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西伯利亞出現的離奇大坑,竟然是氣候變暖“炸”出來的,歡迎閱讀。
大家好,這裡是環境小喇叭欄目的第 21 期。這一期,我們為大家搜羅了以下值得一看的環境研究和新聞:
1)130 年來第一次!富士山過了 10 月還沒有降雪
2)50 年過去,魚類體内還殘留着 DDT 農藥
3)" 迷你小森林 " 在城市興起,出門即可擁抱自然
4) AI 可能将額外增加多達 500 萬噸的電子垃圾
5)西伯利亞離奇巨坑揭開謎底
富士山遲遲不見降雪
對許多遊客來說,富士山的 " 雪頂 " 是日本冬季的一大美景。然而,今年的富士山卻遲遲沒有迎來降雪。
這件事有多反常?自日本氣象廳成立 130 年以來,富士山的 " 雪頂 "一般都在 10 月 2 日左右逐漸形成。去年,富士山在 10 月 5 日迎來了第一場降雪。然而今年,直到 11 月初,富士山仍然沒等來它的雪。
富士山:秃頂中,别拍 | earth.org
日本甲府市氣象局相關人員認為,富士山的 " 秃頂 " 和異常溫暖的天氣有關。今年,日本迎來了自 1898 年以來最熱的夏天。6 月至 8 月的氣溫比往年平均氣溫高出 1.76 ℃,且高溫的勢頭直到 9 月也沒有消退,最終導致冷空氣被擋在島外。到了 10 月,日本的氣溫雖然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往年,一定程度上繼續阻礙了富士山山頂降雪的形成。
50 年過去,
魚類體内還殘留着 DDT 農藥
最近,發表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上的一篇文章發現,在南加州附近的海洋,魚類和海洋沉積物中仍然能檢測到 DDT 農藥(雙對氯苯基三氯乙烷)的殘留。
DDT 是高效的殺蟲劑,對人類毒性高,也不容易在環境中降解,積累下來會破壞魚類、鳥類等生物的繁衍。早在1972 年,意識到 DDT 的廣泛環境危害後,世界各國相繼停用 DDT。
然而 2021 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在南加州附近發現了超過 2.5 萬桶 DDT 廢水,這些廢水桶已經在海底沉沒了幾十年。
2021 年在南加州附近海網域海底發現的 DDT 廢水桶 | UC Santa Barbara
加州大學聖地亞哥分校的研究人員利用采集的魚類樣品和沉積物樣品,結合其它數據集,對南加州魚類和沉積物中 DDT 濃度情況進行了全面分析。結果發現,50 多年過去,DDT 污染在魚類和海洋沉積物中依然存在,但研究表示,魚類體内的 DDT 濃度有所下降,符合加州魚類的食用标準。需要指出的是,此項研究是針對南加州灣的魚類,并未對 DDT 廢水桶附近的海網域進行調查。
南加州灣附近的魚類 | Southern California Coastal Water Research Project
研究還發現,魚類體内的 DDT 濃度與其生活區網域海底沉積物的 DDT 濃度密切相關,若是魚類生活區網域越靠近海底,這種相關性則越發顯著。
" 迷你小森林 " 在城市興起,
出門即可擁抱自然
在公園呆 20 分鍾,消除班味," 公園 20 分鍾效應 " 在今年突然爆火。在英國,一個相似的潮流——迷你小森林(tiny forests)正在城市中逐漸興起。
" 迷你小森林 " 的想法是由日本生态學家宮脅昭(Akira Miyawaki)提出來的。一般情況下,一片森林的形成往往要很長的時間。然而,将不同類别的植物緊密種植在一小片土地中,由于物種之間的競争加劇,該小範圍的環境會加速演替,從而快速進化形成 " 迷你小森林 "。
在英國,這樣的小森林被種植在城市各處——住宅區、學校甚至周邊荒地,都分布着郁郁蔥蔥的小森林。英國慈善機構 Earthwatch Europe 表示,目前英國已種下了 285 處 " 迷你小森林 "。自種植以來,這些小森林已成為許多昆蟲、鳥類以及本土植物的家園。這樣的迷你小森林也有助于減輕氣候變化帶來的負面影響,改善當地生物多樣性喪失(例如蝴蝶)的狀況。
在威特尼(Witney)種下的一片小森林如今初見成效 | Earthwatch Europe
這類潮流興起的背後,是人們對心理健康的關切。世界自然基金會(WWF)發起了一項名為 "A Prescription For Nature" 的倡議,給人們開 " 自然處方 ",鼓勵人們積極融入自然。
WWF 開的自然處方|WWF
