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教育經驗:谷歌CEO坦言:就連我也難以跟上AI的發展,這裡分享一些實用建議!,歡迎閱讀。
作者 |AI 工作坊
來源 |AI 深度研究員管理智慧
咨詢合作 |13699120588
文章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
" 我必須承認,即使只是離開公司兩周,回來後就會發現團隊在 AI 上又有了特别大的進展,很難跟上它的步伐。"
" 等等,Grok3 發布新模型了?這也太快了吧 ......"
當這條消息出現在朋友圈時,評論區瞬間被刷屏:
" 感覺前兩天還在研究 Deepseek,這就又要學新的了 "
" 現在 AI 模型更新真的跟不上,前腳剛搞懂怎麼用,後腳就出新的 "
" 太快了,太快了,我的學習筆記還沒整理完 ......"
這樣的焦慮在當下格外普遍。睡一覺醒來,新的 AI 模型就已經發布;打開社交媒體,到處都是 AI 的最新進展;甚至連最基礎的 Prompt 技巧,都在以令人眼花缭亂的速度更新迭代。
面對如此快速的發展節奏,很多人都在擔憂:我們真的能跟得上這個時代嗎?
在迪拜世界政府峰會上,谷歌 CEOSundarPichai 道出了一個讓所有人意外的事實:" 即使我離開公司兩周,回來後就會發現團隊在 AI 上又有了特别大的進展,很難跟上它的步伐。" 同時,他特别提到了 DeepSeek 的突破,認為這标志着 AI 發展已經成為一個全球化的進程。" 這再次說明了全球範圍内都在推進 AI 的發展。如今,各地都在進行前沿模型的研發,大家對此都感到既興奮又覺得這是一個轉捩點。"
是的,就連執掌全球頂級科技公司的掌舵人都坦言跟不上 AI 的發展速度。在谷歌内部,已經有約 25% 的代碼是在 AI 輔助下完成的,工程師們正在嘗試讓 AI 直接接收任務并完成工作,而加入 AI 功能後的搜索引擎,用戶互動明顯提升。這些變化都在短短幾個月内發生。
那麼面對這樣的技術浪潮,我們該如何應對?在這次難得的深度對話中,Pichai 分享了個人的經驗和建議。
主持人:Sundar,你好啊,你看得到我嗎?
SundarPichai:我看得到你,閣下。很高興再次見到你。很開心能來這裡,謝謝你邀請我。
主持人:非常感謝你加入我們的對話。我們本來很希望能在現場見到你,不過好在科技讓我們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進行這場對話。我現在人在法國,很高興能夠以這種方式一起交流。我剛剛聽說你們在法國投資建設了一個大型數據中心,這對 AI 領網域來說是個重要舉措,恭喜你們,也很高興看到這一進展。
SundarPichai:非常感謝。我很期待接下來的讨論。
主持人:那我先說一下這次對話的大致方向,我們的時間大約是 30 分鍾。我們先談談谷歌在前沿科技領網域的一些重要進展,然後再聊聊谷歌的企業文化,以及能給政府帶來的經驗啟示。最後如果你不介意的話,我們會問一些關于你個人經歷的問題。
SundarPichai:好的,我很期待。
談 DeepSeek 深刻影響
主持人:你知道,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每當人們談起某項重大技術突破時,都會說 " 我們迎來了一個 AlphaGo 時刻 "。如今,大家讨論更多的則是 "DeepSeek" 以及它帶來的突破。我想你肯定也經常被問到這些問題,但我還是想聽聽你的看法:
你認為這項突破的意義在哪裡?
從中學到的經驗是什麼?
從政府角度來說,我們在這方面應該關注些什麼,尤其是中國公司在這方面的宣布?
