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孔東梅:公益要堅持長期主義,歡迎閱讀。
見到孔東梅,是在 3 月中旬,她剛剛結束在湖北項目地的走訪。她的同事告訴《中國企業家》,這段時間她非常忙碌,有時一日要輾轉兩地。
這樣的奔波節奏,不過是這位公益基金會創始人的日常。身為東潤公益基金會理事長,孔東梅認為,中國的根在鄉土裡,項目也要扎根在鄉土裡,必須深入各地鄉村調研。前些年,她跑得更頻繁。如今,東潤公益基金會(以下簡稱 " 東潤 ")的項目遍布全國 30 餘省,她無法一一跑遍,但在新疆、雲南、河南等項目開展點較多的重點區網域,她每年都會下鄉探訪。
東潤是在民政部注冊的全國性基金會。今年是東潤成立第 10 年,這 10 年裡成績斐然:連續兩屆榮獲中國公益慈善領網域政府最高獎 " 中華慈善獎 ";2023 年底被民政部評為全國性 5A 級基金會,這是現行社會組織等級評估中的最高級别。
成績的背後,是孔東梅對項目管理的嚴格要求。她的同事說,她會時常查閱受助孩子們的資料和情況。
今年年初,她要求團隊将過去 10 年所有項目涉及的孩子資料整理出來," 就在我們這張桌上,滿滿一桌,全是孩子們的資料,包括個人信息、家庭情況等。" 孔東梅用手指比劃檔案的高度,對《中國企業家》說," 基金會項目覆蓋全國,我可以自豪地說,我們的項目人員對每個孩子的情況都非常了解。"
孔東梅喜歡孩子,采訪中她講得最多的是孩子,他們的處境,他們的笑容,還有他們的精神力量。
去年底,"2024 東潤杯 · 全國青少年足球總決賽 " 在海口舉辦,全國 20 餘省的優秀高中足球隊展開巅峰對決,孔東梅去了現場。孩子們在球場上縱橫馳騁的模樣,讓她看到了最純粹的足球精神,也讓大家看到了中國足球的未來希望。
東潤的辦公室牆壁上挂着許多照片,有孔東梅和孩子們的合影,更多的是孩子們的笑臉。" 看到他們的笑臉,我就覺得他們應該得到更多關愛和關注,希望為他們多做些事情。" 扎根鄉村 10 餘年,她一直堅持:公益不是簡單的物質幫扶,更重要的是激發受益者的内生動力,長遠地幫助孩子們成長。
以下為《中國企業家》對話東潤公益基金會創始人、理事長孔東梅的内容(有删減):
做一個普通人
《中國企業家》:您是如何走上公益道路的?什麼契機讓您創立東潤公益基金會?為什麼選擇從鄉村教育切入?
孔東梅:最早接觸公益是在 2008 年,汶川地震瞬間奪去成千上萬人的生命,當時我與家人第一時間通過中華慈善總會向災區捐款。人與人之間的本能關懷,讓我與災區人民產生了深刻的情感聯結,當時就萌生了做公益的念頭。後來我成了一名志願者,以個人名義長期一對一幫扶鄉村地區學生。
2014 年,我去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開展助學活動,當時是初夏時節,從飛機上往下看,地面卻白茫茫的,我以為是雪山,或者下雪了。
後來我才知道,那是鹽鹼地的顏色。新疆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阿克陶縣是中國土壤鹽鹼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由于土地貧瘠,農業發展困難,加上交通閉塞、教育落後,人們世世代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卻無力改變困苦的生活。那裡的孩子們純真、可愛、聰明,他們的笑臉和眼神深深觸動了我,我迫切地希望能為這些孩子做點什麼。
2015 年,我決定全職投入公益事業中,成立了東潤公益基金會,持續關注和支持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青少年教育事業,希望充分激發鄉村孩子們的潛能,讓他們自信、樂觀、有尊嚴地成長,也為國家的長遠發展積累人才。
《中國企業家》:家風對您投身公益事業有何影響?
