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微信下場做抽獎,騰訊挖起自己的流量,歡迎閱讀。
文 | 電商在線
剛在春節用藍包完成一場電商奇襲的騰訊,又搞起大動作。
自 2024 年 12 月灰度測試以來,微信藍包憑借其 " 社交送禮 " 的便捷性迅速崛起。先是靠着送禮物這個獨特功能搶奪互聯網的流量與關注,随後快速進入用戶的聊天頁面,成為和紅包一樣占據 C 位的聊天框角色。2 月 5 日,微信派發布數據顯示多個書籍品類送禮訂單量環比增長 10000% 以上,無數人開始試着用微信 " 購物送禮 "。
2014 年,馬雲曾用 " 珍珠港偷襲 " 來形容微信紅包在那一年春節的動作,十年後,騰訊用微信藍包完成了一場對電商平台的奇襲,然而,藍包的野心不止于此。
4 月 27 日,微信公開課再次發布文章,正式宣傳起微信藍包添加的抽獎功能。
如果說微信藍包的出現,是用 " 送禮 " 将微信小店和微信社交做結合,那微信藍包抽獎功能,則更像是将微信小店和微信内容生态做結合,将微信公眾号的流量導給微信小店,為微信小店增加了一個公網域流量入口,試圖以更低門檻激活公眾号的流量價值,觸達這一批頗具消費潛力的用戶。
但看似流量狂歡的另一面,則是電商平台對同類玩法的集體沉默——淘寶、京東、拼多多等主流電商平台,始終未推出獨立且常态化的抽獎功能,僅是将抽獎作為大促或是日常活動中的一個小角色,承擔着營銷功能。
試圖走出一條獨特社交電商之路的微信,能靠着不同的打法,盤活微信 13.82 億月活背後的電商潛能嗎?
公眾号 " 送禮 ",撬動高淨值人群
背靠 13.82 億月活躍用戶的微信,又在自己的電商棋盤上落下重要一子。
4 月 27 日,微信公開課發布文章,宣布微信藍包開發了一個新的應用場景,即将微信藍包的抽獎功能和微信公眾号結合。
在微信公眾号抽獎,已經不是一件新鮮事,但當時的抽獎,基本需要借助抽獎小程式或者其他平台,抽獎活動完成後,還需要人工統計中獎者的信息、再由公眾号運營者寄出禮物。
相比之下,這次微信藍包的抽獎功能,實現了線上抽獎到線下履約的閉環,獎品也由微信小店的運營商家寄出,對于公眾号運營者來說,直接省去了一大半人力成本。
不過,和其他平台由内容創作者發起的抽獎流程不同,微信藍包的抽獎,需要從微信小店端發起。
商家需要先在開通送禮功能的小店後台選擇目标公眾号,并設定抽獎商品,公眾号作者才可以在文章中插入對應抽獎活動。一個小店可以和多個公眾号創建多個抽獎活動,目前并沒有數量上的限制。
用戶點擊文章後抽獎的微信藍包,就能參與抽獎活動,想要了解自己有沒有中獎,則可以通過查看文章内微信藍包卡片或通過微信服務通知提示了解,只要在中獎後的 24 小時内填寫收貨地址,就能完成領獎。
将抽獎功能和微信小店公眾号的結合,為微信小店提供了一個頗具誘惑力的公網域流量入口,也進一步完善了微信社交電商的流量在平台内流轉。
一方面,是讓早已經營微信公眾号的品牌、商家将自己的公眾号流量引入微信小店,另一方面,微信小店可以和多個公眾号合作多個抽獎活動,給自己增加一個穩定的公網域流量入口,吸引更多高淨值的潛在消費人群。
頂着 " 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 " 口号的公眾号,最開始的定位,其實是微信内的第二個 " 淘寶 ",早期注冊需要提供企業營業執照,這一規定直到 2013 年 8 月才改變,當時的微信将公眾号分為訂閱号和服務号,開始面向組織和個人開放注冊。
此後,微信公眾号成了商家和自媒體的重要活動陣地,也成了微信最為重要的公網域陣地。商家用公眾号進行宣傳、服務和傳播,建設着自己的品牌和私網域;自媒體則用内容撬動流量,再将流量變為可觀的商業價值。
在此基礎上,微信公眾号也培養出了一批穩定、高淨值用戶。
增長黑盒發布的《2024 微信内容種草趨勢洞察》顯示,微信公眾号用戶使用的時長在各個内容平台中較為穩定,有 55.1% 的用戶使用時長和一年前相比沒有什麼變化。
同時,過去一年微信公眾号的新用戶,和使用公眾号時長增長的老用戶,堪稱是各個平台 " 求也求不來 " 的高淨值用戶,數據顯示,這部分用戶多來自新一線和二線城市,月收入在 15000 元以上,有着本科及以上學歷。