SundarPichai:好的。我認為 DeepSeek 團隊做得非常好。往後退一步看,它再次說明了全球範圍内都在推進 AI 的發展——這已經是一個全球化的進程。如今,各地都在進行前沿模型的研發,大家對此都感到既興奮又覺得這是一個轉捩點。DeepSeek 吸引大家注意力的一點在于,它讓一個高效的模型面向開源社區,所有人都能馬上使用到它,這自然令許多人興奮。我們也一直密切關注這方面的工作。我們始終明白要想真正服務全球用戶,模型本身就必須非常高效。坦白說,我們自己也在做類似的事情,比如說用在 GeminiFlash 模型上的一些非常高效的技術。我最大的感觸(我們自己也深有體會,因為我們一直在做)是:這種智能會變得随處可得,人們可以随時随地使用它,從而會深刻地影響整個世界。DeepSeek 的創新進一步印證了這一點。
主持人:幾個月前,你們似乎也取得了一個令人矚目的突破:在量子科技領網域的一項重大進展,展示了量子計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更接近現實。能否談談這個進展?對于政府來說,現在就開始考慮量子計算的監管是不是還為時過早?我們是在談明年、五年還是十年之後才能看到量子計算的影響?這一切讓你最興奮的是什麼?又有哪些潛在的風險需要我們關注?
SundarPichai:我們在量子領網域的進展确實非常令人期待,多年來一直專注于這一方向。我認為我們在全球處于最先進的狀态。最近的突破在于,我們可以在 5 分鍾内完成某種計算,而用當今最快的超級計算機之一去算,需要超過 10 澤秒年(10^26 年)那麼長的時間——這比宇宙存在的時間還要久。但更重要的是,這一成果顯示我們可以在誤差校正方面取得突破,從而有希望構建大規模、容錯的量子計算機。在我看來,現在的量子領網域有點像 2010 年代的 AI。那時我們做 GoogleBrain,還在做一些早期探索。所以我會說,五到十年的時間,我們就能看到實際有用的量子計算機。至于政府層面,我覺得現在要全面監管量子技術還太早,但了解這項技術、并開始做一些準備還是必要的。第一個領網域自然是加密技術。再往後,我認為可以參考如今對待 AI 的方式——你需要一個 " 量子集群 ",讓研究人員在未來三到五年内開展前沿研究,我會采取這樣的規劃思路。
主持人:一直困擾我的是,如果讓傳統的計算機去驗證量子計算結果,可能需要數十億年才能判斷它到底對不對,那我們怎麼确認量子計算出來的結果就是對的?萬一它只是給了一個胡亂的數字呢?
SundarPichai:确實,用傳統計算機來完全模拟或者重復整個量子運算會非常困難。但我們目前采用了其他驗證技術,能夠用與計算過程本身不同的方式來驗證結果的正确性。我們通過這種 " 三角驗證 " 來确保它真的是對的。
談谷歌 AI 產品進展
主持人:好,那我們轉到你們在 AI 領網域的另一項業務。很多人不知道的是,目前 Google 上每天大約有 85 億次搜索(如有錯誤請糾正),這個數字已經超過地球的人口總數。另外,每月約有 49% 的互聯網流量都流向 Google。得益于這些優勢,你們在 AI 領網域有着得天獨厚的條件,也讓 Google 在 AI 領網域持續領先,因為全世界的人都在用 Google 問問題。不過也有人說,如今很多人開始用 ChatGPT、Gro 或者别的搜索引擎來搜索信息。你覺得這對 Google 會有影響嗎?還是說 Google 的增長目前仍然高于可能被這些平台分流的部分?
SundarPichai:從大局來看,我們的核心使命是向人們提供信息。人們對信息的需求還在不斷增長,所以我不認為這裡是一個零和遊戲。我們仍然看到搜索業務的持續增長。最近我們在搜索產品中引入了 AIOverviews 等功能,結果發現用戶和搜索的互動比以前更多了,使用率也提升了,包括各個不同的用戶群體,所以這對我們來說是個積極信号。更長遠地說,我相信 AI 會拓展搜索的機會空間,不僅是對我們,也包括其他公司。例如,随着 AI 代理能力的發展,用戶不僅能提出問題,還能真正讓系統幫他們完成任務。這将幫助人們在各個領網域顯著提高生產力,我覺得這裡的機會空間很大。在這麼寬廣的格局下,我當然期待我們能保持領先,但我也認為肯定會有其他企業在這個生态中做得很好,就像當年的互聯網一樣,最後并不是只有一家互聯網公司取得成功。AI 也會是如此。
主持人:如果把視角再放寬一點,會發現 Google 幾乎在所有的產品中都加了 AI 這層 " 底座 "。從 GooglePixel 的攝像頭到自動駕駛汽車,AI 成為核心所在。說到自動駕駛汽車,你們旗下的 Waymo 可能是全球最先進的自動駕駛公司之一。為什麼我們還沒能在更多的國家看到它的應用?我們該怎麼做,才能加快這個技術的落地,而不是讓它遙遙無期?
