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電視價格戰兇猛:互聯網品牌低至2000,傳統品牌最高過萬,歡迎閱讀。
圖片來源 @視覺中國
文 | 雷科技 leitech
2013 年,小米用「互聯網思維」把 4K 電視的價格打到前所未有的超低價位,「4K 買 4K」(四千元買 4K 分辨率電視)不僅成為一時佳話,同時也刷新了大家對智能電視的價格的心理預期。
十年後的今天,4K 早已成為了中端電視的準入門檻,杜比視界、超細分區背光、滿血 HDMI 2.1 和 120fps VRR 等技術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電視的使用場景和體驗。但在技術之外,電視的價格同樣讓人驚奇:盡管功能多次迭代,主流電視的價格依舊停留在 3000 元附近的價位上。
圖片來源:奧維雲網
根據奧維雲網公布的 2024 年 1 月中國電視線上市場 TOP10 品牌的均價情況,行業 TOP 10 品牌均價僅為 2885 元。根據統計,均價高于 2885(元)标準的品牌有海信(3464)、TCL(3919)、創維(3128)、長虹(3118)、華為(4086)和索尼(10399)。小米(2345)、Vidda(2120)、紅米(2059)、雷鳥(2504)則低于行業均價。
看到這裡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抛開華為這個離網域值,即使在產品均價上,電視品牌也還按照着「傳統電視品牌」和「互聯網品牌」的陣營區分。
那麼問題也随之而來:為什麼互聯網品牌的均價能比傳統電視品牌低出這麼多?傳統電視品牌的價格真就拉不下來嗎?
互聯網電視的優勢還能持續多久?
互聯網品牌電視之所以能夠以較低的均價與傳統電視品牌競争,主要得益于其獨特的商業模式、市場策略和成本控制方式。首先,互聯網電視不過度依賴線下經銷商,從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產品的渠道成本。此外精簡的產品線也從一定程度上減少了庫存和管理成本,這些策略使得互聯網電視品牌能夠以較低的價格提供具有競争力的產品。
互聯網電視品牌的另一個關鍵優勢是其對内容和軟體服務的重視。通過提供豐富的在線視頻内容、遊戲、應用程式等增值服務,互聯網電視品牌不僅增強了用戶體驗,也構建了與傳統電視品牌不同的競争優勢。這種以内容和服務為核心的商業模式不僅吸引了大量消費者,也為品牌創造了額外的收入來源。
圖片來源:紅米
然而,随着市場的飽和和消費者習慣的變化,互聯網電視的付費增值服務開始面臨挑戰。一方面,随着免費内容的增多和内容消費方式的多樣化,消費者對付費增值服務的需求可能減弱。另一方面,随着競争對手的增加,内容和服務的獨特性和吸引力也面臨着挑戰。這些因素都可能影響互聯網電視品牌的長期競争力。
盡管如此,互聯網電視品牌仍有其固有的優勢。首先,互聯網電視品牌在技術迭代和產品創新上具有一定的靈活性,能夠快速适應市場變化和消費者需求。其次,通過持續優化用戶界面和用戶體驗,互聯網電視品牌可以增強用戶黏性,維持用戶基礎。
可能大家會好奇,為什麼我在介紹互聯網電視品牌時幾乎不提這些電視的硬體性能。原因很簡單——互聯網電視也需要「傳統」電視工廠。事實上,幾乎所有互聯網電視品牌背後都有一個「默默付出」的傳統電視品牌:有些品牌為互聯網電視代工,參透了互聯網電視的門路又推出自己的獨立子品牌;有的更是刻意隐藏自己的身份,給大家留下了「頑固不化」的印象,背地裡聯合互聯網電視品牌在中高端市場一起「大殺四方」。
是什麼撐起了高價電視的 " 高價 "?
