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我,北大畢業,來當廚子了,歡迎閱讀。
" 我是丹一,北大畢業,現在是個廚子。"
每段視頻的開頭,李丹一都是這樣統一的開場白。短短 14 個字裡面,她給自己打上了兩個醒目的标籤。
對于這樣的反差,李丹一直言不諱,就是要 " 博取流量 ",吸引關注。
李丹一曾長期在金融行業工作,後進入北京大學讀研究生,如今是成都街頭一家餐飲店的掌櫃,也是廚房裡的掌勺人。
在網絡上,她的寥寥幾個視頻,吸引了幾萬名粉絲關注。
當下,越來越多的清北畢業生 " 向下兼容 ",選擇廚師、演員、一線教職員工等普通崗位。
在 " 左手摘星辰,右手拾煙火 " 的世界中,李丹一有過怎樣的經歷和抉擇?成為一名媽媽後,對孩子的教育又有怎樣的思考?橡樹實驗室跟這名美食博主聊了聊。
" 我兩次創業失敗,最困難的時候兜裡只剩下 1 萬塊了。" 李丹一說,但正是 " 廚子 " 的身份,才讓她感覺找到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她評價這是一段 " 遲來的覺醒 ",也與自己從小接受的教育有關。
" 從小都是父母推着我們走,讓我們執着于用分數和名校為人生賦值,卻忘了如何認識自己。"
一、從金融精英到廚子,北大畢業生自嘲 " 遲來的覺醒 "
李丹一的店開在成都的芳草街,這裡被視為成都松弛感的天花板,沿街的特色餐飲、咖啡店扎堆,外地遊客一撥一撥來這裡打卡。
跟以前穿着高跟鞋、端着拿鐵穿梭在寫字樓辦公間不同,她每天早上到店的第一個動作是穿廚師服、系圍裙。
在熱氣騰騰的廚房裡,她娴熟地洗菜、切配、熬咖喱汁 …… 她的身份兼具了掌櫃和廚子兩種,而下廚是她每天的日常。
李丹一說,她曾經有過一段常人眼中的高光時刻:既高薪,又體面。
2008 年,李丹一大學畢業後進入金融行業。作為小鎮做題家,她仍然要延續中學時候的刻苦勁兒,加班到凌晨兩三點是常事," 補休是沒有的 ",第二天一早必須出現在工位上。
彼時的金融業正處于高速發展期,時代的車輪滾滾向前。有數據顯示,至少從 2006 年至 2015 年,我國金融業增加值增速高于 GDP 增速,至 2015 年達到 8.4% 的峰值。
大量從業者成為時代的寵兒。李丹一也乘着紅利,在二十六、七歲成為了分行的一個部門總經理。
但高薪體面背後是巨大的付出。裡面的苦,李丹一鮮為人道," 我人生掙最多錢的時候,也是内心最崩潰、自己最醜的時候。"
她應酬最多時一周可以喝八、九台酒,有時候中午喝趴下,醒了晚上繼續喝。由于應酬多,加上工作壓力大,李丹一的身體也有了負反應,滿臉長痘,長期失眠,身材發胖。
" 整個人的狀态非常差,我每次照鏡子,特别不認可自己,經常反問自己:一個女孩子還沒結婚,怎麼就變成這副模樣。"
30 歲後,李丹一下定決心要轉行," 連軸轉了好幾年,一直在掏空自己,忘了關注自己内心真正的需求。"
多方選擇,最後她相中了餐飲。" 之前上班的周末,我就很喜歡做一些小餅幹、小蛋糕等。" 當初在紐約讀書時,她還利用課餘時間參加了國際烹饪中心(ICC)為期一年的西餐全科培訓并獲得了畢業證書。
李丹一
" 年輕的時候掙到了不少錢,就覺得是因為自己能力很好。忽略了大環境的托舉,有點飄飄然,覺得自己可能去幹個别的也行,一上頭就創業了。"
她和合夥人在深圳先後開了兩家店,沒想到都以失敗告終。" 虧了很多,身上只剩 1 萬塊錢,甚至面臨下個月在深圳的房租都付不起了。"
為了謀生,李丹一轉而做起了母嬰博主。這個看似随機的轉型卻意外成功。" 第二條還是第三條視頻就爆單,開始直播後每天有 6000 塊錢傭金收入。" 憑借自媒體,李丹一在兩年内不僅還清了債務,還積累了再創業的資本。
之後她來到成都,在 2023 年年底開了自己的第三家餐飲店。" 我很喜歡做飯吃飯。我認為人只有在好好吃飯的時候,心裡的平靜是其他時候都沒有的,而且吃進去的不僅是養分,還能夠給自己帶來很多能量。"
二、我們究竟要做怎樣的父母?" 對孩子最大的愛是尊重 "
李丹一常常在想,如果能更早摸清楚自己想要做廚子這件事,那她的職業履歷就能被拉得更長。
她在自己 30 歲的時候,才慢慢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這與很多人從小經受的教育相關:從幼兒園一直到研究生畢業,甚至博士畢業,一直是被父母推着走的,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這個專業、要不要從事這個行業。
李丹一的母親是一名老師,對她更是實行着近乎軍事化的管理:晚上 8:30 前必須回家,嚴格控制言行、外觀打扮等。
她至今仍記得,一次因為在同學家塗了指甲油,母親竟用刀片将其刮掉," 她認為孩子不應該把精力放到裝扮自己的外觀上面,而應該都用到學習上面。"
這在李丹一看來是違背人性的。" 小姑娘到了青春期,哪有不愛美的。說實話那時候挺痛苦的,因為太被壓抑天性了。"
