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2024,智能手表能告别“美麗廢物”嗎?,歡迎閱讀。
從 " 美麗廢物 " 到 " 美麗好物 ",智能手表接下來要朝哪幾個方向卷?
在社交媒體上搜索 " 美麗廢物 ",智能手表一直位居前列。它們售價昂貴,除了表面的 " 美麗 ",沒有什麼實用價值,但情緒價值拉滿,是當代年輕人取悅自己的 " 數碼甜品 "。
乍一看," 美麗廢物 " 似乎是一個貶義詞。但仔細想想," 美麗廢物 " 簡直是對一款終端產品的最高褒獎。
嫌貨人才是買貨人。能讓潛在消費者欲罷不能,絞盡腦汁地尋找折扣,真金白銀的 " 衝動消費 ",這說明智能手表在功能性之外的溢價,正在得到市場的認可,是很多 " 性價比產品 "" 國民手表 "" 實用好物 " 所無法取代的。
随着智能手機的大眾消費意願變得疲軟,換機周期不斷拉長,智能穿戴 IoT 設備成為各大終端廠商最新的發力焦點。
2023 年行将過去,智能手表市場也 " 卷 " 出了一片新氣象。Apple Watch SE9 再一次展現了蘋果在整合 " 智能 + 時尚 " 的產品力,華為今年推出了劉德華代言的 " 非凡大師 ",疊滿了尖端材料、北鬥衛星、微體檢等一堆科技 buff。vivo 和小米剛剛發布的智能手表,都首次搭載了各自自研的藍河 BlueOS 智慧作業系統、澎湃 OS。OPPO 的旗艦智能手表 OPPO Watch 4 Pro,則被很多用戶稱為 " 安卓表皇 "。
不難預見,明年的智能手表将上演一場更為激烈的 " 龍虎鬥 "。從 " 美麗廢物 " 到 " 美麗好物 ",智能手表接下來要朝哪幾個方向卷?
美麗廢物未必是壞事
所謂 " 美麗廢物 ",說明智能手表的硬體已經成熟,而軟體尚待完善。
硬體方面,智能科技與時尚單品的合流。
過去十年間,智能手表百花齊放,硬體創新的三個主流方向,是以 Apple Watch、HUAWEI Watch 為代表的智能科技手表,以 Moto 360、Fossil 為代表的時尚手表,以 Fitbit、佳明為代表的硬核運動手表。
近年來,智能終端廠商在設計、元器件、產業鏈上面不斷創新,時尚度上已經不輸給時裝品牌。Apple Watch 對表帶的優化使其兼顧佩戴舒适度、傳感器敏銳度、服飾搭配需求,華為手表與供應鏈夥伴深度合作," 非凡大師 " 通過納米技術将天線整合在高度集成的表盒裡,液态金屬工藝讓智能手表擁有高淨值人群所看重的精美外觀。
總的來說,科技廠商的智能手表產品,已經逐步沉澱出了極高的產品工程能力,已經可以将傳統手表的精工美學引入到智能穿戴設備上。
随着供應鏈的夥伴成長和成熟,高級工藝和新材料的價格成本也不斷下探,2023 小米、vivo 推出了價格友好的 " 國民級手表 ",有望将這份美麗帶入每一個消費者的腕間。
同時必須承認,智能手表的軟體能力,還不夠有說服力。
具體表現在,只有一線頭部品牌的智能手表,才能憑借品牌影響力,以一己之力讓用戶做出購買行動,并且不考慮與智能手機、耳機等單品的生态适配度,不受 " 性價比產品 "" 低價平替 " 的影響。而品牌力不足的終端廠商,會發現僅憑智能手機的存量用戶,也帶不動智能手表。
軟體雖然 " 雞肋 ",但硬體實在美麗,才會讓消費者 " 又愛又恨 "。
這種情況下,軟體層面的提升,進而提高智能手表的整體體驗,既是頭部品牌 " 變廢為寶 " 的難題,也是二三線手表品牌打破僵局的看點。
進階點一:從運動數據監測,走向科學健康管理
消費者對可穿戴設備有沒有不信任的地方?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的一位教授,在某次數字健康沙龍上提出了這個問題。
運動數據監測,是幾乎所有智能穿戴設備都具備的基本功能,但收集到的運動數據是 " 死的 ",不能用,沒法分析,是上一輪穿戴設備的 " 雞肋 " 點。
