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劇王來襲,HBO又成最大赢家,歡迎閱讀。
2001年,随着《兄弟連》的橫空出世,HBO正式開啟"史詩巨制時代"。
随後,斯皮爾伯格和湯姆.漢克斯,對外高調宣稱"二戰宇宙"的誕生。
2010年,"二戰宇宙之海戰篇"——《太平洋戰争》上線。
雖得諸多贊譽,卻在觀眾緣上略顯寂寥。
今年開年,《空戰群英》又給「二戰宇宙」添了一把火。
這次換Apple TV+來撒錢,投資2.5億美元,号稱打造「史上最貴戰争片」。
不僅砸錢如流水,這劇的制作班底也豪華到爆。
找來了《真探第一季》和《007:無暇赴死》的導演凱瑞·福永掌鏡。
奧斯汀·巴特勒和卡勒姆·特納雙男主演繹,再加上一票歐美「當紅炸子雞」。
玩的就是一個「大牌和燒錢」。
話不多說,今兒咱聊聊——
「空戰群英」
2024.1.26.美國
慘敗而歸
出乎意料的是,《空戰群英》的前五集徹底颠覆了我的預期。
遠離了那些市場上常見的套路和煽情,它用幾乎質樸的叙事,帶我進入了那個硝煙彌漫的年代。
1943年,美國空軍"100轟炸大隊"被整個"塞到"英格蘭。
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聯合英軍,白夜交替,炸垮德國的上空。
這時候的美國空軍,雖說都經過幾百小時飛行訓練,可實際上都是沒打過仗的菜鳥。
到了英格蘭,這幫人還沒休息幾天。
就收到第一場真刀真槍的考驗——
往不萊梅的U型潛艇基地上扔炸彈。
鑑于德國的高射炮和雷達系統牛得很,所以這次出擊必須"快準狠"。
随後,隊長搞了個詳細作戰計劃——
五個小隊,外加78架大炮鳥一起上。
結果,等真到了德國頭頂上,地面部隊也毫不客氣。
高射炮像放煙花一樣,美國的轟炸機瞬間成了靶子。
更倒黴的是,到了目标上空,因為雲太厚,啥也看不見。
目标地點來回繞了兩圈也沒找着,隊長只好叫停任務,準備回巢。
本以為這就算完了,哪知道最慘的還在後頭。
高射炮剛歇會兒,德國的戰鬥機又像幽靈一樣冒了出來。
狡猾的是,他們不跟前面的打,專挑後面的349中隊下手。
沒一會兒,火光一閃,幾輛美軍的轟炸機就被打了下來。
接着,德國戰鬥機又是一波猛攻,直接吊打美國轟炸機。
眼看形勢不妙,美軍加足馬力火速飛回英國領空,德國戰鬥機這才打住……
看點頗多
說起拍《空戰群英》,其實離不開斯皮爾伯格老爹的一句話。
當年,斯皮爾伯格的老爸看完《兄弟連》和《太平洋戰争》後就對兒子說:
"怎麼還不拍個空軍的?好歹我也是二戰時期轟炸機中隊無線電台的通訊官。"
斯皮爾伯格随後趕緊找到HBO,問問接下來的相關事宜。
到了2013年HBO就說要弄個講「第八航空隊」的劇集,改編自唐納德·L·米勒的《空中英豪》。
2014年,HBO還真就放了個先導預告,名叫《The Mighty Eighth》。
不過很快就說這倆沒啥關系,并直言"拍空軍交戰,太費錢,《空戰群英》的預算超标,自己吃不下這麼大的盤子。"
到了2019年,Apple TV+跳出來說,這活兒咱接了,還專門為此成立了Apple Studios。
