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石油要不行了?,歡迎閱讀。
文 | 萬象萬聯
在全球能源市場風雲變幻的當下,一場震撼行業的變革正悄然上演。
上周末,國内成品油市場迎來了近三年最為猛烈的價格下降,92 号汽油已到 7 塊邊緣。這一輪降價潮來勢洶洶,不僅讓 "6 元時代 " 觸手可及,更讓 "5 元區間 " 這個多年未見的數字重新進入公眾視野。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在油價一路走低的同時,國内石油消費量卻出現 20 年以來的罕見下降趨勢。
" 雙降 " 下的國内成品油,究竟怎麼了?
01 多重誘因
我國成品油定價機制采用 " 十個工作日一調 " 的規則,與國際市場油價緊密挂鉤。本次國内成品油的大跌,與國際原油的走勢相吻合。
自 4 月以來,短短兩周,布倫特原油價格跌幅達 10%,WTI 原油跌幅更是超 12%。并且,世界主要產油組織進行了超預期增產。OPEC+ 在 4 月 3 日宣布 5 月起日均增產 41.1 萬桶,遠超市場預期的 13.5 萬桶。沙特、俄羅斯等產油大國加速釋放產能,全球原油供應過剩量達 50 萬桶 / 日。
此外,美國頁岩油產量突破 1350 萬桶 / 日,疊加技術效率提升,進一步加劇了供應壓力。2025 年美國原油產量預計增長 2.6%,達到 1360 萬桶 / 日。
而國際能源署(IEA)警告二季度過剩或飙升至 300 萬桶 / 日。
與石油供應相對的,是全球經濟增長放緩。歐洲陷入技術性衰退,美國經濟因高利率抑制消費,導致全球原油需求預期下調。并且,美國的 " 對等關稅 " 政策,更是讓全球經濟發展遭遇了 " 黑天鵝 ",引發市場對經濟衰退的恐慌和擔憂。
高盛團隊預計,由于經濟衰退風險上升以及歐佩克 + 的供應增加,油價在 2025 年剩餘時間内将小幅下跌,布倫特原油和 WTI 原油均價分别為 63 美元和 59 美元,2026 年更是低至 58 美元和 55 美元。
更值得關注的是零售終端的激烈競争。
随着新能源車保有量快速攀升,傳統加油站的客戶流失壓力與日俱增。為維持市場份額,不僅民營加油站大打價格戰,連 " 兩桶油 " 也不得不加入促銷行列。在山東、廣東等競争激烈的地區,部分加油站的優惠幅度甚至達到 1.5 元 / 升,實際零售價遠低于政府指導價。
這種前所未有的激烈競争,正在重塑國内成品油零售市場的格局。
02 消費下探
石油價格的下跌,并沒有換來市場的擴大。相反,我國成品油消費呈現下降趨勢。
中國石化發布的《中國能源展望 2060》清晰地勾勒出這一趨勢:2024 年中國石油消費量預計為 7.5 億噸,這是近 20 年來第二次出現石油消費量下滑。第一次消費量下滑發生在 2020 年疫情初期,當時全球經濟因疫情停擺,石油需求斷崖式下跌。
而本次下滑,背後的原因更為復雜,既有全球經濟格局深度調整的大背景,也有國内能源結構加速轉型的内在動力,更折射出新能源汽車崛起、消費習慣悄然改變等深層次社會經濟因素。
2024 年中國汽車銷量為 3143.6 萬輛,新能源汽車銷量為 1286.6 萬輛,這是中國首次實現年銷破千萬輛。2025 年預計新能源汽車提升至 1500 萬 -1600 萬輛。滲透率預計将從 2024 年的 41% 提升至 2025 年的 51% 左右,首次超過燃油車銷量。
新能源汽車的大發展,預示着對電力消費對石油消費的取代。根據專業機構預計,2025 年國内新能源汽車每天将替代約 87 萬桶成品油(約合 4350 萬噸 / 年)。
在燃油車領網域,随着技術的不斷進步,傳統燃油車的能效得到了顯著提高。汽車制造商通過采用先進的發動機技術、輕量化車身設計以及優化的變速器等措施,使得燃油車的油耗逐年降低。部門裡程的汽油消耗減少,意味着同樣的行駛裡程,消費者需要購買的汽油量減少,從而降低了整體汽油消費量。
此外,石油不僅是交通燃料,更是重要的工業原料。近年來中國經濟結構的深度調整,對石油消費產生了深遠影響。房地產行業的持續調整直接影響了建材需求,導致瀝青等石油衍生品的消費量明顯下滑。與此同時,高耗能產業的綠色轉型也在加速推進,油氣使用比例不斷下降。這種產業結構調整不是短期波動,而是發展方式轉變的必然結果,将對石油消費產生持久影響。
除了技術和產業因素外,消費習慣的代際變化同樣不容忽視。新一代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明顯增強,對綠色出行方式的接受度更高。共享單車、網約車等新型出行方式的普及,顯著降低了私家車的使用強度。
03 否極泰來
中國有句古話叫 " 否極泰來 ",當前成品油價格大幅下調,或正在產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機遇。
市場心理層面正在發生微妙變化。當油價無線接近 "6 元時代 " 的消費心理關口後,出現了有趣的 " 恐低心理 " 現象。調研數據顯示,約 23% 的新車潛在購買者因油價回落而暫緩了新能源車購置計劃,轉而利用當前的低價視窗增加燃油消費。這種消費心理的轉變,為石油消費的階段性反彈創造了條件。
特别值得關注的是能源替代經濟性的變化。在當前油價水平下,燃油車每公裡成本已降至 0.45 元,與電動車使用成本差距縮小到 0.15 元。對于網約車等營運車輛而言,考慮到電動車的折舊因素,燃油車綜合成本優勢重新顯現。這一變化正在影響部分商業用戶的能源選擇。
随着油價深度調整,需求價格彈性開始顯現。根據物流行業預測,油價大跌後,柴油車日均行駛裡程或環比增長達 15%;高速公路汽油消耗量将同比回升 9%;更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工礦企業開始重新啟用柴油發電設備,因為當前油價下,傳統能源的成本優勢再度顯現。
這種消費行為的轉變,反映出價格因素正在重塑能源消費格局。
庫存周期的轉換也印證了市場預期的改善。根據專業機構預測,沿海獨立煉廠開始增加原油加工量,環比提升 8%;社會庫存周轉天數從 25 天降至 18 天,中間商對後市的态度将會轉向樂觀。這種產業鏈各環節的積極調整,為消費反彈提供了支撐。
04 結語
成品油價的大跌,是消費者所期待的;" 回 6 望 5" 的預期,也在一定程度上會止住石油消費下滑的勁頭,迸發出新的消費機遇。
如今,我國的能源革命已經進入到深水區,石油作為傳統化石能源的代表,應用占比被不斷壓縮。根據預計,2025 年我國石油将會到達消費峰值,之後如何延續輝煌?也許,應用成本控制是最直接的手段。
總之,峰值并不一定意味着衰退的到來,也許是新的繁榮周期的開始。石油時代的故事,遠沒有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