這一人群畫像,恰好彌補了微信視頻号略顯下沉的人群畫像。《2024 微信内容種草趨勢洞察》顯示,微信視頻号的新用戶和使用時長增加的老用戶,多來自三線及四線以下城市。
商家通過和眾多公眾号合作,以 " 抽獎 " 形式觸達潛在用戶,即降低了廣告投放成本,後續用戶查看中獎結果,又可以提升復訪率,堪稱 " 花小錢辦大事 "。
但流量,并不等于成交量。
微信藍包尚不能設定參與門檻,商家或者公眾号不能要求用戶完成消費、分享或關注動作,此前限制類目和限制單價超過 1 萬元商品的微信藍包,也注定無法讓全品類商家參與,間接讓高端品牌放棄該場景,也讓商家不能通過高客單價的獎品吸引流量。
抽獎,就像在廣場撒錢,人群會聚集,但不會進店購物,大多數用戶的動作,也只停留在點擊參與抽獎階段,而 " 參與—領獎 " 的淺層閉環,也不能将微信的内容流量直接轉化成交易流量。
公眾号和藍包,能成為微信電商的新增量嗎
" 微信之父 " 張小龍,曾提出微信 " 原子化基礎組件 " 的概念。
在他看來,将微信功能模塊拆解為一個個最小化可復用的組件,每個組件只要滿足一個功能,但不同的組件相互組合後,就能實現一個復雜的功能,就像搭積木一樣。
公眾号、視頻号,是一個原子化組件,微信藍包,也是一個原子化組件。曾經的公眾号和微信支付、企業微信等組合,讓私網域運營成了可能,後來的視頻号和公眾号、朋友圈等組合,又實現了微信建立短視頻内容生态的可能。
如今,用微信藍包實現微信小店和公眾号組合,微信的目标,顯然是瞄準了做電商,想要将微信内的流量進一步打通,實現微信電商的進一步發展。
但微信藍包的抽獎功能,和一般電商平台的抽獎功能,顯然有幾分不同。
" 貓狗拼 " 和抖音,都有着抽獎活動。
天貓 U 先内有着 0 元免費申領的抽獎活動,京東試用中同樣有着 0.01 元免費申領的抽獎活動,拼多多的抽獎活動則多是 " 砍一刀 " 提現,抖音的抽獎活動則是各個帶貨直播間的福袋等……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電商平台的抽獎活動,并沒有單獨出現,很多時候也沒有常态化,而是作為日常營銷活動中的補足部分。
原因多在于,抽獎這一活動,本就有着特殊性。
天貓、京東的抽獎活動,和試用綁定,有些還有 " 入會 "" 新人 "" 試用報告 " 等要求,其目的是為商家拉來私網域流量,或者為商家吸引第一波新品消費者,給未來可能的成交和轉化做基礎;拼多多的抽獎活動,是為了拉新,吸引更多潛在的消費者;抖音的抽獎活動,則是為帶貨直播間吸引流量和互動,促使用戶停留在直播間,獲得潛在的成交可能。
天貓和京東上的 " 抽獎 " 活動
進入電商平台的消費,本就抱着 " 交易 " 的目的,但對于微信公眾号這個内容屬性更強的平台而言,用戶并沒有 " 交易 " 目的,此前公眾号使用抽獎功能,也多是為文章引流、增加互動或者給賬号漲粉。
社交和内容平台上的抽獎活動,目的就是流量,而電商平台的本質目的,是 GMV,每一分流量都需要為最後的 GMV 和轉化率負責。
對于并沒有消費心智的微信公眾号而言,目前的藍包抽獎,更多的可能就是為公眾号維系社交活躍度,并不能将這波流量轉化為後續的成交可能——公眾号擅長制造流量浪花,卻還沒有構建起用浪花 " 發電 " 的大壩。
想讓微信藍包和微信公眾号兩個原子化組件完美搭配,成為推動微信電商發展的新勢能,或許還需要補足抽獎後的轉化鏈路,如嵌入會員體系,要求關注微信小店,避免流量竹籃打水。
不過,一步步摸索自己獨特電商模式、已經搭建電商基建從 0 到 1 的微信,或許也并不急着馬上趕上 "10" ——畢竟,在騰訊 2024 年年會上,馬化騰就表示,微信要用 5 年時間甚至更長時間去做電商的生态連接器。
當用戶心智暫時還停留在 " 互動 " 而非 " 交易 ",微信藍包抽獎的價值,目前還只有輕量化營銷,但原子化組件功能的持續創新,或許也會讓藍包成為公眾号和微信小店的又一個連接器,為微信的社交電商帶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