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軍事經驗:14000人的主力部隊,裝備近200挺輕重機槍,這個配置如何?,歡迎閱讀。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甲骨堂 Author 甲風
抗日戰争中,八路軍建立了很多軍區,負責某一區網域的統籌作戰,其中冀魯豫軍區即是其中之一。
最初的冀魯豫軍區所轄部隊并不算多,不過在 1941 年将魯西軍區并入後,全區的作戰力量大增。
不含軍區及直屬隊在内,當時新的冀魯豫軍區指揮有 3 個旅級部門,計有教導第 3 旅、教導第 7 旅,以及冀中的南進支隊。
從這些部門的名稱,我們不難看出當時冀魯豫軍區所屬主力的組成還是挺復雜的,可以說 " 五湖四海 " 的部隊都有。
其中教導第 3 旅是前不久八路軍第 115 師系統部隊整合而成的,這個旅下轄第 7 團、第 8 團、第 9 團。
其中第 7 團是一個 " 紅軍團 ",即模範紅五團,該團在全面抗戰初期編為第 115 師所屬第 685 團第 2 營,随後擴編為第五支隊(即曾國華支隊)轉戰冀西、晉東南、冀南、冀魯邊、魯西,後來編成第 7 團。
第 8 團的來源是八路軍第 115 師組建的晉西支隊第 2 團,随後輾轉改編的;這個團有很多紅軍幹部,因此戰鬥力也頗強;
第 9 團的前身是山東的地方武裝,後來跟上述模範紅五團合編為運河支隊,再到編成教導旅時改番号為第 9 團。
據合編為新冀魯豫軍區時的實力統計,教導第 3 旅在 1941 年 7 月時有兵力 5647 人,武器則有長短槍 2696 支、輕重機槍 94 挺。
教導第 7 旅,很明顯是延續了第 115 師的 " 教導旅 " 序列,在原先 6 個旅的基礎上,再成立第 7 旅,當時轄有第 19 團、第 20 團。
不過這個旅其實不單純屬于第 115 師系統,實際還有第 129 師的成分。
第 19 團,它的前身是八路軍第 115 師第 344 旅第 688 團第 3 營擴編而成的獨立團。
在抗日戰争中,第 344 旅所屬部隊實際上是脫離第 115 師獨立活動的,所擴編出來的一系列部門在 1940 年整編時,就挂上了第 129 師新編旅的番号。
其中第 19 團就是之前的新編第 2 旅第 4 團,屬于是同一支部隊,先後挂上了第 129 師的新編旅、第 115 師的教導旅兩種不同的編制番号。
而第 20 團,就是純粹的第 129 師系統的部隊了,該部的前身是第 771 團一個紅軍連擴編而成的,之前在新編旅系統中的番号為新編第 3 旅第 7 團,後來再改為第 20 團。
在 1941 年 7 月冀魯豫軍區整合時,這個旅的兵力計有 2748 人,裝備有長短槍 1450 支、輕重機槍 56 挺。
相較于上述的教導第 3 旅,很顯然第 7 旅的實力是偏弱很多的;之所以如此是因為該旅所屬部隊長期苦戰,并未得到很好整備機會;之前教導第 3 旅各團編成時,是編入了不少地方部隊的,所以兵力要多一些。
至于後續的冀中南進支隊,其實也是補充了地方武裝後,所以兵力要多些。
當時南進支隊也是轄 2 個團,即第 16 團和第 21 團,但是其兵力數則達到了 5611 人。
如果單純以團的兵力數來看,那麼肯定是南進支隊的團最為充實,而且是非常标準化的充實,每個團的兵力基本就有 2000 到 2500 人上下,其餘為支隊機關和直屬隊。
當然,南進支隊從其挂的名頭就知道,它是冀中部隊。
其中第 16 團是冀中的頭等主力團,第 21 團也是較早編成的主力團隊,南下作戰後就留在了冀魯豫。
據當時的實力數統計,南進支隊有長短槍 3337 支、輕重機槍 43 挺。
單純以長短槍的配備情況看,南進支隊的配槍率其實是最高的,不過該部的輕重機槍數量反倒是最少的。
以全區主力部隊的情況計,總計是 3 個旅級部門、7 個主力團,總兵力約 14000 人;武器裝備計有長短槍 7483 支,輕重機槍 193 挺。
單純看這個配槍情況,大約是 50% 稍高,大家可能覺得不高;但其實在當時的我國軍隊中,這個比例并不算低,因為不是所有兵員都是戰鬥員,上述的槍械基本可以保證戰鬥員有槍用。
而輕重機槍将近 200 挺的話,則是嚴重不足。
以 7 個建制團計,平均每個團的輕重機槍數只有 20 多挺,平均下去每個排配備 1 挺機槍都很緊張。
而且當時的情況還不只是機槍數量不足,彈藥方面更緊張,所以在自動火力上是不足的。機槍尚且如此,在火炮方面就更别說了,為數不多的迫擊炮算是最強火力,但炮彈沒多少,實際作戰中很難使用。
所以當時的抗戰是相當艱難的,今天的我們一定不能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