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 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機器人的“iPhone時刻”應該不會超過5年,歡迎閱讀。
編輯 | 易瑾
2025 年 2 月 21 日至 23 日,2025 全球開發者先鋒大會(簡稱 GDC)在上海舉辦。春晚憑借着人形機器人跳秧歌舞火爆出圈的宇樹科技,也參加了此次展會,并帶着人形機器人 G1 與四足機器狗 Go2 亮相。展會現場,人形機器人 G1 展示了跑步、拿繩子遛機器狗 Go2 等。
近期,宇樹科技頻繁更新軟體算法,推出仿生靈動更新、足球賽事應用方案等,還可實現流暢的舞蹈動作,并且附上了扭腰、揮手等動作的視頻。
2 月 12 日,宇樹科技還把人形機器人放上了線上渠道,在京東首發開售。售貨界面信息顯示,Unitree G1 人形機器人在京東的售價為 9.9 萬元,預計 45 天可交貨。Unitree H1 人形機器人售價為 65 萬元,預計 60 天可交貨。
不過當晚這兩款機器人又被下架了,據官方旗艦店客服人員回復,是由于當前上架的版本不具備太多功能,後續優化好了會再上架。
除此之外,宇樹科技老股近期在一級市場掀起瘋狂搶購,多家投資機構和個人投資者争相接觸原始股東,希望通過轉股進入公司。數據顯示,宇樹科技 2016 年成立以來共經歷了九輪融資,除了 2017 年 200 萬元的天使輪外,B 輪以後的融資金額通常在數億元人民币。
去年 8 月 20 日,宇樹科技創始人王興興在與财經網科技等對話時,回憶道 2015 年去上海參加比賽時取得了二等獎和 8 萬元獎金,算是他賺的第一桶金。當時他還認識了投資人,找他們拉過投資," 結果大家可能也猜到了,沒人投我。"
對于後來公司的融資,王興興表示融資和估值還是相對比較克制的," 投資方對我們公司其實沒有過多參與公司裡面的,尤其產品管理這方面,相對來說不會對方向性過多幹涉。"
要不要做人形機器人,王興興實際上有過态度的轉變。2020 年之前,王興興很明确表示自己不會做人形機器人,因為在大一寒假的時候他自己做過小的仿真人形機器人,但沒有達到預期,也沒有看到一些可以落地的實用價值。
他的态度轉變發生在 2022 年,在特斯拉發布第一代人形機器人 Optimus 之後,人形機器人的關注度立馬提升起來。同年 ChatGPT 的出現,使整個 AI 技術潮流發生了明顯的質變,行業也看到了 AI 賦能機器人帶來的潛力。
" 基本上還是追尋整個社會共識,如果做得太早或太晚,其實都是不好的。" 王興興說道。相比于商業化落地場景等行業普遍關心的問題,王興興認為現在人形機器人行業最大的難題在于,機器人 AI 的發展是落後于通用 AI 的,并未達到一個突破臨界點的時刻。現在更像是 ChatGPT 爆發之前的 1 — 2 年,距離人形機器人行業的 "iPhone 時刻 " 至少還有 3 — 4 年的時間,但應該不會超過 5 年。
以下為此前對話的部分内容,在保留原意的基礎上有所删減調整:
Q:近期人形機器人火熱至極,但早期業界普遍不看好人形機器人,請問宇樹怎麼看待外界的聲音以及在人形機器人上的發展戰略?是有自己的明确的發展規劃,還是更多随着社會共識變化而變化?
