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印度手機市場險象環生,國產品牌銷量被反超,歡迎閱讀。
前段時間,市場調查機構 Counterpoint Research 公布了 2023 年第二季度印度智能手機市場的出貨量數據。從整體數據來看,印度市場的手機出貨量已經連續第四個季度出現下跌。但對比第一季度,出貨量的跌幅已明顯放緩,從原本的 19% 來到了 3%。
圖片來源:Counterpoint Research
可能有人會将出貨量數字下跌放緩的原因,歸納到海外智能手機品牌接連「出逃」印度這個市場:由于印度長期利用行政手段打擊海外智能手機品牌,多家手機品牌都選擇将部分資金「撤出」印度市場。但由于「去庫存」是大多數品牌撤出某市場前的固定操作,「出逃」的手機品牌在去庫存時通常會顯著拉高出貨量,這和印度 Q2 的統計數據并不相符。
從這個角度看,印度 Q2 的數據「止降」很可能是另一個原因:負責走量的低端平價手機市場已經飽和甚至開始縮減。事實上,另一組數據也可以佐證這一觀點:
根據此次調查公布的數據,三星憑借 18% 的市場份額,連續第三季度成為印度 Q2 智能手機市場份額的榜首。vivo 緊随其後,以 17% 位列第二,再往後依次是從 22 年 Q2 19% 下跌至 23 年 Q2 15% 的小米、從 16% 下跌至 12% 的真我、維持在 11% 的 OPPO 和 26% 的其他品牌。
圖片來源:Samsung
但從細分市場來看,三星在手機總出貨量減少的同時,卻提高了其高端手機的市場份額,并以 34% 的市場份額重回了高端手機的榜首。當然了,旗艦手機領網域始終是 Apple 的天下:Apple 以 59% 的壓倒性優勢占領了印度旗艦手機的榜首位置。
相信大家應該都看到了問題的所在:為什麼在國内只能成為 Others 的三星,能在印度市場憑借高端手機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而有聲有色的國產旗艦手機,始終無法在海外市場重現自己的風采呢?或者換個說法:國產高端、旗艦手機出海究竟難在哪裡?
很顯然,世界上并不存在一個叫做「外國」的國家,不同市場也有自己獨特的市場特性,比如有些市場喜歡跟别人講道理、有些市場明面上喜歡講道理、有些市場喜歡不講道理。因此在分析國内手機品牌在海外遇冷是,我們也要結合實際情況具體分析。
在知乎上有一句關于印度市場的「名言」——印度賺錢印度花,一分别想帶回家。似乎在國内社交平台上,「必須收全款」已經是大家對于印度市場的默認想法。2023 年 6 月,印度執法局就發布了正式檔案,指控小米涉嫌違反印度《外匯管理法》「向外國實體非法轉移資金」,已向小米技術印度私人有限公司、小米印度分公司、部分高管及花旗等三家銀行發出了正式通知。
圖片來源:Veer
基于該指控,印度當局此前已經扣押了小米共 555.1 億盧比資金,約合 48 億元人民币。《中國基金報》撰文認為,本次印度執法局的通知或意味着小米近 50 億元的凍結資金将被正式沒收。除了錢不能帶走外,印度還要求中國手機品牌把核心高管換成印度人,同時還要幫助扶持印度本土手機供應商和經銷商。
雖然說這種離譜的請求此前也曾出現在印度其他領網域,比如印度曾出台所謂《外匯管理法案》,要求所有外資企業交出至少 60% 的股權,這一法案被普遍認為是針對在印度「大殺四方」的可口可樂。雖然印度最後還是開放了外資企業的相關限制,但作為亞洲手機行業第二大的單一市場,印度依舊對每一個前來印度市場淘金的海外品牌表現出敵意。
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中國手機品牌的印度之旅完全可以用「舉步維艱」來形容。
首先,印度手機市場同樣存在高端、中端和低端的市場劃分,但與中國手機市場劃分不同,中國市場的高端手機售價一般在 600 美元以上,約合人民币 4000 元;印度的高端手機價格相對更低,一般為 400 美元以上的手機。