五年磨一劍,《空戰群英》終于露臉了。
>>>>擲千金,只為真實
懂行的都知道,戰争片能實拍的寥寥無幾。
所以,特效做得好不好,就成為了戰争題材能不能"合格"的基本所在。
《空戰群英》采用了現場虛拟的技術,以LED屏為背,構建蒼穹之景;
再輔以CGI之手,後期添畫,使爆裂之景,火光之效,皆似真實無疑。
劇中。
戰事忽起,地炮轟鳴,天際遍布黑煙。
昔日碧空,頓陷幽暗,藍天白雲霎時間化作「空戰煉獄」。
炮聲漸歇,敵機悄入,疾如遊龍。
戰機攜帶利彈,如急雨磅礴,使人無處遁形。
高射炮布下天羅地網,機艙受擊,火光四濺,場景處處細致入微,使人身臨其境。
>>>>二戰最慘空軍"血腥100大隊"
本劇的歷史背景是二戰裡搞得最大,拖得最久,死人最多的一場「空中大戰」。
劇中的主角是二戰時候「美國第八航空軍」的一個叫"100大隊"的轟炸機隊伍。
美陸軍航空兵第八航空隊:二戰期間規模達20萬官兵,2000餘架四發轟炸機和1000餘架戰鬥機,成為史上最大的軍級航空部門。
上圖:《空戰群英》劇照
下圖:歷史上真實的B17機組(圖片來源網絡)
挑他們來講故事,是因為他們太悲壯了,甚至可以用"馬革裹屍還"來形容。
二戰期間,德國空軍的鐵鳥與火器,不是那種閒庭信步、随風而來的遊魂。
他們擁有的,是那些令人談之色變的「黑科技」——
噴氣式戰機劃破天際,巨型對空火箭炮如怒龍吐息,還有那些裝備着各式大炮的防空塔。
可以說是一整個鋼鐵巨人大隊,守護着鐵幕的邊緣。
上圖:二戰期間德國的"88炮",雖以擊坦克著稱,本初是防空用(圖片來源網絡)
下圖:為了抵御空襲,德軍成立了眾多防空部隊(圖片來源網絡)
這一切,對于美軍第八航空隊而言,無疑是一道道難以逾越的峰巒。
雖說這個大隊,裝備了37架号稱"空中DPS"的B-17飛行堡壘,全方位無死角輸出,也深知德國本土是一片險惡的土地。
B-17轟炸機最初裝備了五支7.62毫米(.30口徑)機槍,這種配置一直持續到1943年春。之後,這些機槍被更為強大的勃朗寧M2 .50口徑機槍替換,并且機槍數量增加到了十二支。
勃朗寧M2機槍成為了美國第8空軍的标準攻防武器。這種機槍重達64磅(約29公斤),全長57英寸(約145厘米),能夠以每分鍾750發的速率射擊。
上圖:現實中第 100 轟炸機大隊的 B-17 轟炸機(圖源網絡)
下圖:《空戰群英》中B-17
但在二戰期間,美國轟炸機講究一個「白天飛」,而且還沒戰鬥機護航。
轟炸機沒戰鬥機護航,就像出門忘帶傘,碰上雨來就只能淋着。
所以。
B-17轟炸機不僅得往德軍頭上扔炸彈,還得眼觀六路,耳聽八方,時刻準備迎戰德國的戰鬥機和防空火力,風險系數直線上升。
據統計,二戰開始時,由于沒得護航戰鬥機全程陪着,轟炸策略也還在摸爬滾打,美軍轟炸機的損失率有時候能達到20%-30%。
而B-17轟炸機人員犧牲率也達到了25%。
1945 年 2 月 28 日,第 100 轟炸大隊的 B-17 飛行堡壘飛往德國。
圖源:國家檔案館(美國空軍編号 59349AC)
那為啥偏偏要白天上陣呢?
