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DeepSeek“兇猛”,上海不慌,歡迎閱讀。
站在更高的位置入局
人工智能正在颠覆中國城市格局。
近一個月,幾乎所有城市都 " 卷 " 了起來,加碼產業政策、布局新一輪 " 搶人 ",相比之下,上海顯得相對冷靜。很多人好奇,作為全國城市產業轉型更新 " 引領者 ",上海在憋什麼 " 大招 "?
3 月 25 日,2025 上海全球投資促進大會舉辦,令答案露出了 " 冰山一角 "。會上," 上海制造 " 的輪廓更加清晰:去年 GDP 上升至全球第五,4 大萬億級產業集群成型,現場發布的 "2025 重點產業布局圖 ",以更細顆粒度編織了一張鏈接全球的產業發展之網。
當地從業者釋放出一個共同聲音:上海人工智能更 " 綜合 "、更 " 全面 ",理應站在更高的位置入局,而非簡單加入城市競争。
無論是吉利控股集團董事長李書福在主旨演講時戴着的 AR 眼鏡,還是出沒于會場各個角落的智能機器人 …… 會場中充斥的細節,無聲地回答着同一個問題:上海人工智能,可以真正站上 " 大氣層 "。
而從人工智能出發,同樣令人關心的是,當下的上海制造,究竟将以怎樣的形象繼續充當國内城市的 " 天花板 ",并進而為全球產業發展 " 觀潮 "?
垂類優勢
事實上,在今年初新一輪產業爆發之前,上海才是人工智能的 " 标杆 "。
在昨天舉行的一場人工智能路演活動前,上海經信委副主任張宏韬提到,去年,上海人工智能產業規模突破 4500 億元,增速達 7.8%,累計完成了 60 餘款生成式 AI 服務的大模型備案,數量居于全國第二。
但數字遠不足以概括上海人工智能產業的特質。
當李書福說出,吉利生态企業星紀魅族智能 AR 眼鏡 " 核心技術研發團隊及核心供應鏈都在上海 " 時,不少人注意到,上海正在形成一個頗具特色的智能眼鏡產業鏈。如星紀魅族副總裁曾洋所說,目前,智能眼鏡產業最完善的產業鏈在上海,核心元器件產業鏈上下遊均能在此找到。
李書福在主旨演講時戴着的 AR 眼鏡 圖片來源:主辦方供圖
而順着產業發展脈絡進一步回溯,也不難看到上海主動謀劃的身影。早在 2022 年,上海就曾發布促進智能終端產業的相關政策,将智能穿戴納入鼓勵範疇;去年,上海還将 XR/AI 眼鏡納入消費品以舊換新補貼,成為首個通過政策推動智能眼鏡普及的城市。
從某種意義上說,上海正在推動人工智能加速走向細分、垂直,并形成垂類賽道的領軍優勢。而這也恰是人工智能發展的大勢所趨。
據華興資本 CEO 王力行觀察,AI 和具身智能的發展将是 " 一個長跑的過程 ",未來企業會 " 多點開花 ",不必着眼于當下某一個層次的競争。而上海的獨特之處,則在于 " 綜合性優勢 "," 包括很強的金融服務和配套產業的優勢 ",恰好能推動產業 " 多點開花 "。
人工智能又是一個内涵和外延很廣的綜合產業體系,也是對于城市產業體系的一次綜合測驗。僅從產業結構來看,上海制造業經歷多次迭代," 全科 " 產業優勢有利于支撐人工智能各類細分產業 " 零幀起跑 "。
比如人形機器人。上海傅利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 CEO 顧捷提到,人形機器人供應鏈中," 四五成與汽車比較接近,三五成與消費電子比較接近 "。兩個領網域上海均有豐富的產業鏈基礎,做大原有產業鏈,也是上海加碼人形機器人的重要方向。
在此基礎上,上海還進行了一系列針對人工智能的 " 能力補強 "。如張宏韬所說,上海創下了多個第一,包括發布實施首部省級地方性法規——人工智能促進條例、組建全國第一個國家地方共建的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上海還針對性地布局了國際算法創新基地、并初步構建超大規模智算中心,每一項都緊盯人工智能 " 三要素 "。
" 場景 " 嵌合
如今,人工智能產業正在迎來新的 " 奇點 " 時刻。會場上,關于今年人形機器人 " 量產 "" 落地應用 " 的產業 " 飓風 " 正在吹起。而對于上海來說,這是一個新的機會。
廣東天太機器人董事長何志雄提及,其正在聯合開發機器人管家、陪伴機器人、機器人助手等產品。這些名詞聽起來似乎還有些遙遠,但實際今年就将有望上市。在其推動下,剛走向普及的 Smart Home(智能家居)将進一步向 AI Home 迭代。
據何志雄所說,作為一家誕生自佛山的企業,其 5 年前就選擇在上海落戶,并在此專門聚焦人形機器人。場景是一個重要考量:以上海為首的華東區網域,家電行業歷來發達,能夠成為 AI Home 的落地載體。
