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連海報都打碼,全球最黃暴的女王回來了,歡迎閱讀。
前陣子,網飛一部新片掀起争議。
紀錄片《埃及豔後》因為魔改歷史,以豆瓣 2.6 的成績刷新恥辱柱。
IMDb 上更震撼,1 分穩坐史上最低。
魚叔當時寫的一篇文章,也引來不少觀眾讨論點此閱讀。
對于好萊塢的政治正确風潮,大家都開始擔心自家的歷史文化不保。
有位網友甚至預測,将來某一天會出現黑人版武則天。
實際上,「魔改版武則天」早已成真。
只不過,是我們隔壁俄羅斯的「武則天」。
不僅從俄國人改成美國人,還在沙皇宮廷裡加入了不少黑人。
但,出乎意料的是,這通魔改竟然大受歡迎。
如今出到了第三季,口碑依然堅挺。
一直追劇的魚叔可以拍着胸口保證:
這出「魔改」很過分,但也相當到位。
今天,就跟大家好好聊聊它——
《凱瑟琳大帝》第三季
The Great Season 3
先看一眼海報——
好怪。
衣着花哨,神情怪異,還有只熊。
再看一眼!
其實,這種「不正經的海報」就是這部劇的傳統藝能。
第一季直接讓女主比中指,海報打碼。
第二季更是撩起裙擺,露出關在裙底的男主。
海報設計,主打一個低俗沙雕。
第一季和第二季的海報
再看故事,更能直觀感受到一股強烈的戲谑。
本劇的主角,是俄國歷史上唯一一位被冠以「大帝」之名的女皇——
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為凱瑟琳的俄式譯法)。
歷史上的凱瑟琳大帝,是出了名的彪悍。
她風情萬種,據傳有 23 名情人。
又深谙權謀。
靠情婦發動政變,廢黜自己的丈夫彼得三世,登基為俄國第十二位沙皇。
還治國有方。
上位後推行一系列新政,讓俄國一舉成為當時的歐洲第一強國。
放眼歷史,堪稱俄羅斯版「武則天」。
一代女皇 ~ 凱瑟琳。
随便一拍都得是波瀾壯闊的雄偉史詩。
俄羅斯本土就拍過一版電視劇《葉卡捷琳娜大帝》,豪華精美。
連拍三季,口碑一路走高。
三季豆瓣評分分别為 8.7、8.9、8.8
HBO 則拍過一部老年版《葉卡捷琳娜大帝》,由英國老戲骨海倫 · 米倫主演。
風味沒那麼純正,但史詩霸氣還是有的。
到了這部《凱瑟琳大帝》,則完全不按套路來。
史詩感,全部拜拜。
乍一看,成了一部「古偶小甜劇」。
男女主全是俊男美女。
飾演凱瑟琳大帝的,是艾麗 · 範寧。
這位從小甜到大的童星,如今更是氣質逼人。
雖然飾演的是硬核女王,但性感風韻中還藏着些淘氣勁兒。
飾演男主彼得三世的,是尼古拉斯 · 霍爾特。
同是童星出身,如今也成了迷人的型男。
有演技有顏值,霍爾特演起荒淫無能大渣男彼得三世,得心應手。
不管他做多少壞事,都很難讓人讨厭。
養眼的卡司,注定這部劇很「好看」。
也洗白了它大肆魔改歷史的原罪。
到底這部劇怎麼個魔改了?
首先是人設大變。
在這部劇裡,歷史上精通權謀的凱瑟琳大帝,變成了十足的戀愛腦。
初登場時,她還不到 16 歲。
政治聯姻的撮合下,即将成為沙皇彼得三世的皇後。
對于未來的美好婚姻生活,凱瑟琳懷有天真的暢想。
她憧憬房事。
對母親傳授的理論知識爛熟于心,期待着一場浪漫至極的房事。
對女仆喋喋不休
她渴望浪漫愛情。
對彼得大帝一見傾心,希望有一場浪漫至死的愛戀。
眼神中就差冒出小星星
可沒想到的是,彼得大帝是一個徒有其表的渣男。
新婚之夜,喝得爛醉如泥來到凱瑟琳身邊。
草草結束戰鬥,轉身又去找其他女人。
對待凱瑟琳,彼得總是漫不經心。
打壓她的愛好,破壞她的興致。
别說愛情了,連基本的尊重都沒有。
就這樣,渣男丈夫一連串的打擊讓凱瑟琳越來越失望。
最終,在一眾渴望推翻沙皇的臣子幫助下,凱瑟琳發動政變登上王位。
她,成了新一任沙皇。
你以為凱瑟琳登上王位就要開啟自己大殺四方的政治生涯了嗎?