AI 将額外增加多達 500 萬噸的電子垃圾
近日,發表在《自然 · 計算科學》(Nature Computational Science)上的一篇研究預測,基于目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使用率,到 2030 年,該技術将使全球額外增加多達 120 萬到 500 萬噸的電子垃圾。
AI 不僅是能源消耗者,也是電子垃圾貢獻者 | Pixabay
" 生成式人工智能 ",指的是基于算法、模型、規則生成文本、圖片、聲音、視頻、代碼等内容的技術。像 ChatGPT、Kimi、文心一言這樣新興的大模型便是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典型代表。
雖然 AI 為人類的生活提供了許多便利,但為了保持人工智能的高性能,許多相關硬體——例如伺服器、圖形處理器(GPU)、中央處理器(CPU)、存儲設備等不得不經歷頻繁的更新換代。
要減少 AI 造成的龐大電子垃圾,延長硬體設備使用時間和加強組件的回收利用十分重要。然而,根據 2024 年全球電子廢物檢測報告,目前只有 22% 的電子垃圾得到有效收集和回收。該項研究預測,在理想情況下,這些措施多管齊下,最多可以将產生的電子垃圾量減少 86%。
西伯利亞離奇巨坑揭開謎底
2014 年,在西伯利亞的亞馬爾半島,人們發現了一個直徑約 30 米,深約 50 米的巨坑。巨坑出現得如此突然,引起了許多猜測——從隕石撞擊到天然氣爆炸等。如今,發表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的一篇文章揭開了這個巨坑的謎底。
迷之巨坑,甚至還在變大 | Vladimir Pushkarev/Reuters
之前的研究裡,人們利用衛星影像發現了巨坑的形成過程。簡單來說,由于貯存在地下的氣體發生爆炸,地面被炸開了孔。這個孔,便是當時人們發現的巨坑。那氣體是如何爆炸的呢?最新的研究則解釋了巨坑形成的具體原理。
在研究人員看來,巨坑和氣候變暖脫不了幹系。該地區的土壤并非都是永久凍土,位于表層的土壤會随季節的變化反復冰凍和解凍。在氣候變暖的作用下,這些季節性凍土不斷融化,產生的融水向下滲透,到達永久凍土土層表面。
随着深層融水不斷積累,土壤深層的壓力不斷增大,導致上方土壤開始出現裂縫。當裂縫延伸到土壤表面後,永久凍土層中儲存的甲烷水固體便如同被扯掉引線的彈藥,迅速分解釋放甲烷氣體,最終在地面發生爆炸,留下坑洞。
地面因深處氣體的釋放而逐漸隆起 | Алевтина Норенберг
巨坑背後是環境隐患。近年來,北極地區的升溫速度已經是全球平均升溫速度的 3 倍以上。随着凍土層飛速融化,巨坑出現的概率也不斷增大,其内部的甲烷也将大量釋放到大氣中,給全球變暖的治理帶來新的隐患。
參考文獻
[ 1 ] https://earth.org/snowless-mount-fuji-emerges-as-a-stark-symbol-of-climate-change-after-japans-hottest-summer/
[ 2 ] https://phys.org/news/2024-10-reveals-persistent-ddt-contamination-southern.html
[ 3 ] https://theconversation.com/japan-style-tiny-forests-are-taking-root-in-british-cities-239005
[ 4 ] https://japanupclose.web-japan.org/techculture/c20231127_2.html
[ 5 ] https://www.technologyreview.com/2024/10/28/1106316/ai-e-waste/
[ 6 ] https://www.theguardian.com/science/2024/oct/23/terrawatch-mystery-of-siberian-explosive-craters-solved
作者:小小澤
編輯:黃線狹鳕
題圖來源:Vladimir Pushkarev/Reuters
本文來自果殼自然(ID:GuokrNature)
如需轉載請聯系 [email protected]
歡迎轉發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