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美國F47剛官宣,殲36就再次試飛,機背細節大方公開,歡迎閱讀。
文 / 肥佬茄子
眼看中國的 J-36 都試飛了,美國人趕緊急急忙忙地搬出了自家的 F-47 來挽回面子。結果美國這邊剛官宣沒幾天,J-36 又靠着新一輪試飛成功搶走了大多數人的關注……
據國防博客 3 月 26 日報道,社交平台上大量的照片和視頻顯示,殲 -36 戰鬥機于日前在成飛再次進行試飛,而這也是近段時間以來,殲 -36 第三次可被外界直接觀測到的 " 公開試飛 " 活動。
(殲 -36 于試飛期間打開襟翼)
目前在互聯網上公開并熱度較高的照片有兩張,一張是 J-36 收放起落架、打開襟翼進行起降,而另一張則是 J-36 正在盤旋下高度近進——這一角度很好地向外界展示了 J-36 獨特的背負式進氣道設計。
照片顯示,J-36 采用典型的飛翼無尾隐身布局,無論是正面還是側面的機身投影均非常流暢、沒有什麼可能增加雷達反射面積的多餘設計。同時,該機的背負式進氣道位于駕駛艙的後部,高度高于駕駛艙,整體形狀與翼身高度融合,有助于隐藏其正面雷達反射信号。
(J-36 展示其背負式進氣道)
對此,國防博客刊載文章評論稱,這進一步說明了 J-36 并非傳統的空優戰鬥機,而是一種作戰任務和能力更加多元化的 " 空戰綜合體 "。
該文章指出,無論是取消了 " 氣泡 " 式座艙,還是高于駕駛艙的背負式進氣道,都意味着 J-36 的駕駛艙視野會受到限制;再加上 J-36 放棄了殲 -20 上具有強大亞音速機動性的鴨翼設計,轉而使用了在隐身性能和高空高速飛行性能上更具優勢的飛翼無尾布局,這都說明,J-36 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其中近距離空戰 " 狗鬥 " 的能力,轉而使用其獨特的三引擎布局和更大的機身尺寸,通過更強大的态勢感知傳感器和遠程武器實現 " 制敵于千裡之外 ",而無需再進行高風險的近距離空戰。
(J-20 就是比較傳統的制空隐身戰鬥機)
而背負式進氣道的出現也正是因為這一設計思路——美國航空專家認為,此類設計并非中國首創,早在 1982 年,美國諾斯羅普公司就試飛了 Tacit Blue 技術驗證機,而該機上的背負式進氣道翼身融合技術,最終出現在了 B-2 和 B-21 兩款隐身轟炸機上,但此類設計在戰鬥機上出現此類設計還是頭一次。該專家指出,此類技術能夠有效提高高空高速環境下飛機的氣動性能與隐身性能,而這是遠程戰術或戰略飛機的關鍵特征——換言之,J-36 更有可能是一款 " 戰略戰鬥轟炸機 ",而非傳統的區網域制空戰術戰鬥機。
當然,也有不少的争議認為,中國戰鬥機的設計思路在 J-36 上發生了如此巨大的轉變,這是否有可能會為中國空軍的未來帶來不确定性?畢竟,這條路目前還沒有人走過,而中國将成為 "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
(Tacit Blue 驗證機就使用了背負式進氣道)
對此,有人發現早在 2019 年時,成飛與西工大聯合組成的某研發團隊早在當時就已提出至少 8 種六代機預研方案,并且對其中 4 種進行了低空飛行驗證(可能為縮比模型測試)。也就是說,傳統制空戰鬥機的路線當時很可能已經提出過,而在諸多設計路線中,J-36 的路線在多輪測試和研究中被确定為未來空戰的 " 最優解決方案 ",未來 " 翻車 " 的可能性很小。
(中國對第六代戰鬥機的預研很早)
目前來看,相比還停留在高度保密研發階段的 F-47,中國的 J-36 無論是在設計思路還是項目成熟度上都已經遙遙領先,它有非常大的可能性成為全球首架實現服役的第六代戰鬥機。屆時,中國空軍将真正實現對美國空軍的 " 斷崖式領先 ",而那正是一代代中國人翹首以盼又為之獻身奮鬥的偉大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