SundarPichai:我對 Waymo 也一直十分興奮。過去一年裡,Waymo 的進展非常明顯。我們從一開始就非常看重安全,所以我們的目标是先打造一個非常安全、可靠的 "Waymo 駕駛員 ",然後再進行大規模應用。這些年我們确實展示了這個方面的進步,AI 賦能幫助很大。目前 Waymo 已經行駛了超過 3300 萬英裡的實際載客裡程,而且與人類司機相比,Waymo 在造成傷害性事故的頻次上減少了 78%。這一年裡,Waymo 在美國的鳳凰城、舊金山、洛杉矶等地提供了 400 多萬次無人駕駛服務,每周大約有 15 萬次付費乘車,規模上也是第一家能做到這一點的自動駕駛公司。現在我們也在加快擴張,計劃在 2025 年前進入 10 座新城市,而且即将在日本進行首次國際化的試點。所以我們非常願意和創新國家合作,比如你所在的國家也是我們非常感興趣的合作夥伴。目前技術層面已經非常可行了,接下來就是要與監管部門和世界各地政府攜手合作,讓它更大規模地落地。
主持人:那太好了,我們也非常歡迎你把阿聯酋放到合作的時間表裡。我有一個想法:一旦我們實現某些技術,比如自動駕駛或者 AI,本質上它會在創造新工作的同時,也讓一些舊工作消失,這種變革一定會帶來陣痛。我最近常在想,當我們坐在一輛無人駕駛的汽車裡,從上車到到達目的地,這個過程會不會誕生新的 " 體驗 " 型工作?比如我知道在日本可以租一個 " 陪聊 " 朋友,會不會有類似的服務出現,讓我們的通勤時光更有趣?你覺得這些新的平台或新形态的工作機會會出現嗎?能否分享一些想法?
SundarPichai:我想說兩點。第一,有一位 MIT 經濟學家 DavidAutor 最近的研究指出,如果回看 1940 年以來創造的新工作崗位,有 60% 以前是不存在的。這說明社會一直在動态演變。類似地,互聯網剛開始的前五年,我們很難想象會出現 " 全職的 YouTube 創作者 " 這種工作。但是現在有數百萬 YouTube 創作者,他們真正成了小型企業,不僅自己創作内容,還雇了别人來協助。所以就像互聯網一樣,AI 世界也一定會催生大量全新的就業機會。另外,AI 普及之後,反而會讓我們更加珍視 " 純粹的人類體驗 " 和 " 人與人之間的互動 "。舉個例子,國際象棋裡 AI 早就擊敗了所有人類棋手,但現在國際象棋的熱度卻比以往更高,更多人開始下棋和觀看棋賽。所以盡管技術會變得無處不在、生產力會提高,這期間也會有一定的衝擊,但也會創造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機會。以我們最新的視頻生成模型(比如說 V2)為例,就能讓更多人比以往更容易地創作出視頻内容。所以它是在不斷拓展人們創造價值的方式。
談谷歌企業文化
主持人:現在我們來聊聊谷歌公司本身。放眼全球,只要提到 " 創新 " 和 " 具備快速應變能力的企業 ",谷歌都會被排在前列。很多人以為,谷歌之所以能創新,是因為給員工準備了 " 懶人沙發 " 和 " 免費咖啡 "。但我相信谷歌的企業文化絕不僅僅是這個。首先想問你:你覺得谷歌文化為什麼會如此與眾不同?能不能談談谷歌激發員工創新的 " 秘訣 " 是什麼?
SundarPichai:我認為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我們創始人(拉裡 · 佩奇和謝爾蓋 · 布林)從一開始就為這家公司設定了非常宏大的願景,比如 " 敢将不可能視為挑戰的魄力 "。
我們鼓勵大家去做雄心勃勃的事情,哪怕失敗了也沒關系,因為越是高難度的目标,競争往往越少(Waymo、量子計算和 AI 都是例子)。而且你越是瞄準困難的目标,越能吸引優秀人才。即使最終沒能完全實現宏大的目标,也往往能收獲非常有價值的東西。
其次,我們倡導的文化是樂觀、好奇,鼓勵大家冒風險、允許大家失敗。只要你願意承擔風險,我們不會苛責失敗。
除此之外,我們也會做一些結構上的設計。舉例來說,兩年前我成立了一個 "Labs" 團隊,規模很小,專注快速開發新產品。比如說去年他們推出了 NotebookLM,就廣受用戶好評。所以我們會時常調整,以保證公司裡自下而上的創新活力。
主持人:我了解到,谷歌這些年大約停止或關閉了 296 個項目(可能數字略有出入),但你們依舊在持續嘗試去創新,推出一個又一個新產品,比如 Android、Chrome、Waymo 等。大部分公司如果終止了幾百個項目,早就對創新心灰意冷了。谷歌是如何在大量試錯後,依然保持創新活力的?你們怎麼決定哪些項目要繼續投入,哪些應該結束?
