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遇到純電車直接退單?坐網約車暈車這鍋 動能回收可不背!,歡迎閱讀。
在這個網約車基本以新能源車為主的時代,相信不少朋友都會有一沾新能源車就暈車的感受,甚至有人一看到打到的是新能源車就取消訂單的 " 恐電後遺症 "。不少人把暈車的責任歸咎于動力回收這一項配置,這個鍋真的該它來背嗎?我們分别從 " 視覺 "、" 觸覺 "、" 聽覺 " 來分析你暈車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電動車的加速能力和響應速度比一般油車要強得多,這是因為電機的動力響應效率基本上比發動機高 18 到 25 倍,這對我們這些坐習慣了油車的人來說當然是不友好的,就好比,你本來預期起步時車子需要一兩秒才緩緩挪動,誰知道突然來一個彈射起步,更有些網約車師傅迷失在這種加速的快樂中,這個當然不是乘客的問題,阿木第一次坐拓海的車也吐個不停。
打個比方,當你自己開車的時候不管是給油刹車還是變道時,心裡預期的車身動态變化與實際都不會相差太大,而乘客對這些變化可是沒有什麼心理預期的,這就導致乘客就像單車籃子裡的蔬菜,被動的晃來晃去,而電動車極快的動力響應速度無疑是更加放大了這一過程,這也就能解釋為什麼看手機比看着窗外更容易暈車了。
一談到動能回收,很多人覺得它就是暈車的 " 罪魁禍首 ",可實際上動能回收造成暈車的主要因素是它帶來的拖拽感,這種拖拽感是可以通過油門控制來化解的,而且也有不少原本不開放取消動能回收的車企也在通過 OTA 放開了這一設定。
那為什麼坐油車的時候就不太會有這種感覺呢?油車的拖拽感主要來源于刹車片,這是比較線性的一個過程,而一些電車在沒有良好的動能回收平順處理情況下頓挫感是非常明顯的,而且一般來說坐在後座感受的拖拽和轉彎力度會更加明顯,如果你碰巧在看手機,這種不受控的感覺會被無限放大,這也是導致暈車的一大原因。
如果你實在介意動力回收的頓挫感,最好的辦法難道就只有把它關掉嗎?當然不是,其實除了司機的開車技術,在系統上也能解決這一問題;在采用了可以在回饋效率和刹車腳感之間平衡的 RBS 系統以後,這種拖拽感會減輕不少,但是不可避免的就犧牲了一些動能回收效率了,這也将導致車輛續航降低。
難道真的沒有兩全其美的方案了嗎?當然有,如果采用協同式制動回饋系統 CRBS 就可以做到踏板深度、制動強度、踏板反作用力的解耦設計,又能滿足優秀的刹車腳感,還能實現最大的動能回收效率。像蔚來 ES6、小鵬 G9 這類高端車型都采用了博世的 iBooster 來實現解耦式的 CRBS 系統。
其實四驅和兩驅也是影響是否會暈車的一大重要因素,前驅車在轉向的時候容易轉向不足,也就是我們俗稱的 [ 推頭 ] ;後驅車則容易轉向過度,也就是 [ 甩尾 ] ,那麼這兩種感受其實都會帶來不小的非預期突變,有時甚至是小小的 " 失重感 ",我們前面提到過,超出預期的體驗,都有可能導致暈車。
其實還有一點被很多人忽略了,那就是車廂裡太過于安靜也會導致暈車,其實在乘坐汽車的過程中,适量的噪音也是很重要的參與者,它能夠在聽覺上給你帶來一定的觀感輔助,這也有可能是為什麼那麼多人追求聲浪的原因之一。而現在的大部分電動車都太過安靜了,雖然有低速下的提示音,但是在大多數情況下都過于安靜,這也導致了乘客的預期失落。
而另一方面,長時間的低頻率刺激也會導致暈車,在汽油車上,主要的震動來源一般是發動機,但其與座艙之間一般有着懸置或者減震膠的隔離;并且大部分時間這個震動頻率都與發動機的轉速有關,所以一般不會長時間保持在一個固定頻率下。而在電動車上,電動空調壓縮機、冷卻水泵的轉速都是低頻且固定頻率的,并且在隔振不好的車輛上更加容易對乘客造成持續的低頻率震動。
實際上,通過三個觀感角度分析我們能發現,導致暈車的原因并不是完全不能改善,比如身體晃動可以通過改善座椅包裹性,動力回收可以通過調校或者解耦設計改善,而低頻率震動只需要将隔振處理好,這麼多的眩暈來源都可以通過低成本的方式解決,也能夠通過高成本的方式兼顧體驗和續航。
網約車作為越來越多人出行的方式,大家當然不希望它有讓人暈車這個附加屬性,希望越來越多的車企能夠把這些基礎的電動車型也做好,調校和行駛質感是個漫長的塑造過程,但是教授相信這也是未來車輛的必備素質,能夠讓身處其中的乘客不管是娛樂還是工作,都能夠有舒适的體驗,不讓人暈車只是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