王興興:基本上還是追尋整個社會共識,因為雷總說過順勢而為,要追着社會潮流去做,如果做得太早或太晚,其實都是不好的。
像我早些年的話,像 2020 年前,其實有很多投資人問我,你們做不做人形機器人?我非常斬釘截鐵地跟他們說我們不做人形機器人,為什麼 23 年初又開始做人形機器人?原因比較簡單。
先回答一下為什麼不做人形機器人。最早的話其實在 09 年和 10 年的時候,大一寒假我就自己做過小的仿生人形機器人,做好了以後其實遠沒有達到我的預期,最大的一個原因就是當時的全球人形機器人的控制技術,大家都做得不是特别理想,性能上不去,當時沒辦法看到他有實用價值或者讓他去幹活的階段,所以當時我就比較堅持不做人形機器人,過去很多年都沒做人形機器人。
但是在 21 年到 22 年的時候,大家也知道在馬斯克的帶領下,全球科技對人形機器人非常關注,并且在 22 年底,大語言模型出來以後,AI 的技術產生了質變,大家已經看到 AI 賦能機器人帶來的潛力。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在 22 年底,我們還沒做人形機器人,但已經有一些客戶找上我們想買人形機器人。所以我們覺得社會的共識、熱度、客戶對它的期待程度,已經足夠了,我們 23 年正式開始做人形機器人。
另外分享一個小故事,為什麼 16 年我出來創業做四足機器人,因為當時小機器狗方案,我在 13 年就想到了,當時我研究生剛入學,我覺得這個方案不錯,未來可以商業化,我是不是要辍學創業?你也知道我們這代人都聽着比爾 · 蓋茨或者喬布斯辍學創業的故事長大的,難免覺得我要不不讀書了,我說要不要出來辍學創業這件事情,這個肯定是想想,因為當時只有一個想法,方案都沒有,所以後來我在 13 年到 15 年把這個方案做出來了。
15 年我去參加上海的比賽,拿了二等獎賺了 8 萬塊獎金,當時機器人的研發投入大概只有 1-2 萬元人民币,所以參加比賽以後,我還賺了幾萬塊錢,算是我賺的第一桶金。當時我還認識了投資人,我找他們拉過投資,但結果大家可能也猜到了,沒人投我。
因為當時也沒畢業,所以就沒有出來創業,16 年 6 月份我已經在深圳大疆工作了,不過在 16 年 6 月份我這個機器人在國内外科技圈機器人圈火了一把,當時有人願意買我的機器人,有人願意投資,我才決定出來創業的,所以這前提也非常簡單,有人願意買,所以我們才做這個方向,我們一直希望公司的商業化是相對來說比較正向和積極的,本身產品是有人願意采購、社會對它有認可度才去做。
當年選擇做四足,是行業上已經有些苗頭了,我們才去做這個事情,我們選擇做人形機器人也是基于這樣的情況。
Q:今天向機器人瘋狂湧來的關注,背後都帶着 AI 帶來的機器人進步的判斷,但是其實忽視了機器人本身的技術進步,今天宇樹在機械和動力等方面的重要突破有哪些?有人評價宇樹的硬體很厲害,對此您怎麼看?
王興興:剛才有提到目前這一波機器人的浪潮,最主要就是 AI 浪潮帶來的,因為 AI 大語言模型出來以後,大家覺得在信息領網域已經做得非常好了,可以對話,可以語音互動。但真正解放 AI 的能力,還需要物理的機器人讓它真的去幹活,幹活是大家首要期待的一件事情,這帶來了大家對機器人的想象空間提升。
所以現在階段,我一直也認為對機器人行業最大的一個限制,還是 AI 不太夠—— AI 模型、AI 的訓練數據集、AI 的場景的落地部署,都完全遠遠不夠。當然從硬體的層面來說,目前也是不夠的,但是它沒有理論上的門檻,它是工程上的問題,就是工程上要把成本做得更低,可以做得更好,外觀也做得更加極致,硬體功能也更加豐富,但是它是工程技術上的問題,它的時間是可以預估的,而且可以這麼說,如果哪一天有個人把 AI 機器人的模型做出來,找我們定制機器人,我們可以保證年底之前直接給他做 10 萬個人形機器人。
我們如果要加大產能,或加大投入研發的效率,我們可以投大量的人甚至可以通宵,這完全都沒問題,但是最大的問題還是目前機器人 AI 的能力還沒有足夠突破。當然硬體要做得更好,比如說這個電機的扭矩做得更大,減速器的壽命可以做得更長,負載能力更好,靈巧操作精度更高,視覺感知的分辨率更高,執行速度可以更快,這些方面當然要繼續完善,但硬體不是一個最大的限制。
很多人對我們公司的印象是硬體公司,我個人還挺喜歡這個标籤的,因為這也是代表大家認可我們公司的硬體。像我們的機器狗目前在全球範圍内出貨量一直還是挺不錯的,而且再加上我們本身也在自己的硬體上做了一部分軟體,大家可能想象不到,像我們去年的 go2 這款機器狗,就集成了 Open AI 的大語言模型接口,你可以跟它對話,它把這個識别的對話發送到 Open AI 的伺服器上,然後把結果反饋給機器狗,讓它去執行一些我們底層預設的功能,就是讓整個的任務的編排和執行的操作權是放在了 Open AI 的接口上的。
其實我們在 AI 方面也做了不少的事情,當然我們肯定不是說跟一些純粹的純 AI 公司去比,我們的 AI 投入有多少,跟他們比起來肯定是比較少一些。我們公司還是希望真正能把產品做得更好,最終能在工廠裡面、服務業、家用等場景,能真正產生價值,大家能接受我們的產品。無論客戶對我們的印象是硬體還是軟體,我覺得都無所謂。
Q:具身智能是過去一年中和大語言模型一樣受到了市場的高度的關注,然後我想問一下您判斷通用機器人領網域什麼時候會出現一個 iPhone 時刻?然後另外一個的話就是 AI 大模型為機器人領網域帶來了哪些明顯的能力的提升,然後目前還存在哪些挑戰?
