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小度、蘋果跑步入場:AI眼鏡的下一個爆點在哪裡?,歡迎閱讀。
AI 眼鏡迎來了一位新的挑戰者。
11 月 12 日,小度科技 CEO 李瑩在百度世界 2024 上正式揭開了小度 AI 眼鏡的面紗。
在一副與傳統眼鏡幾乎無異的外形下,小度 AI 眼鏡不僅集成了一副耳機和一個攝像頭,更重要的是作為全球首款搭載中文大模型的原生 AI 眼鏡,在實現多模态互動的基礎上,将支持邊走邊問、識物百科、視聽翻譯以及智能備忘等一系列 AI 功能。
小度的入場,也讓「AI 眼鏡」這團火燒得更旺了。
從今年伊始,大模型湧入硬體後就迅速催生出大量的 AI 硬體產品,「AI 眼鏡」作為這一賽道的熱門之一,Ray-Ban Meta 在發售半年後獲得了一百萬的銷量。與此同時,大量科技公司都在嘗試進入這個新興的領網域,甚至彭博社在最近的報道中披露,蘋果内部也在推進代号「Atlas」的 AI 眼鏡項目。
這種熱情并不難理解。在 AI 眼鏡的火爆背後,其實有着一條非常清晰的邏輯:在滿足傳統眼鏡光學功能的基礎上,AI 眼鏡還可以集成開放式耳機和攝像頭,用更便捷的方式滿足了很多消費者的智能化需求。正如從傳統手表到智能手表的更新,在滿足便捷查看時間的基礎需求之上,智能手表加入了更多的智能功能。
不過,AI 眼鏡或者說智能眼鏡并不是一個突然出現的產品,早在好幾年前,華為等其他廠商就一直在推出類似的產品——将耳機或者攝像頭集成到傳統外形的眼鏡中,但始終沒有引起消費者的興趣。而轉變背後最關鍵的變量是:
大模型來了。
簡單來說,大模型帶來了更聰明的 AI,真正意義上讓人與 AI 之間的語音互動、甚至多模态互動變得能用、好用,也讓 AI 眼鏡的智能化更新有意義。就像如果沒有多點觸控的支持,初代 iPhone 的智能化也無從談起。
但大模型到底讓 AI 眼鏡發生了哪些變化?一副好的 AI 眼鏡需要什麼樣的能力?小度又會在 AI 眼鏡的進程中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很多人都需要眼鏡,這是一個不争的事實。但當大模型湧入眼鏡,會發生什麼樣的改變?
就拿剛發布的小度 AI 眼鏡來講,不僅省去了一副耳機,還集成了一顆 1600 萬像素的攝像頭,可以随時用第一視角記錄下生活和旅行中的精彩畫面。更重要的是,大模型技術的應用讓 AI 眼鏡能夠理解用戶的意圖,帶來革命性的多模态互動,真正超越單一功能設備。
眾所周知,大模型帶來最大的變化之一就是更強大的自然語言理解能力,用戶當然也就願意跟 AI 進行更高頻的互動。正如小度今年初換上了新「大腦」——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打造的 DureOS 作業系統,智能水平有了質的飛躍,在 AI 對話聊天中用戶跟小度進行多輪互動的次數,比起傳統的語音對話,整整提升了 700%。
換言之,基于大模型的「AI 智能進化」奠定了 AI 眼鏡把語音作為主要人機互動方式的基礎,就算只是語音拍照、錄像、播放音樂 / 播客等體驗也會有根本的改進。
更何況,大模型還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功能和體驗更新,尤其搭配攝像頭帶來的視覺能力。比如小度 AI 眼鏡上的翻譯和總結功能,出國旅遊的時候,不管是機場、酒店的信息,還是在餐廳看菜單,都能讓小度 " 閱讀理解 " 後,為你進行講解。
在旅遊時,遇到一處陌生的建築或景點,這時候 AI 眼鏡就可以作為「AI 導遊」,結合視覺、定位以及知識庫直接介紹景點。
簡單來說,大模型驅動的 AI 眼鏡不僅人機互動變得自然、流暢,同時也在從「智能硬體」向「智能助手」轉變,讓用戶能夠随時随地,通過 AI 從不同角度、不同深度理解世界。如果還有共享用戶視覺的能力,則是更進了一步。