劇裡有段對話挺能說明問題,英國士兵覺得這操作簡直是自尋死路。
但美軍有他們的王牌——諾頓瞄準器。
這東西能讓美軍能在白天進行"精确打擊",就算危險也在所不惜。
下圖:諾頓瞄準器内部結構圖,利用計算機輔助,當時被視為尖端"黑科技",後來被美軍沿用到越南戰争和朝鮮戰争中(圖片來源網絡)
另一邊,對抗行動遲緩且密集編隊的美軍飛機,德國防空力量部署了名為"預設射擊區"的策略。
此法意在美機預期航線上劃出一個虛構的"目标區",随後用重型高射炮向該區網域集中開火,迫使進入的美機面臨着一個滿是爆炸碎片和彈雨的死亡帶。
這一方法也使得在1942年,美軍飛行員的犧牲率直線飙升,達到了驚人的73%。
二戰期間,第100轟炸機大隊損失最慘重的幾次任務統計表
圖源:網絡
也因為損失慘重,後來人們給這群美軍起了個外号——"血腥100"。
劇中也通過緊張連綿的空戰場景,讓人深切體驗到穿越此類死亡地帶的絕望和緊迫。
此外劇裡,美軍第一次出擊就丢了三架飛機。
實際上——
在整個二戰期間,這幫兄弟總共執行了300多次任務,總共丢了229架飛機,其中有923名成為戰俘,死亡人數(包括失蹤)更是高達上千人。
就拿1943年10月14日(史稱黑色星期四),第八航空隊展開代号為"115"的行動來說。
當時美軍的目标是再次轟炸位于巴伐利亞的德國軸承制造重心施韋因富特。(首輪大規模轟炸發生在同年8月)
這次行動動用了第一與第三航空師下屬的16個轟炸機大隊,共291架B-17轟炸機。
那天,291架起飛的B-17中,有257架成功穿越到德國領空。
但随着護航的戰鬥機離開,德國防空火力開始猛烈攻擊,導致轟炸機群陷入困境。
在施韋因富特上空,僅有229架能完成投彈任務。
任務結束準備返航時,僅197架能安全返回英國,途中又有5架墜毀,另外17架由于損傷嚴重被判定為報廢。
這場行動中,美軍損失了655名機組成員,他們要麼犧牲,要麼被俘,要麼失蹤。
而德國的防空力量在這次對抗中擊落了60架B-17轟炸機,這個數目占到了出發總數的20%以上。考慮到降落過程中的進一步損失,這一次飛行任務的整體飛機損失率達到了近30%,為美軍帶來了極大的損失。
二戰結束後。
據統計,第八航空軍損失慘重,竟超過了海軍陸戰隊的全體。其中有26000人,于戰火中化為塵埃。
更有5000餘人,雖生而如死,心靈遭受重創,終日裡驚恐與哀傷為伍,無法自拔,哪怕戰争的硝煙早已散去,那些無聲的夜晚,卻依舊是他們永遠的噩夢。
真實歷史場景:德軍戰機對B-17進行緊密追擊和射擊的場景被記錄下來(來源網絡)
相比之下,英國那幫皇家空軍的兄弟們就"聰明"渾不吝多了。(畢竟被德軍轟炸機給炸怕了)
他們只搞夜間突襲,也不挑食。
只要是納粹的地盤,随便炸一炸就拉倒,炸完就收工。
雖然這種方式減少了與敵人正面衝突的可能,卻增加了誤傷平民的風險。
但。
在戰争的殘酷現實面前,英國皇家空軍選擇了視而不見。
因為對于他們來說——
戰争的壓力遠大于道德的糾結。
>>>>割舍不掉的人性與情感
《空戰群英》沿着《兄弟連》和《太平洋戰争》的脈絡——
繼續探索人性的深淵和情感的糾葛。
伊根和克萊文這兩位,是100轟炸機大隊的靈魂人物。
上圖:約翰·C·伊根 (John C. Egan) 和蓋爾·W·克萊文 (Gale W. Cleven) 合影
下圖:演員卡勒姆·特納和奧斯汀·巴特勒在迷你劇中扮演了兩個最好的朋友
圖源:historyvshollywood.com
帶領着一幫子飛行員小兄弟,從頭兒一腳踏進英國,就開始了他們的空中"野戰"生涯。
他們的經歷,也讓他們一步步從天真爛漫走向了對戰争殘酷的認知,而他們原本的那一腔熱血也在硝煙中慢慢冷卻。
第一集導演就給我們玩了一出"高級黑"。