這種壓抑導致了激烈的反抗——李丹一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對抗上,無心關注自己的學習成績。" 每天都在反抗,讓吃飯就非不吃,讓做什麼就非不想弄。"
回憶起那段時光,李丹一形容 " 像頭上壓了一座山 "。直到高中,她才将這種反抗能量轉化為學習動力,但依然是為了逃離——父母不希望她離開四川,高考填志願幫她選的全都是四川的學校,但她自己改了志願。
進入大學後,長期被壓抑的李丹一陷入了另一種極端:染發、塗指甲、瘋狂吃零食 ......" 之前不讓做的事情都做了。" 但這種報復性的自由并未給她帶來真正的快樂," 過了之後也會覺得沒意思。"
在迷茫中,她最終走上了世俗認可的 " 正軌 ":一份高薪體面的金融工作。直到 30 歲危機爆發,她才開始真正審視自己的内心需求。
如今,李丹一有了自己的孩子,她做出了和自己母親截然相反的決定:在可控範圍内給孩子最大的自由。
李丹一記得自己在紐約廚師學校同班的一個小朋友,剛初中畢業,卻辍學來學烹饪。" 他的父母支持他 gap 兩年學習烹饪,給他緩慢成長的時間:如果學完還想繼續做廚師,可以不用再讀書,但如果覺得不行,就繼續去讀書。"
這種 " 暫停 " 在中國教育體系中極為稀缺——孩子們從幼兒園到博士,很少有機會停下來思考自己真正熱愛什麼。
李丹一意識到,中國父母之所以不敢讓孩子 " 試錯 ",根源在于對未來的恐懼。" 在中國的成功教育範本裡,孩子主要靠讀書改變命運。但真正的教育,應該是保護孩子内心的那團火,讓它有空間燃燒、試探,最終找到屬于自己的天賦所在。"
現在,李丹一非常注重保護孩子的探索欲和好奇心。她給家裡人立了規矩:不要教孩子怎麼玩玩具,讓他自己探索,錯了也好,稀奇古怪也好,那是他的事情。
至于孩子的規劃,她也跳出了傳統框架:不局限于學科分類,不限定升學路徑,而是注重更廣維度的探索。李丹一很喜歡帶着孩子去接近大自然。" 我小時候就是在自然環境中長大的,這給我後來的人生提供了很多力量。"
" 對孩子最大的愛,其實就是尊重,讓他做想做的事,成為想成為的人。" 李丹一說," 沒人能預測未來,我現在唯一能做的就是保護孩子的探索欲、好奇心。"
三、教育經歷不該成為人生枷鎖,但也别将 " 躺平 "" 辭職 " 浪漫化
帶着名校光環,從事與學歷相關性不高的工作,李丹一不是第一人。
最近幾年,越來越多北大、清華的畢業生,抛棄世俗認為的高薪體面工作,他們有人選擇進中學做老師、也有人闖蕩脫口秀成為了一名演員。
李丹一認為這是好事。" 一個社會的發展來源于其包容度。"當社會開始允許清北畢業生成為廚師、中學老師或創業者,而不加指責時,這才是真正的進步。學歷只是教育經歷,不該成為人生的枷鎖。
她欣賞現在的年輕人," 比我們那個時候有勇氣和底氣 "。
在李丹一的店裡,有一位員工是暫停新西蘭留學的 18 歲年輕人,他因為喜歡烹饪,選擇用一年的時間體驗廚房工作,再決定是否将烹饪作為終身職業。
" 一個人最不容易的,是能夠遵從自己内心。" 李丹一認為,年輕時應該多嘗試,因為此時沒有家庭瑣事的羁絆,精力充沛。即使嘗試後發現不喜歡,也不算浪費時間。
但李丹一也察覺到一種危險傾向:一些年輕人将這種人生選擇 " 浪漫化 ",把 " 躺平 " 和 " 辭職創業 " 誤認為是對生活的掌控。
" 一股腦殺進去,就是拿自己僅有的那一點青春和錢去送死。" 她用犀利如刀的話,剖開了社交媒體上泛濫的 " 辭職 " 幻象。
在當前的經濟背景下,她更建議年輕人 " 求穩 ",不要為了逃離而逃離,除非有了明确的目标," 真正的自由選擇,建立在對自我深刻認知的基礎上。"
在李丹一發布的視頻評論區,經常有人評論她是因為 " 有家庭底氣 ",才敢辭職創業。而事實恰恰相反。本科畢業時,她因家境困難無法直接留學,不得不先工作攢錢,直到 30 歲才圓了讀研夢。" 錢是最大的底氣 ",這句直白的話背後,是她對現實清醒的認知。
她還提出了一個概念—— " 叛逃基金 ",即一筆讓人有底氣對不想要的生活說 " 不 " 的積蓄。
" 當你内心有熱愛,想要無限去接近目标,首先要把身段放低,掙夠那一筆‘叛逃基金’,然後再去做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不管不顧。沒有這筆‘叛逃基金’,任何理想主義都是空中樓閣。"
李丹一希望給年輕人一劑清醒劑:" 要向現實低頭。"" 曲線救國 " 是她反復強調的路徑:忍辱負重、積蓄力量的階段不是妥協,而是為理想鋪設基石的過程。" 一個人如果沒有能力掙到實現目标所需的錢,那他也實現不了目标 "。
談及自己的孩子,李丹一希望自己成為孩子的底氣:" 我現在要‘雞’自己,只有我掙到足夠的錢,才有能力去支持我的孩子做他想做的事情,到時候他 gap 兩三年都沒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