放眼當下,AI 眼鏡變得越來越炙手可熱,也有越來越多新品推出,不過總的來看大抵是兩類:一類就是在 AR 眼鏡上通過接入大模型獲得 AI 能力;另一類則是基于大模型原生開發的 AI 眼鏡,同時集成了音頻和 AI 模塊,甚至還有攝像頭,但并不搭載光學和顯示模塊,典型代表就是 Ray-Ban Meta 和小度 AI 眼鏡。
這兩種 AI 眼鏡的差異不僅反映在能力的差異上,更直接關系到它們的日常體驗中。
AR 眼鏡由于搭載了光學顯示模組,雖然有了顯示能力,但相對應地,重量和成本都會有明顯地增加,續航也面臨很大的挑戰,很難做到長時間配戴。
而帶攝像頭的 AI 眼鏡,雖然不支持顯示,但受益于大模型原生的智能能力,完全可以進行更自然、順暢的人機互動,同時砍掉光學顯示模組,不僅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以及續航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可以設計得更輕薄,實現更長時間的配戴,使用場景更加廣泛。
實際上我們會發現,要真正做好一副 AI 眼鏡,絕不僅僅是簡單地利用供應鏈資源進行組裝,而是涉及方方面面,根本在于軟硬體一體化,以及與大模型的深度融合。
這也是 Meta 和小度能做好一副 AI 眼鏡的關鍵基礎。小度 AI 眼鏡就搭載了基于百度文心大模型的 DuerOS AI 作業系統,不僅和 Ray-Ban Meta 一樣支持視覺 AI,而且在自然語言互動、多模态感知、拟人化呈現等方面,都有極佳的表現。其次,在軟硬一體化優勢的產品定義能力上,小度打造了智能屏、健身鏡、智能學習機、閨蜜機等各種智能設備,沉澱了非常深厚的硬體能力和供應鏈資源。
不過另一方面,用戶對 AI 眼鏡智能化的需求具有明顯的本土化特征,語言、文化和使用場景的差異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決定 AI 眼鏡的體驗。換句話說,在中國市場,AI 眼鏡必須更懂中文,更理解中國用戶的使用需求和場景。
在這一點上,國產 AI 眼鏡顯然更有優勢。尤其是小度 AI 眼鏡,背靠百度文心大模型這個全球最懂中文的大模型之一,在中文環境下能夠更準确地理解我們的意圖,生成更高質量的回答。另外小度還能無縫接入百度及⾏業夥伴豐富的數據、應⽤⽣态,進一步擴展 AI 眼鏡的 " 軟實力 "。
同時小度也更懂國内用戶。正如前文所提到的,小度旗下設備眾多,并且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績。按照官方給出的數據,小度各類智能設備目前已經覆蓋了超過 4600 萬家庭用戶。
這也正是小度 AI 眼鏡的本土化優勢所在,再加上小度、百度以及行業生态的應用支撐,讓用戶在出行、學習、辦公、娛樂、健康等與眼鏡緊密相關的場景下也能享受到全面的服務。
一言以蔽之,通過深耕中文大模型和中國用戶的實際場景需求,充分發揮自身的内容和生态優勢,小度 AI 眼鏡可以更加靈活、精确地滿足國内市場的多樣化應用場景。
作為一種新品類,随着產品的出圈、市場熱度的攀升,AI 眼鏡可以說已經有了一定的用戶認知。但 AI 眼鏡想要在國内市場普及到更廣泛的用戶群體,仍然還有很多方面需要攻克和改進。
重量、續航、影像、音頻……還有更多的功能和更強的智能,它們共同構建的功能和體驗,每一個方面都關乎用戶對于 AI 眼鏡這個新品類的認知和接受度。這些改進當然不簡單,尤其是要在保持 AI 眼鏡輕便、長續航的同時,對軟硬體以及大模型都提出了嚴苛的要求。
所以,AI 眼鏡行業需要新的破局者,尤其是在國内市場,通過垂直整合軟硬體以及大模型的能力,解決用戶在使用中的痛點、癢點,打造一副打動中國消費者的 AI 眼鏡,從而帶動整個市場向前發展。
從這個角度來看,小度的入場不僅是自身「AI+ 硬體」戰略的延續,以及 AI 眼鏡的產品更新,也是在探索中國 AI 眼鏡的產品範式,推動整個行業的迭代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