孔東梅:"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 是最寶貴的财富和精神傳承,這句話刻在我們每個人的 DNA 裡。我母親那一代,經常受到外公的教誨和熏陶。
我出生于上海,在外婆身邊長大。外婆、父母從小對我言傳身教,教育很嚴格,但也很開明,鼓勵我做自己,無論在學校還是在工作中,做一個普通人。
父母對我的教育,一方面當然有家族教育、家風傳承;另一方面,他們覺得,不管你是誰的後代,你都要先做自己。
這些年來,我也一直将 " 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 " 的精神貫穿于公益事業中。我們積極響應國家号召、服務社會需求,在支持鄉村振興、援藏援疆、赈災濟難等方面積極開展工作,特别是推動鄉村教育發展,為心懷夢想的鄉村孩子提供更優質公平的教育資源和機會,幫助孩子們走向更廣闊的未來。
2021 年 6 月,孔東梅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開展公益活動,與爐霍縣牧區重點寄宿制小學的孩子們在一起。來源:受訪者
" 讓少年保有夢想,讓家庭充滿希望,讓社會享有公平。" 這是我的初心,也是東潤的宗旨。
公益需要系統規劃和長期投入
《中國企業家》:在開展項目時,東潤公益基金會采取 " 體系化幫扶 ",這種模式有何獨特之處?
孔東梅:做志願者時,我跟着前輩們做公益,更多的是一對一幫扶。成立東潤後,我更多思考的是從專業角度做公益。
公益不是簡單的給予,需要的是系統規劃和長期投入,應該先把模式建立好,再進行復制。
我們堅持 " 孩子的全面發展第一 ",不僅關注鄉村孩子的學業成績,更關注他們的綜合能力。這些年來,我們搭建了一套涵蓋獎學金、運動、藝術、閱讀、心理教育的多維度青少年成長幫扶體系,幫助孩子們成長為具有創新思維、人文素養及全球視野的未來人才。
" 東潤啟航獎學金 " 是我們第一個 " 打天下 " 的項目。在部分經濟欠發達地區,還有一些孩子處于不利的成長環境中,如低收入、留守兒童、隔代撫養等,鄉村孩子的受教育水平與全國平均水平相比,差距還比較大。2016 年,我們從新疆開始試點,發起啟航獎學金項目,開展面向少數民族地區的助學工作,改善孩子們的學習和生活條件。
這一模式迅速擴展到全國,構建起一張覆蓋全國、平穩運行的公益網絡。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又 " 生長 " 出了新的項目,開展運動、美學、閱讀、益師等多元幫扶項目。
" 東潤星塵藝術扶持體系 " 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在新疆、西藏、雲南、内蒙古等地,我們看到很多鄉村孩子能歌善舞,富有藝術天賦,但因為鄉村美育資源比較匮乏,孩子們沒有得到專業培養。我與一些熱心公益的藝術家朋友溝通,思考能否通過藝術的力量,幫這些孩子改變命運。
委内瑞拉的一個社會音樂教育項目給了我們靈感。1975 年,委内瑞拉政府在一些音樂家的倡議下,成立了針對貧民階層的社會音樂教育項目 " 委内瑞拉青年與兒童管弦樂團體系國家基金會 ",希望通過免費的音樂培訓,幫助處于社會邊緣的孩子遠離犯罪。受益的孩子中,就有後來的著名指揮家、維也納愛樂樂團音樂和藝術總監杜達梅爾。
我們從中獲得啟發,與各地藝術類高校合作,由教師和大學生去鄉村支教。這個項目受到全國 1000 多個青少年藝術團的積極響應,我們從中選出了 300 個,打造 " 東潤星塵藝術團 ",提供藝術專家指導、資金支持,還充分給予他們登台的機會。
2023 年,我們又以同樣的模式,復刻了一個新項目—— " 東潤杯 · 青少年足球聯賽 "。
從公益的角度來看,支持足球項目通常以捐贈裝備的方式進行。但我始終認為,體育是競技類項目,一定要打比賽。競技精神、體育精神,非常重要。孩子們踢得好不好另說,但精氣神一定要激發出來。
因此,我們除了捐贈足球裝備,支持訓練經費,與各省體育局、足協和體育類高校合作進行足球支教,還在全國各地發起 " 東潤杯 · 青少年足球聯賽 "。
去年 12 月,"2024 東潤杯 · 全國青少年足球總決賽 " 在海口圓滿舉辦,孔東梅與冠軍隊伍長沙麓山國際實驗學校足球隊合影。來源:受訪者
短短一年半,從縣級、市級、省級,再到全國賽,東潤杯足球賽事席卷 20 多個省,全國 400 餘支優秀隊伍參賽。最終走上領獎台的孩子,都是一次次踢出來、賽出來的,也是真正的有水平、有激情。今年,有一名東潤足球小将入選了 U17 國足集訓隊,備戰 2025 年亞洲杯決賽。公益,已經成為激發孩子們體育精神、堅強韌性的一種初始力量。
公益要堅持長期主義,也要不斷創新
《中國企業家》:從事這麼多年公益事業,給您帶來什麼變化?
