熬過這 5~10 年時間,你是否還能升得上去,成了問題。
40 歲中層管理者之所以悲催的原因就在于此,他是看到過希望的。他是看到過行業裡 40 歲升總監、分公司經理的。他不是那些 35 歲以下的 " 年輕人 ",沒看到過、索性也就早早斷了念想,早早換個公司或者行業。
而等當下 " 年輕人 " 熬到 40 歲的時候,發現當下 50~55 歲的高層們已經退休了,機會就來了。并且,他們比這批 "40 歲 " 管理者年輕,升職的機會更大,畢竟這些年的口号都是 " 年輕化 ",現在是口号,到 10 年後可能就已是行業普及了。
顯然,公司大發展的時候,他們因為年輕,要鍛煉,升不上去;公司高層相對固定時,他們因為沒位置而升不上去;當公司的高層退休的時候,他們又因為太老競争不過 "40 歲 " 的 …… 于是,他們成了當下中層管理者最難過的局面。
是因為當下 40 歲的管理者們沒能力嗎?
他們沒有 50 歲高層的大局觀,沒有 30 歲後來者的衝勁、創新性?顯然不是。當下多少 40 歲的管理者多少都是高層的左右手,基本上大部分高層管理者的工作,都是如今 40 歲中層者幹的活。有個兄弟曾說過這樣一句話:20 多歲的時候,聽到别人說,你幫領導做報告,做問題解決方案,厲害啊,早早就培養了大局觀,将來前途不可限量 …… 那時候我信,也會熱血澎湃;可當我 40 歲,升到現在這個位置,公司的各種中層崗位都做過,依然要幫領導分析,幫領導做報告,你還說我有大局觀,有未來,我不信。
每個 40 歲的中層管理者都信過兩句話,一是培養大局觀;二是未來這個位置你有機會。這兩句話,讓人覺得自己要等,要磨煉。當外面的誘惑來的時候,總覺得再熬一熬,可能職位能更進一步。何必拿一時的高薪換未來安穩的 " 高薪 "。就這麼一等、一煉,外面的機會越來越少,公司的晉升空間也越來越少,而自己卻在變老。
二、生不逢時
我們說,當下快消行業 40 歲的管理者的尴尬局面,主要是因為生不逢時,次之是 " 沒那麼優秀 "。
當年的 40 歲管理者大部分是 80 後,他們步入快消行業的時候,正是快消企業大發展的時機,他們步入行業的情況與當下的外賣騎手差不多,快消不需要太多技能,但工資還不錯,需要大量人手;要麼就是剛大學畢業,很多企業尤其是國内的企業并沒有完善的管培生制度,讓這一批大學畢業生們忙着鋪貨、給領導做報告,等等。
在這個大發展的局面下,領導崗位一般還是以 70 後為主,80 後很少能做管理者。這樣的結果就是 70 後、80 後升職都比較快速,從業務到主任到城市經理到區網域經理甚至到大區經理,這些速度 80 後們與 70 後的速度基本上一樣。
只是,到了大區經理再往上升的位置,企業更多的是以 70 後們為主。高層管理者在彼時更多要求經驗、論資排輩。我們看一下,如今大部分的暢銷品都有個十幾年二十來年的歷史,什麼冰紅茶、紅燒牛肉面、紅牛、阿薩姆奶茶,就連最近火起來的東方樹葉上市也已經超過 10 年。
其時,這些產品的開發與市場操作者、大部分當時的年紀也在 40 歲左右。在這些產品暢銷的過程中,這些 40 歲的管理者們,升到高位,甚至說是躺在功勞薄上吃 " 自己的過去 ",那也是有資格的。
我們看許多企業的品類銷量最好的時間,很少是在當下的。王老吉、加多寶涼茶這樣的單品歷史銷售高峰在 2016 年左右,其它多 SKU 企業盤點下自己產品銷售的最高峰,在 7 年以前或者說是 10 年以前都是很常見的。那時,這些 80 後的管理者們,彼時也不過是 34 歲、35 歲的區網域經理、大區經理。正是看着前途光明,誰也沒想到,34 歲升的崗位就成了自己職位的盡頭。
當下 40 歲的管理者,是在高光時候沒升到足夠高的位置,而後就是後續快消品行業從增量時代轉向存量時代,各類的競争加劇,成本升高,雖然看着自己的職位沒升高,其實還在享受着未增時代的各種 " 負利 "。有多少人經歷過六年以上不漲工資的情況,要知道在快消企業高速發展那些年,不僅崗位多,每年還把基本薪資加個 200~300 的。但最近這幾年時間裡,大部分企業基本不漲薪資,不僅不漲,其實很多人拿到手裡的工資,是比 6、7 年前還要低的,各種福利的變相削減,各種 KPI 任務加重。
尤其是近些年,公司的業績壓力大,一線業務離職率高,在各種數字化系統的分析要求下,說要中層管理者身先士卒,衝在一線,那是眼睜睜看着自己工資越來越少,活卻越來越卷。
如果跟多數 40 歲的中層管理者接觸,在快消品行業高速發展,渠道種類豐富的當下,其實他們對于一些新渠道、新事物、新操作等方面是更易接受、更有自己想法的,他們是能理解并能把握一些當下的消費流行勢頭的,他們對于社區團購、硬折扣、零食渠道、電商帶貨都有自己的看法,并不會單純地認為這些新興渠道是在搶自己的銷售,而是更全面看待這些渠道對市場、對業績的幫助。易接受新鮮事物,并能把新鮮事物做好。
相對于 30 歲或 35 歲的管理者,40 歲管理者的大局觀對于新消費公司來說更為寶貴和全面,且因為給到個高層崗位,讓他們極度渴望再最後衝一下,幹勁、穩定也是更好的。
只是,當下 40 歲中層管理者的機會太少,而家庭生活的壓力越來越大,讓他們越來越圖個穩定;軟肋多,也讓他們能夠忍着工資低,還要幹下去。即便沒希望,也只能熬下去,最後,與企業一起變老 ……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食品内參(ID:fbc180),作者:聽濤,編審: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