伊根和克萊文倆好哥們,一開始對空中打仗還挺向往,覺得自己能上去給納粹好好上一課。
結果呢,兩個人前後腳的剛到英國基地,納粹先給他倆上了一課。
伊根(卡勒姆·特納飾演)在地面上,就是個标準的"鬧騰貨"顯眼包。
晚上,一喝高了,就開始扯嗓子唱歌,走調得跟破風箱似的。
還老"吹噓"自己在轟炸機裡頭,那飛行技術得多牛,堪稱"戰鬥機裡的王牌飛行員"。
結果,第一次真正上天作戰就碰上大麻煩了。
不僅飛機發動機着火,導航員還受了重傷。
等他落地後,心有餘悸。
旁邊一位老兵似乎看穿了他的心思,用一種淡然的口吻跟他說:
"想着怎麼跟兄弟們解釋我們會遇到的狼狽嗎?别費那勁,什麼也别說,他們遲早自己明白,我們都明白。"
這話裡的意思是說。
"眼過千遍,不如手過一遍。對于戰争,什麼字眼都不抵親自上陣來的直接。"
"牙籤哥"克萊文(奧斯汀·巴特勒飾演),嘴角常挂牙籤,飛行間帶着點兒狂。
與伊根相比,他多了份沉着,少了點兒得瑟。
初戰歸來,他的那份從容也消磨殆盡。
出發前,伊根給他一個幸運符,他還嗤之以鼻,以為勝利全靠手中力。
不多時,戰場教會他,命運如風,幸運不可輕視——
目睹同袍墜亡到雲海深處;
目睹機翼的金刃劈裂血肉,驟降的冷冽奪走人體僅存的一絲溫暖,爆破的火光吞噬生命......
目睹出征十九輛,僅歸十六,機上傷患,如待救之魚。
更讓人心塞的是,這次行動,連個炸彈都沒扔成,直接就以失敗收場。
歸途沉重,他心懷悲涼。落地之際,就跟之前的伊根一樣,心亂如麻。
他跟伊根說:
"你沒跟我說,原來是這樣的。"
伊根也只能幹瞪眼,啞口無言,兩個人就這麼沉默着。
本是一腔熱血,現在卻都為戰火所困,心有戚戚。
在這場鬥争中。
任務的完成伴随着「殘缺不全的身軀」、「極端條件下的燃燒之痛」、「精神上的劇烈衝擊」以及「沉重的生命損失」。
可當戰火短暫平息,塵埃落定,宿命難測時,我們作為觀眾難免又會產生一種悚然的感覺。
因為,在這些人物身上,我們看到了自己的欲望、恐懼、勇氣與軟弱。
我們開始深入故事,與人物心靈相契,并為他們的未來擔憂。
由此,那些最初視覺與生理上的激動和興奮,便會轉化為對人性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思考。
這也正是戰争片或歷史片的魅力所在。
就拿第三集來說。
比迪克和夥伴的死亡,看得人心酸。
比迪克為救不能跳傘的戰友,決定最後時刻迫降。
但他等來的不是"絕處逢生",而是飛機無情的爆炸。
而與之相對的,則是奎恩對戰友娃娃臉的"無情舍棄"。
戰場之上,豈容虛飾?
生死存亡,一線之間,浮華盡脫,人皆露真容。
在《兄弟連》的最後,德國軍官曾對士兵說:
"這是一場漫長的戰争,也是一場艱苦的戰争。你們英勇并且驕傲地為祖國作戰,你們是不平凡的一群,彼此緊密相連,這樣的情誼存在也只存在于戰鬥中。像兄弟一樣,在最需要的時刻彼此互相扶持,你們共同面對死亡,一同接受磨難。"
一首戰争的挽歌,贊美了士兵的英勇和兄弟般的情誼。
斯皮爾伯格借此強調——
無論敵我,士兵心中的希望和犧牲是相通的,他們的尊嚴和勇氣,乃至選擇都應該值得我們所有人的理解和尊重。
不妨一看
斯皮爾伯格搭檔漢克斯,這回"二戰三部曲"收官之作,開局五集下來,風頭正勁。
目前豆瓣評分8.4(由8.3上升8.4),爛番茄新鮮度87%(由86%上升87%)。
話說回來,雖然比不上《兄弟連》和《太平洋戰争》那種「傳奇」。
但對痴迷軍事的兄弟們而言,《空戰群英》不容錯過。
當然,配合着紀錄片《空中英雄:美國第八航空隊》一起看,也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空戰群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