SundarPichai:我覺得這裡有兩種層面。一方面,在核心技術層面,我們會進行長期押注。例如,我在 2015 年就開始強調 "AIFirst",決定做全棧式 AI ——從研究到基礎設施搭建,包括 2017 年就開始自研張量處理器 TPU,如今我們已經迭代到第六代。這些方向我們會長期堅持,因為我們知道它們必然會實現價值,比如 AI、Waymo 和量子計算。另一方面,在應用層面,确實會有成功的產品,也會有一些最終沒走通。既然是做產品創新,就難免會有失敗。判斷應該繼續堅持還是适時止損,這需要實踐和經驗的積累。當然我們也不一定總能判斷準确,但只要在產品層面保持這樣的迭代,不斷嘗試,就是公司保持新鮮感和進取心的重要方式。
主持人:我們昨天還跟一位跨國公司的 CEO 聊到一個 " 賭徒困境 ":什麼時候該止損,什麼時候該繼續下注,直到赢得最後的大獎。最後一個關于公司文化的問題:你們會不會鼓勵谷歌内部員工使用自家的生成式 AI?有沒有專門讓大家學習如何用生成式 AI?還是說你們暫時先觀望,等看清楚這項技術對于員工和文化的影響再說?
SundarPichai:我們内部很推崇 "Dogfooding"(吃自己的狗糧),也就是内部員工要率先使用我們自己的產品,走在最前沿。有兩個例子:
在寫代碼時用 AI 提供建議。我們為工程師提供了 AI 工具,可以在他們寫代碼時自動給出建議。現在大約 25% 的代碼都是工程師在接收了 AI 建議後完成的。我們還在深入研究一些更智能的項目,比如讓 AI 代理能直接接收任務,然後真正幫工程師去實現更多的工作。
我們把很多企業管理流程都嘗試用 AI 來提升效率,比如客戶服務能否由 AI 完整處理等等。總之,我們非常鼓勵員工去使用 AI,并且會對使用成效進行度量。
當我們在内部找到一些成熟的解決方案後,就會把它們打包成 GoogleCloud 的服務,提供給我們的企業客戶,這樣形成良性的循環。
主持人:在阿聯酋,迪拜王儲在看到生成式 AI 的潛力後發起了一項計劃,要在城市乃至全國範圍内培訓一百萬人學習如何更好地使用這些 AI 工具。我們堅信這些工具能改變世界,大家需要先學會 " 如何提問(Prompt)",如何更好地從中獲取價值。我很高興你們也在推動類似的工作,不管是在寫代碼還是其他業務裡,讓人們更好地使用 AI。接下來我想問一些關于你個人的問題。你的經歷挺勵志的——一個出身印度普通家庭的孩子,懷揣着改變世界的夢想,最終成了全球最有價值、最具知名度的公司之一的 CEO。你覺得自己為什麼能夠走到今天?有哪些關鍵因素?
SundarPichai:回想起來,我确實算是某種 " 幸運 "。我很晚才接觸到科技,小時候等一台電話就等了 5 年,所以我對科技改變生活的力量印象非常深刻。當時,我就很渴望獲得這些技術,并希望能讓更多人也能享受到它們。後來我選擇加入谷歌,就是因為它的使命宣言 " 讓全球信息觸手可及 " 深深打動了我——我非常認同這樣的願景。我認為要想做出好的成績,就要有一個能讓你發自内心熱愛的使命感,這會激發你做出最好的作品。同時,你需要不斷挑戰自我,去跟比你更強的人一起工作,這樣才能持續學習和成長。這大概是我的一點體會。我覺得每個人的道路都不同,但如果能找到真正與你產生共鳴的目标,你就會全力以赴。
談對 AI 的思考與建議
主持人:聽了你的故事讓我覺得特别鼓舞——這就意味着,也許某天在中東某個偏遠鄉村出生的孩子,也能成為世界頂尖公司的 CEO。我發現每個人好像都有自己的 " 着迷點 "。你自己最 " 痴迷 " 的是什麼?