看到這裡肯定有人會認為這是高端手機在印度手機更便宜導致的定位差距,但實際上中國市場一直是國產手機銷量的「低窪」,在不考慮某些國產品牌在歐洲市場補貼促銷的情況下,同一款手機的國内定價一般都低于海外售價。
比如我多次拿來舉例的小米 13 Ultra,在歐洲定價要 1499 歐元,約合 1644 美元,而同配置的國内售價為 6499 人民币,約合 908 美元。但即使按照國内售價直接換算,定價 3999 元人民币的小米 13 基礎版,在印度市場都可以被劃分為高端手機。
這也引發出了另一個有些「田忌賽馬」的問題:定位中高端的小米 13,在印度市場要面對的并不是同樣定位中高端的手機,而是像 S23 Ultra 甚至是 Galaxy Fold 等真正意義上的旗艦手機。
圖片來源:雷科技
中印兩國錯位的手機產品定位,讓印度市場在面對中國中高端手機與旗艦手機時無法适從,也讓來自中國的中端手機必須和三星、Apple 品牌的旗艦產品競争。但在真正走量的中端手機領網域,以高性價比為代表的中國手機企業,同樣難以适應沒有真正意義上本土手機產業的印度市場。
以三星為例,除了 S23 Ultra、S22 Ultra 這兩款嚴格意義上的旗艦手機外,三星在印度市場熱賣的型号還有 S21 FE、A79、M53、S22 Plus 等一系列國内用戶根本不會關注的「高價低配」手機。在三星的溢價空間内,三星即使打五折也可以為價格敏感的印度用戶提供多樣化的產品。但利潤空間相對較低的國產中端手機卻無法模仿三星的路徑,只能在高端市場和其他品牌的旗艦產品打錯位。
而低端市場的情況則更為復雜。
在國内互聯網大廠的加速下,中國的地丢按手機市場非常簡單:手機品牌想辦法用将智能手機的成本壓縮到數百元,以「半公益」的性質為國内移動發展和信息化普及做貢獻。但印度市場就完全是另一回事了。在教育資源和經濟發展嚴重不均衡的共同作用下,印度的手機覆蓋率遠低于中國。
以 CEIC 的調查數據為例,2021 年印度每百人只有 81.989 個手機套餐。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一個人可以同時辦理多個手機套餐,因此 81.989 的數字并不意味着印度手機覆蓋率「高達 82%」,手機的真實覆蓋率只會比 82% 低不少。作為對比,2021 年中國的數據為 121.514。
由于最基本的通訊工具都無法在印度普及,因此當地低端手機主要以 KaiOS 等「互聯網功能機」為主——在 KaiOS 網站列出的 41 款手機中,除了墨西哥的品牌外,其餘型号幾乎都和印度市場關系緊密。
圖片來源:KaiOS
但就像我們在聊功能機時說的那樣,「互聯網功能機」誕生的唯一意義,就是為第三世界無法負擔智能手機的用戶,提供一個接觸互聯網的機會。不同的是,「洋大人」心善,見不得移動互聯網的世界裡有低收入的用戶,所以發明了「互聯網功能機」将他們隔離起來。也只有中國手機品牌真正重視低收入群體,想盡辦法将移動互聯網帶到他們面前。
而這其實也是留給中國手機品牌的最好機會。
在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報告中提到,2023 年印度的 5G 智能手機出貨量突破了 1 億大關,本季度 5G 智能手機出貨量同比增長 59%。此外小米、真我、一加等品牌也都在強調印度線下市場的重要性。沒錯,線上市場确實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觸及更多的用戶,但如果當地根本沒有所謂的互聯網建設,線下往往才是最實際的銷售渠道。
在确保能維持硬體利潤率的情況下,國產手機品牌完全有能力用國内已經近乎飽和的低價智能手機,「入侵」海外的低價手機市場。要知道印度只不過是海外市場一個縮影,在世界範圍内需要忍受所謂「性價比手機」的海外市場還有很多,比如歐洲市場和東南亞市場。不可否認,我需要用高端的國產手機打響中國手機的品牌。但在衝擊高端的同時,那些用不起智能手機、在網絡上無法發聲的「沉默大多數」,其實更需要來自中國的智能手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