如果重新拆解上海產業發展的歷史,創新總是從在地豐富的場景中汲取靈感。有人這樣形容十年前今日頭條選擇上海:陸家嘴精英愛看财經快訊,田子坊文青偏好小眾藝術推送,而七寶老街的市井氣息,則催生了 " 本地生活 " 頻道的誕生。上海像一面棱鏡,為今日頭條的算法折射出更精細的光譜。
時間快進到人工智能時代。以人形機器人為例,如人形機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彬所說,要落地應用,首先要有一個好的具身智能基礎模型,其次是在此基礎上,到具體的場景中進行微調、調精調優。" 場景之城 " 上海則可以充當這一 " 試驗場 "。
據上海市經信委相關負責人介紹,上海曾在全國第一個提出場景經濟的概念,并在 2017 年前後,就将場景作為重要的產業要素納入人工智能產業政策當中。如今,場景已然成為上海發展新興產業的錨點,并将延伸至研發突破瓶頸、中試孵化、試點應用、綜合性解決方案四個階段,以此為框架精準施策,投 " 真金白銀 "、給產業機會。
上海的各類場景正更趨多元。面向前沿產業,上海目前開放了 926 條、1800 公裡智能網聯汽車測試道路,并且已經将機器人密度納入統計;而深入更廣闊的經濟社會領網域,當天大會本身也成為各類機器人應用的場景。
而作為人工智能產業 " 原料 " 的 " 上海制造 ",也能以 " 場景 " 的身份再次現身。如上海經信委上述負責人所說,上海正在推進所有產業領網域 "+AI",既是推進產業轉型更新,也為人工智能企業提供了最廣闊的市場空間和應用機會,并将其定義為 " 智能經濟 "。目前,上海也正在推進智能經濟 " 十五五 " 規劃的相關研究。
" 并購熱潮 "
當天會上,同樣摩拳擦掌的還有瞄準人工智能的各類資本。他們期待,更多人工智能頭部企業能從中國誕生。
一束聚光燈投向上海當天推出的兩大基金矩陣。其中,產業轉型更新二期基金總規模達 500 億元,首期基金 100 億元;而國資并購基金矩陣總規模達 500 億元以上,二者均有望為人工智能相關產業注入新一輪源頭活水。
而國資并購基金的設立又格外引人注目。
中信資本高級董事總經理、信宸資本管理合夥人信躍升感受到,去年,我國發布 " 并購六條 " 後," 并購突然成了風口 "。據他分析,一個原因是,目前,經濟發展已經從增量為主,到增量和盤活存量并存的階段,股權投資也從追逐資本泡沫走向面對商業現實。
而中國的經濟成熟,資產估值低、利率下降等客觀條件,正在形成适合并購基金發展的宏觀環境。
與之相伴的是,我國人工智能行業正在快進到下一個階段。去年 8 月,創新工場聯合 CEO 汪華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對于超級模型公司和超級 Infra 公司的投資正在變少,前一波投資正在收斂,行業也進入整合期,資本正進一步聚焦于落地和應用階段。
面對行業風口,上海再次快步上前,去年底印發《上海市支持上市公司并購重組行動方案 ( 2025-2027 年 ) 》,将 2027 年目标定為 " 形成 3000 億元并購交易規模 "。
從某種意義上說,這是上海作為金融中心的迅速響應。而從產業發展的角度來看,如上海國投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陸雯所說,并購整合本就是培育世界級企業的必由之路;而上海一系列金融舉措,也意在 " 培育更多具有全球資源配置能力的產業航母,在新一輪產業革命中掌握主動權 "。
而所謂的 " 企業培育 ",不僅僅是規模上的擴大,還包括整個產業鏈條的協同發展。
不少業内人士指出,随着各類機構參與并購,将能推動產業生态和創新策源生态的共建。比如,當各類一線沉澱的產業數據被納入并購過程,将有望形成更有效的資源配置和產業鏈接,推動產業下一個 " 核爆點 "。
對此,上海并非沒有經驗。信躍升提到,作為一家在上海成長的半導體企業,韋爾股份曾在 2018 年面臨業務轉型的關鍵時期,通過收購美國豪威科技,不僅彌補痛點,而且實現了股價的躍升,如今成就 A 股 " 半導體第一股 "。
同樣令人期待的是,面對新的機遇,下一個人工智能的龍頭企業,能否再次在上海誕生?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城市進化論 ",作者:楊棄非,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