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AI如何影響藝術?,歡迎閱讀。
GPT 是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 的縮寫,G 代表 Generative,指的是生成式模型,P 代表 Pre-trained,指的是預訓練,T 代表 Transformer,指的是注意力機制的深度神經網絡模型。
展覽 "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 旨在探讨人工智能、元宇宙技術突飛猛進的當下,機器與人類之間的共生關系,以及在人機合一的背景下,藝術如何被賦予了新的内涵。
因此,我們邀請了 ChatGPT 加入,将 AI 與藝術家進行角色互換,将藝術家拟像作為虛拟的運算程式。在展覽主題的設定下,我們請 AI 向藝術家提問,并邀請展覽藝術家予以回應,生成本次展覽的 "ArtGPT" 專欄,希望借由 ChatGPT 和藝術家的共創視角,為展覽提供側面的補充,這或許可以成為人機共生未來的一種超驗理解。
本日推文為 "ArtGPT" 計劃第一期,将圍繞 "AI 如何影響藝術?" 與參展藝術家展開對話。
ChatGPT:
考慮到 AI 在理解和模仿人類情感和創造力方面日益增強的能力,您認為 AI 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将如何演變?
徐戈:随着 AI 的發展,我覺得它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将逐漸從輔助工具轉變為創作者。AI 将能夠理解和模仿人類情感,創造出具有深度的藝術作品。然而,機器的創造力仍然基于算法,難以取代人類的直覺和獨特創新思維。
徐戈的機器人 " 亞當 ",試圖通過木質機器雙腿,從虛拟現實中掙脫,擺脫人類意志的控制,但最終仍停留在螢幕。
徐戈,《另一個無名的亞當(機械版)》,"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王劉唯:我們展覽主題是 "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那我就從藝術與科技的角度來淺談一下。AI 可以與虛拟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相結合,創造出更加沉浸式和互動式的藝術體驗。藝術家可以利用 AI,再通過個人的經歷與藝術表達創造出更具創新性的作品。盡管 AI 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将會有所增強,但我認為它在當前階段并不能完全取代人類藝術家的創造力和情感表達。人類獨特的經驗、情感和創造力仍然是藝術創作中不可替代的因素。因此,AI 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将是與人類藝術家的合作和互補,共同推動藝術創作的發展和創新。
王劉唯敏銳地捉住了當代人群的 " 社交回避 " 行為,通過改寫掃地機器人的程式,讓機器人在彼此接踵中無所适從,映射當下社會群體的獨特心理。
王劉唯,《黑無空白》,"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王鵬程:AI 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将随着其理解和模仿人類情感及創造力的增強而發生深刻變化,為藝術家提供新的創作工具和思維方式。首先,AI 将更加深入地理解人類情感,在創作過程中更好地捕捉和呈現情感,為觀眾帶來更深刻的情感共鳴。其次,AI 的創造力将得到進一步提升,能夠探索更多創新的表達方式,挑戰傳統的藝術界限。然而,AI 在藝術創作中的作用不應被過分誇大。雖然 AI 可以模仿和學習人類的情感和創造力,但它們無法真正體驗情感或擁有創造性思維。因此,藝術家仍将在藝術創作中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為作品注入獨特的生命力和意義。
在王鵬程的作品《拾 · 遺》裡,機械技術被用來闡述人造結構與自然姿态之間的相似之處。
王鵬程,《拾 · 遺》,"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TOP30 姚浩瀾:(AI 如何影響藝術)這是很難去想象的,但我非常期待。目前環境裡 AI 技術暫未成熟,就好比我們在 2G/3G 通訊時代,完全無法預知手機會變得如此發達。但我覺得在以後可能會催生新的藝術創作門類,比如在純虛拟的空間裡創作,AI 能将藝術家腦中的想法具象化,再通過 3D 打印技術等,将它變為真實的藝術作品。AI 可以作為高效的工具,讓人們創作更便捷,或者增強人的感官機能,讓藝術觸覺更敏銳;也可能如同鏡子,與人類對話,促進思辨,為藝術家帶來新的思考。但這些,都只能根據目前 AI 初步形态進行想象。