但在一眾均價 3000 元的品牌中,我們也看到了兩個「離網域值」:均價 4000 元的華為和均價 10399 元的索尼。又是什麼支撐起他們如此「跳脫」的均價呢?這就不得不提「技術溢價」這個概念了。
可能有人一看到「溢價」兩個字,腦中就自動補全了「智商稅」三個字,實際上兩者并不能混為一談。大多數時候,技術溢價是指由于產品或服務中采用了高級技術、創新功能或獨特設計而比同類產品或服務更高的價格。
這種溢價反映了消費者對于產品中的高技術含量、創新特性或設計優勢的認可和願意支付的額外價值。在很多情況下,技術溢價不僅僅是因為技術本身,還包括了品牌效應、市場地位、研發投入回報等因素。
圖片來源:索尼
技術溢價也體現了企業在研發和創新上的投入以及市場對這些創新的認可。它是企業持續創新、提高產品競争力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激勵。然而,技術溢價的大小和持續時間會受到市場競争、技術發展速度和消費者偏好變化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以華為為例,華為智慧屏一開始的定位就是高端旗艦,V 系列智慧屏的配置也确實對得起高端二字,但配置高并不代表其就能在高端電視市場中給消費者留下印象。如今提起高端電視,想必 90% 的讀者都跟我一樣會優先想到索尼、LG、三星等老牌強企。
當然也不是說國内所有的電視廠商都存在這種情況,小米 TCL 等企業也都紛紛推出了不少 8K、mini LED 等高端電視,但從效果來看卻反響平平。這并不是產品本身存在問題,而是大部分消費者都存在一個誤區:「你配置都跟别人一樣了,甚至更好,憑什麼你要比别人便宜一倍多?」
這便是華為鐵了心要把電視做到高端市場的原因,如果國產廠商都只想着眼前的銷量和市場份額,在高端市場沒有什麼作為的話便會陷入一個惡性循環,導致高端電視市場永遠就只有那幾家,到時不管它們怎麼溢價都會有大量的消費者去支持,畢竟品牌效應是要大于一切的。
但高端二字并非說做就能做到的,手機市場至今也沒有幾家能自稱在高端市場站穩了腳跟的,何況是這個發展時間遠比智能手機市場長上幾倍的電視市場。因此對于華為來說,光靠堆硬體就想獲得高端市場用戶的認可是絕無可能的,只有擁有自己的獨特優勢才能夠吸引到消費者。
而鴻蒙,就是華為最大的優勢。
圖片來源:華為
鴻蒙作業系統的跨平台能力提供了無縫的設備互聯互通體驗。與其他作業系統相比,鴻蒙能夠更加高效地在不同類型的設備之間共享信息和服務,如智能手機、平板、穿戴設備和更廣泛的智能家居設備。這種一致性和兼容性為用戶創造了一個連貫、無縫的智能生活體驗,使得華為電視成為智能家居生态中的中心樞紐。
另一方面,索尼也憑借其在影視制作領網域積攢的豐富經驗和口碑,帶動了索尼電視的產品定位。此外索尼廣播領網域的的權威性也讓索尼有了定義行業規範的影響力,這也讓索尼可以從内容領網域最大化自己的產品優勢,從而獲得更高的技術溢價。
MLED 是國產電視崛起的絕佳機遇?
從去年 UDE 和今年 CES 等展會來看,以 MicroLED 為主,miniLED 為輔的 MLED 時代即将到來,這一變革對于國產電視品牌而言,既是挑戰也是機遇。
首先,從技術發展的角度來看,MLED 技術在初期因研發和生產成本較高,導致 MLED 電視的價格相對較高。然而,随着生產技術的進步和規模化生產的實現,成本将逐漸降低。國產電視品牌通常具有較強的成本控制能力和供應鏈管理能力,因此,它們有可能較早實現成本下降,從而推出價格更具競争力的 MLED 電視產品。
圖片來源:海信
長遠來看,随着 MLED 技術的普及和成本的進一步降低,以及國產電視品牌在技術研發和市場策略上的不斷優化,MLED 時代的國產電視價格有望呈現出逐漸下降的趨勢。這不僅能夠為消費者帶來更高性能、更優質的觀看體驗,也将促進整個電視市場的技術進步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