孔東梅:以前我覺得自己是在象牙塔裡生活,做公益以後,我們經常到鄉間去,到社會中需要幫助和關注的人群中去,對社會和人有了不同維度和角度的觀察,這是很不一樣的。
做了 10 年公益,就像做了 10 年鄉村調查,這比做其他任何一項工作都有意義。我看到了形形色色的人,看到了他們的喜怒哀樂,看到了他們的需求和夢想,我對社會的認知也到了不一樣的深度。我總跟同事們說,公益是唯一可以從金字塔頂端到社會底端縱向貫穿的事業,意義非凡。
《中國企業家》:在這麼多年的公益事業中,有讓您印象深刻的場景和畫面嗎?
孔東梅:非常多。我們見了那麼多的孩子,他們來自各個地網域、各個民族,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一無二的故事。
比如留守兒童。父母長期在外務工,很多孩子跟着祖父母生活,兩三年看不到父母一次,甚至在很多年裡都不知道父母在哪兒,非常渴望親情的關懷。我見過很多這樣的孩子,非常讓人心疼。
我們也在通過社交平台講述東潤故事,其實講的是中國孩子的故事、中國鄉村家庭的故事。我特别希望有更多人看到他們,關注他們。
《中國企業家》:做了 10 年公益,您對公益有什麼樣的思考?
孔東梅:公益要堅持長期主義。開展公益項目,一定要注重長遠效果,看能不能真的幫助孩子們成長,能不能推動鄉村教育可持續發展。
公益也要不斷創新。比如足球項目,最近團隊工作人員拜訪各高校,發現 DeepSeek 等前沿技術完全可以用于球員訓練、健康管理等方面。這是非常重要和有意義的事情。
《中國企業家》:東潤公益基金會即将迎來創建 10 周年,對于東潤的未來發展,您有什麼計劃?
孔東梅:未來,我們将繼續緊密圍繞國家發展、社會需求去推動項目。以更高效、更透明、可持續的模式,實現公益的規模化發展,讓有限的慈善資源發揮最大的社會效應。
我們還會繼續擴展項目廣度,但會更重視精耕細作。特别是随着 AI 的爆發和普及,我們肯定要多學習,加強這方面的建設,希望能更大程度、更高效地幫助孩子們。
《中國企業家》:您心目中,可稱得上 " 風華有為 " 的女性榜樣有誰?她對您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孔東梅:我的外婆和媽媽,作為家族中的長輩,對我的個人成長影響很大。
職場女性中,我很崇拜美國大法官魯斯 · 巴德 · 金斯伯格(Ruth Bader Ginsburg)。她是美國歷史上第二位女性最高法院大法官,任期達 27 年。她的家庭經營得也很好,丈夫很支持她的事業,一雙兒女也培養得很成功。她與癌症抗争 20 多年,80 多歲時還在健身房 " 撸鐵 "。
希望女性都能有金斯伯格這種堅韌不拔的精神,在追求人生目标的道路上不斷前行,創造出屬于自己的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