SundarPichai:目前我幾乎把大部分注意力放在 AI 上。它的發展速度讓我感到前所未有地震撼。就連我自己,如果離開公司兩周,回去後就會發現團隊在 AI 上又有了特别大的進展,很難跟上它的步伐。所以我現在很專注在如何推動 AI 技術的發展,也在考慮如何讓它快速落地在產品中,以及怎樣确保 " 負責任地使用 "。我們想大膽擁抱創新,但也要考慮潛在風險,這成為我目前的 " 痴迷點 "。
主持人:那在你看來,AI 最讓你擔心的是什麼?我們常說谷歌其實能做更多,但你們也在自我約束,因為你們希望負責任地推出產品。對政府而言,我們最應該關注 AI 哪些風險?
SundarPichai:政府首先要重視 AI 帶來的機遇。我想借此機會也肯定一下阿聯酋的前瞻性,比如你本人在 2017 年就成為了國家級的人工智能部門負責人。
我認為沒有任何一項技術會比 AI 更深刻地影響經濟,所以政府應該在:
基礎設施上投入(算力、數據中心以及能源轉型等),阿聯酋在這方面做得很好;
人才培養(讓民眾掌握 AI 技能,你提到的 " 培訓一百萬人學會 Prompt" 就是好例子);
開放數據(尤其是公共領網域的數據,用 AI 來提升醫療、教育、交通、災害應對等領網域的效率);
以及在高風險應用上制定适度的監管框架。
至于風險,AI 确實強大,且具備自我迭代的潛力,需要所有從業者都保持謹慎。比如深度偽造(deepfakes),我們就需要全球統一的标準、相關法律法規來應對,包括對 AI 生成内容進行檢測與标記。所以我覺得政府層面需要在抓住機遇和防範風險之間找到平衡。
主持人:說到深度偽造(Deepfakes),對于你們這些知名人士來說,風險會更突出。我們能怎麼應對這種情況?
SundarPichai:我們确實正在研發技術,努力将水印嵌入到生成内容裡。我們有一個叫做 "SynthID(SynID)" 的方案,用于對圖片等生成内容進行标記、以及公開相關檢測工具。還要和其他公司一起協作,把它變成行業标準。整體來說,我們肯定要鼓勵 AI 創新,但在某些特殊領網域也必須實施監管。就像金融業本來就有反欺詐法規一樣,AI 領網域也需要類似的法律,深度偽造就是其中一個典型問題。
主持人:我喜歡問各國或各組織的 AI 負責人一個問題:假設你明天早上醒來後,發現你成了我——也就是阿聯酋的 AI 部長。有什麼是你覺得當下我們還沒做,但能為阿聯酋或任何國家帶來最大價值的?
SundarPichai:我會更聚焦在四個方面:
支持基礎設施建設:我認為大多數人都低估了基礎設施轉型的重要性,不光是算力、數據中心,還有能源的供應和轉型。阿聯酋已經做得很不錯了。
人才技能培養:要讓整個社會都能完成 AI 時代的轉型,這項工作量巨大,需要政府在教育和培訓方面下大力氣。
鼓勵開放公共數據:很多政府部門還沒有充分挖掘或共享數據,這對于醫療、教育、交通、災害響應等公共服務來說有巨大的提升空間。
制定兼顧創新與風險的監管政策:對于那些高風險應用,要有相應的規制或标準。這就像你要為金融領網域定規則一樣,AI 也需要同樣審慎對待。
最後,我想強調對 AI 抱持樂觀态度也很重要。這個技術發展得非常快,必須去擁抱它,否則就會錯失良機。
主持人:非常感謝你抽出時間回答所有這些問題。我祝你在法國一切順利,也希望明年能在我們這裡見到你。
SundarPichai:謝謝你,我也期待能有機會親自來拜訪。祝一切順利,我們下次見。
原文鏈接: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I7u49YwqDE&t=56s
來源:官方媒體 / 網絡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