如同對 AI 技術的未來審視,TOP30 姚浩瀾習慣以歷史的縱向視角和未來考古學的方式來創作,為未來的人們展現當下的流行文化和藝術遺產。
Top30 姚浩瀾,《MARS 兄弟代駕系列 1》,"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何誠昊 / 麻淞滔 / 詹碩宇:AI 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會朝向更加可解釋、可理解和可控制的方向發展。目前,AI 在藝術創作中的應用更類似于一個 " 黑盒 ",對藝術家而言,其生成過程幾乎是不透明的,藝術家對 AI 創作結果沒有可控性和預知性。谷歌大腦(Google Brain)曾推出了神經網絡可解釋性的基礎架構,描述神經網絡如何做決策,并如何影響最終輸出。我認為在此過程中,藝術家反而扮演着部分工具的角色,而非創作者。随着解釋性界面的發展,我認為 AI 藝術創作會變得更加透明和可控。藝術家将能更深入地理解 AI 的決策過程,從而更精确地指導 AI 產生符合創作意圖的作品。
藝術家在《圖靈基》中将矽基智能與碳基智能的識别轉化為可視化結果,也探讨了碳基人工智能對于未來在生物醫學的諸多可能。
何誠昊、麻淞滔、詹碩宇 ,《圖靈基》,"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高峰:得益于技術的發展和進步,AI 理解和模仿人類情感的能力在不斷增強,AI 越來越能夠站在人類的角度上去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在藝術創作當中,AI 能夠通過分析大量的數據,快速習得古今中外不同風格藝術作品的特征,通過合理的提示詞使用,能夠生成我們想要的特定風格特定内容作品,将人們腦中的靈感可視化。當前眾多 AIGC 工具,如 Midjourney、Dall-E 等平台已然能夠作為人類藝術家進行創作的輔助工具,幫助藝術家們獲取更多創作靈感,激發藝術家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造神計劃》中,高峰 " 賦予 "AI 數字人生命,讓它們為實體機器人進行神秘操作。以一場 " 機械烏托邦 " 式的暢想,探讨人、數字人、機器人三者的關系。
高峰,《造神計劃》,"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鄧碧文:早期的 AI 通過加速信息收集、整理、分類,提升工作效率,但随着功能和算法的不斷迭代,AI 可實時理解和模仿特定人群,基于不同語言模型的 " 創造力 " 也呈現出不同的方向,產生模型間的更大差異性。這類差異性姑且可以稱之為 " 藝術創造力 " 的起點。随着 AI 的迭代進化,AI 遲早會進行非人類幹預的算法和模型編寫,也會呈現出其自身的視覺藝術特點。
《AI 意志》中,鄧碧文将 AI 機器人的巡線功能設定為人為預設軌道,AI 機器人在行走中掙扎,試圖努力擺脫人類幹預。
鄧碧文,《AI 意志》,"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姜蘇軒:AI 和機器人技術在藝術創作中的角色日益重要,不再僅是模仿和重現人類藝術家風格的工具,而是成為創造新藝術形式的夥伴。在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 AI 不僅能模仿人類情感和創造力,還可能發展出獨特的藝術表達方式。這種變化不僅挑戰了我們對創造力和藝術的傳統理解,也為藝術領網域帶來了新的可能性和深刻的哲學讨論:創造力是否僅限于人類,或者它是一種更廣泛的宇宙現象,AI 也能夠觸及其邊緣?在這個過程中,藝術、科技、自然和 AI 共同構建了一個相互交織、相互影響的復雜系統,推動我們不斷探索和理解這個多維度的世界。
《微納山水》也試圖通過打破科學與藝術的界限的表達,通過微觀視角,将微納米機器人如同水墨畫的遊走之迹,展現給觀眾。
姜蘇軒、俞江帆、劉俊輝、王一斌、陳輝,2023,《微納山水》, "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展覽現場,798CUBE,2024。
唐克揚:世界是它自己最好的模型。同樣,人類是自己最好的注解。相應有一些人熱衷于讨論 AI 限度,一個反方向的問題也很重要,也即人類智能的價值和特點所在。對于計算機安全專家," 人機對齊 "(AI alignment)主要是個技術挑戰,有關如何确保通用 AI 系統不去損害創造它的人類的意圖。
唐克揚在《機器人宅》中,以 " 家 " 這一空間關系,引發了 AI 快速發展下機器人如何處理隐私、邊界等諸多倫理問題的讨論。
唐克揚,《機器人宅》," 人機合一:機器人藝術時代 ", 展覽現場,798CUBE,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