王興興:我覺得 iPhone 時刻其實大家也是非常關注的點,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時間節點。但是離 iPhone 時刻我覺得其實還有距離,因為 iPhone 的出現它并不是說有一個特别的技術的突破,它實際上更多是一個綜合性的技術的突破,比如說原本已經有觸摸屏了,有很好的 CPU,或者還有一些圖形界面已經有了,然後喬布斯把很好的終極產品的構想給提出來了,然後把這些技術都整合在一起。
目前在具身智能或者機器人 AI 這個領網域,我個人相對還是比較樂觀的,當下可能大家還覺得機器人有點笨拙,只能幹一些固定的活,但實際上我個人還是比較樂觀。今年年初的時候,我就說我覺得在今年年底之前,至少全球有一家公司或有個實驗室能把通用型的機器人 AI 模型給做出來,但是這個時間點,我覺得可能也不是個 AI iPhone 時刻,因為 iPhone 時刻我們大家還是希望是,比如工業或服務業能真正有終端產品的出現,而且标志着這個行業的比如出貨量暴增這個節點,所以我覺得 iOS 時刻我覺得稍微時間再遠一點,可能還是要在 3 年或 4 年左右的時候,但是我覺得不會超過 5 年,我覺得還是非常有可能的。
Q:宇樹 G1 9.9 萬元的起售價在市場上反映還是比較強烈的,為什麼能夠這麼大幅度的降價?能不能具體分析一下在成本控制方面的一些做法?
王興興:我們一直希望有更合理的價格給客戶。因為產品有人買,前提是價格相對比較友好,如果太貴了就買的人比較少。
我們價格目前比較有競争力,原因也比較簡單,因為我們做四足機器人已經做了很多年了,所以對于成本把控有一定的經驗,例如關節電機生產、整體機械結構、傳感器、如何使用更便宜的芯片等等。甚至可能大家想象不到,我們四足機器人和人形機器人,其實很多設計都是非常類似的。
所以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目前像機器狗一台最便宜賣到 9000 多塊錢人民币。對比起來,我們的人形機器人還是有點貴的,因為目前的量不夠,人形機器人行業整個體量還沒有完全起來,價格定得太低對我們公司也不是好事,對整個行業不是好事。如果明年後年整個出貨量更加提升,機器人的能力也會越來越強,我覺得價格還是可以有更好的調整。
降本的原因也比較多,就是你要把所有的零部件,哪怕一個螺絲釘各種方面設計的比較極致,然後生產上做到極致的相應管理上的事情非常多,而且這個是非常耗時間的,哪怕我們公司到現在已經 8 年,我們有好幾款產品量產經驗,但對我們當下來說,我們公司量產一款產品還是很有壓力的。
每一個零部件你都要細節的設定,然後每個零部件裡面涉及的有些零部件精度要求高的都是 0.01 個毫米起步考慮的,然後有些零部件配合、螺絲怎麼打,包括有些工藝上的要求是每個零件都要考慮,每個零部件都要量產規劃,而且要保證供應商給的零部件是滿足質量要求的細節上,你生產的工人他本身也是按要求流程走,其實要求整個管理的要求都比較高的。另外剛剛提到有量就降成本這個事,确實量大了可以降成本,這個是毋庸置疑的一件事情,但是這個是大家公認的一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