笑口,根本不是。
想的最多的,依然是戀愛。
推翻了彼得,但兩人還是藕斷絲連。
完全一副相愛相殺的狀态。
上一秒還互相設計了要殺對方。
下一秒就能幹柴烈火難舍難分。
前一刻還以為凱瑟琳要為國家社稷對彼得痛下殺手。
下一分就因為看到倒地的是彼得的替身而失聲痛哭。
而彼得三世,也是半斤八兩。
他是渣男無疑,但不愛江山愛美人也是真的。
放着推翻凱瑟琳奪回政權的機會不要,卻只要跟她長廂厮守。
「琳子,沒了你我可怎麼活啊!」
只要能在一起,他甘願抛棄那些跟自己站在同一陣營的人。
明明是在議論國家大事,卻變成了公然撒糖,甜度爆表。
就算兩人互相出軌,也能一笑泯恩仇。
「我們的愛能承受任何負擔。」
而兩人表達愛意的方式,也常常簡單粗暴。
這就使得整部劇尺度爆表,直逼 HBO。
整座王宮,幾乎沒有一個純潔的角落。
只要不帶着復現真實歷史的期待,那麼本劇無疑會讓你爽到。
不是大女主成長蛻變、一路殺敵的爽感。
而是兩個戀愛腦相愛相殺、不斷撒糖的暢快。
就像這一季海報那樣,兩人面露微笑,身後幕布遮住的是燃燒中的宮殿。
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就算皇宮炸了,也别礙着我們搞戀愛!
所以,只有猛磕這對高顏值 CP,才是這部劇的正确打開方式。
宏大的歷史,勾心的權謀,全都是男女主你情我濃的背景板。
正如每集片頭,都打出的一句觀影須知——
「本故事偶爾屬實。」
總之,電子榨菜,圖個開心就夠了。
把歷史大帝變成戀愛腦,還只是本劇魔改的一部分。
包括兩位主角,整部劇幾乎對那段歷史展開了無差别戲谑。
比如演員多元化。
俄國宮廷也出現了黑人高官。
比如 LGBTQ 元素。
既然是荒淫無度的沙皇宮廷,也不止有異性戀一個選項。
平日裡正經的女官,會和女仆有肌膚之親。
常常嚴肅示人的大牧首,更是滿腦只有精蟲。
一心只想跟人上床,無論男女,哪怕不是人。
放眼整個王宮,正經的大臣幾乎沒有。
将軍看着兇神惡煞。
但其實外強中幹,遇事只會想到開槍殺人。
謀士看着胸有城府。
其實肚量極小,只有忠誠卻沒有真謀略。
唯有凱瑟琳的母親,稱得上是整部劇中最有政治頭腦的一位。
她主張用強硬的手段治國,只有除去異己才能鞏固政權。
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僅有的政治人物,退場方式卻既突然又可笑。
她在和彼得偷情時,意外從窗台墜落而死。
很有魄力,但卻輸給了男色。
其實這樣的安排也反映出本劇的另一個特色——
如同兒戲的權謀鬥争。
打仗,不過是稀稀疏疏幾波人互打。
奪權,互相站着打嘴炮。
處刑,一字排開放狗熊咬。
至于誰先死,就看誰站得離劊子手更近。
過去同題材中嚴肅緊張的權力鬥争,在這裡完全不見蹤迹。
真正會辦事的,只會倉惶退場。
仿佛是在說——
抱歉,高端玩家不适合這個低端局。
如果求真,那麼本劇完全不保熟。
且不說戲谑的風格,從所有俄國人都說英語,到各種服化道細節,都和歷史有很大出入。
這也是為什麼,本劇最初播出時遭到了不少差評。
那些抱着看歷史劇期待的觀眾,只會大失所望。
而本劇之所以沒能重蹈如《埃及豔後》那般口碑地震的覆轍,原因也在于它對歷史戲谑的态度。
重要的是,它在開頭就标注了自己不是真實歷史,直白地告訴大家自己就是胡搞。
基于這樣的大前提,觀眾自然能抛開所有歷史考究,專心看帥哥美女談戀愛。
讓那些沙雕無腦的劇情,填充自己難得的幹飯時間。
坦白說,魚叔當初入坑,就是因為看得爽快,高糖還好笑。
讓我直觀地感受到,它是在認真地做好一部古偶劇。
但也很快發現,《凱瑟琳大帝》的戲谑風格也歪打正着地和現實產生聯系。
看似是在不正經,其實也偷偷「夾帶私貨」。
比如女權話題。
凱瑟琳初入王宮時,就多次表露過自己心中的偉大藍圖。
頻出的金句,仿佛成了這出戲谑歷史中最「違和」的部分。
再比如哲學家。
借着故事所處的時代背景,對歐洲哲學家來了一出大雜燴。
笛卡爾、盧梭、伏爾泰等,都被放到了同一個背景下。
而且一個個都被戲谑成政治不正确、甚至别有用心的小人。
最讓人發笑的,是一段對當下政治格局的影射。
凱瑟琳迎來了美國大使的拜訪。
一番觥籌交錯後,雙方達成協定。
酒桌上,美方大使說出了一句戲内戲外都惹人發笑的話——
「美國和俄國将友誼長存!」
和其他同類型劇相比,《凱瑟琳大帝》就像一股泥石流。
借着歷史題材的底子,講述着最荒誕不經的故事。
似乎是在笑裡藏刀,又似乎在借古諷今。
魚叔也猜不透。
眼中看到的,只有帥哥美女各種沙雕大尺度。
畢竟,看得開心,就夠了。
全文完。
如果覺得不錯,就點個「贊」和「在看」吧。
助理編輯:哒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