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增速明顯放緩!拼多多,“交卷”,歡迎閱讀。
屬于拼多多的高增長時代,正在成為過去。
此前,拼多多發布了四季度财報,财報顯示,其業績增長進一步的放緩。
具體數據方面,四季度拼多多總營收為 1106 億人民币,同比增長 24.45%;歸母淨利潤為 274.5 億,同比增長 17.9%。
對于拼多多這家以高增長聞名的電商巨頭而言,這樣的業績增速自然不算亮眼,畢竟 2024 年三季度,拼多多的營收和淨利潤增速還有 44.33% 和 60.73%,對比來看,拼多多四季度的業績增速已經 " 腰斬 "。
至于增速大幅下滑的原因,拼多多管理層給出的解釋是 " 外部不确定性和激烈的競争對我們的短期收入增長產生了影響,同時在商家支持和平台生态系統參與方面的增加投資可能導致利潤波動。" 此外,管理層還表示 " 僅通過短期财務表現或資本回報來評估公司業績,并不符合我們當前的發展階段。" 這一度讓拼多多四季度業績增長放緩被媒體解讀為 " 計劃内 " 的增速放緩。
不過,對于這樣的解釋市場并不買賬。财報披露當天,拼多多股價一度大跌 5.4%,好在當天股價探底回升;次日,拼多多股價繼續回落,當天股價一度大跌 5.84%,最終收盤下跌 3.27%。截至 3 月 29 日收盤,拼多多股價報收 120.45 美元 / 股,總市值為 1674 億美元,作為對比,一度被拼多多趕超的阿裡巴巴,目前市值約為 3100 億美元,幾乎是拼多多的兩倍。
從目前來看,拼多多陷入增長瓶頸已經是不争的事實,當 " 砍一刀 " 和 " 僅退款 " 都逐漸成為過去,拼多多還有哪些牌可打?
當 " 僅退款 " 退場
拼多多的成功離不開低價,其中 " 僅退款 " 則是拼多多追求極致低價最好的體現。
所謂 " 僅退款 ",即指消費者無需退貨即可獲得退款,其本質是電商平台加快低價競争的一種手段。
資料顯示," 僅退款 " 規則的本意是通過提升用戶體驗促進下單,對商家優勝劣汰,再通過單量增長提升商家的利潤,抵消商家售後的成本,形成正向循環。2021 年,拼多多率先推出了 " 僅提款 ",最先在生鮮品類實施,後被拓展到全品類。
到 2023 年年底," 僅退款 " 幾乎已經成為電商行業的标配,像淘寶、京東、抖音電商等電商平台都上架了 " 僅退款 " 功能。
早期," 僅退款 " 也确實幫助拼多多實現了用戶的快速積累,數據顯示,僅在 2023 年一季度,拼多多的年活躍買家數就達到了 9.1 億,平均月活躍用戶數更是高達 7.9 億,一舉超越了京東并直追 " 老大哥 " 淘寶。
然而,來到 2025 年,随着各大電商平台不再一味追求 " 低價 ",拼多多對于低價的策略也悄然開始變化。
今年 1 月,拼多多成立 " 商家權益保護委員會 ",推出異常訂單預警、低價風險管控等工具,并将 " 僅退款 " 的主動權交還商家。
從拼多多對于 " 僅退款 " 的态度變化中不難看出,目前的拼多多已不再執着于低價。
然而,不再大打 " 低價牌 " 的拼多多也開始面臨挑戰,最明顯的一點,2024 年拼多多的各項費用 " 激增 "。
例如銷售和營銷費用,由于促銷和廣告活動支出增加,拼多多的銷售和營銷費用從上一年的 821.9 億上漲至 1113 億,同比增長 35%;而像一般和行政費用,也從 2023 年的 40.76 億漲至 2024 年的 75.53 億;研發費用則由 109.5 億漲至 126.6 億。
就如拼多多的高層而言:" 外部不确定性和激烈的競争對我們的短期收入增長產生了影響,同時在商家支持和平台生态系統參與方面的增加投資可能導致利潤波動。" 當下的拼多多,已經從過去一味追求低價轉向了扶持 " 新質商家 " 和改造供應鏈,而這種從 " 流量收割 " 到 " 生态培育 " 的轉變,其實是拼多多想要用短期利潤換取長期壁壘。
不過,這種轉型并非短期可以實現,不再大打 " 低價牌 " 的拼多多,或許很難再回到當初快速增長的時候了。
出海故事不好講
當國内電商進入存量博弈,Temu 承載着拼多多第二增長曲線的期望。
和拼多多在國内的打法十分相似,Temu 以 " 極致性價比 " 為核心,精準切入歐美、東南亞等地區對低價商品需求旺盛的市場。
憑借中國供應鏈的成本優勢,Temu 通過直接對接工廠型賣家,省去中間商環節,實現商品價格大幅低于亞馬遜,這種模式迅速吸引了價格敏感的消費者,數據顯示,2024 年 Temu 全球月活躍用戶已超越亞馬遜,成為全球用戶量最大的電商平台。
不過,随着全球電商市場競争加劇,在光鮮的數據背後,Temu 同樣也是暗流湧動。
據媒體報道,由于 Temu 勢頭過盛,近年來亞馬遜、SHEIN 等競争對手已經開始加速反擊 Temu。
比如,亞馬遜推出 "Amazon Haul" 低價商城,商品價格甚至低于 Temu,并通過與 TikTok 合作實現 " 社交 + 電商 " 閉環。
另外,Temu 在本土化和用戶留存方面也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資料顯示,盡管 Temu 已覆蓋 80 多個國家,但其運營模式仍以 " 中國供應鏈 + 全球分銷 " 為主,缺乏對本地消費文化的深度适配。例如,歐洲消費者更注重環保與合規,而東南亞市場對物流時效要求極高,Temu 需在供應鏈、售後服務等方面進一步本地化,而由于缺乏對本地消費文化的深度适配,Temu 的用戶留存率一直不高。
從數據來看,相比于前幾年剛剛 " 出海 " 的時候,如今的 Temu 雖然已經擁有不小的體量,但 Temu 面臨的壓力也變得更大。
不過,除了 " 出海 " 之外,拼多多并沒有太多的新故事可講。和阿裡、京東相比,拼多多目前主要聚焦在電商領網域,例如在各大互聯網巨頭紛紛大力布局 AI 的當下,拼多多在 AI 方面的動作顯得較為低調,甚少向外界披露相關布局情況。
整體而言,無論是從國内業務還是出海來看,拼多多都面臨着不同的壓力。誠然,犧牲短期利潤扶持商家确實有長遠的意義,不過這也意味着在未來很長的一段時間裡,拼多多的業績還會承壓,增長放緩将成常态。從股價來看,截至 3 月 29 日收盤,拼多多股價報收 120.45 美元 / 股,總市值為 1674 億美元。作為對比,一度被拼多多趕超的阿裡巴巴,目前市值約為 3100 億美元,幾乎是拼多多的兩倍。
很顯然,雖然拼多多一直強調要有長遠發展的耐心,但資本市場顯然不會為此買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