這位教授通過研究發現,可穿戴設備健康監測,設備和數據是可信的,但在解釋數據和結論的時候,卻存在 " 陷阱 "。這些陷阱包括:設備廠商是否采用同樣的标準;數據本身的準确性和可靠性;數據與健康特征的對應關系怎麼合理的解釋。
基于嚴謹科研的健康監測,是頭部智能手表廠商的核心競争力。其競争點有兩個:
一是質。
智能手表采集的數據、提供的健康管理能力,是否真的有科學解釋,具備醫療器械的資質,真的能夠幫助用戶有效地進行健康幹預,直接決定了智能手表的健康服務質量。
傳統的智能手表,首先是監測不到,沒有集成相應的傳感器。比如,高達 40% 的房顫患者是沒有症狀的,到醫院做心電圖才能确診,漏診的比例很高。因此,通過智能手表監測的健康價值就很大。目前,蘋果、華為都已經在自家手表上提供房顫篩查的能力,能夠識别跟蹤房顫的早期風險,及時糾正風險人群行為生活方式的異常。
其次是解釋不了。舉個例子,當智能手表監測到心率加快,背後的原因可能有很多,焦慮、脫水、貧血、肺部感染,甚至懷孕,都有可能導致心率加快。以前,智能手表只能把數據給用戶,不能理解背後的原理并給出相對準确的健康建議。
目前基于科學研究的數字健康能力正在增多,比如 2023 年刷新的《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将專業的可穿戴產品,推動進入醫療專家認可的序列。發表在《Nature Medicine》上的一項研究顯示,采集了六萬名受試者食指部位的 PPG 信号(光電容積脈搏波描記法),再利用 AI 深度學習分析用戶是否患有糖尿病,模型報告的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别是 65.4% 和 75.0%,說明通過智能手表采集腕部的血管 PPG 信号來識别糖尿病是可行的。
總結一下,這類基于嚴謹科學研究、高質量、高回報的有效健康監測,使智能手表在保持時尚屬性的同時,還具備了專業能力,煥新了產品的生命力,變成很多中老年人、高風險年輕人的 " 标配 "。
二是量。
能提供健康監測的穿戴設備,種類有很多,但一個設備所集成的有效功能的數量,直接決定了產品價值感。
比如有的 TWS 耳機也可以提供體溫監測功能,但僅此而已,與智能手表在功能上有較大的重疊,很容易被取代。一些終端廠商在數字健康上的投入不夠,積累的數據和算法有限,能提供的硬核健康監測功能也就比較少,面對 " 多邊形戰士 " 就顯得不夠看了。
其中,蘋果、華為都手握了不少進階的健康管理能力。Apple Watch 和 iPhone 目前能提供專注于 17 個健康和健身領網域的功能,從心髒健康和睡眠到移動性和女性健康等。此外,蘋果支持一萬多個地點、800 多家醫療機構的患者使用蘋果健康記錄,作為可用醫療數據。
華為 WATCH 4 系列的 " 微體檢 " 問世後也得到了消費者很大的認可,核心能力就是 " 一只手表、六十秒、一次檢測十項指标 ",效率和便攜性比傳統健康體檢大幅提升。要在 60 秒内調度 8 套算法、5 個傳感器,完成多模态的檢測,根據專業的理論基礎給出健康建議,這是非常不容易的。
在 HDC 2023 現場,我看到一位媒體人體驗過 " 咳嗽聲檢測肺部感染 " 的功能,好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總的來說,健康對于消費者購買的驅動力是最強的、最持久的,而人工智能作為一種新的軟體技術,讓智能手表廠商重拾數據的價值,提供給用戶專業的健康解決方案。因此,智能手表也有了撬動大健康產業的真正可能。
進階點二:從手機的 " 延伸 ",變成萬物互動的鑰匙
此前,受限于計算能力、存儲空間等先天限制,智能手表只能作為手機的延伸,承接一部分削減後的功能,比如接聽電話、播放音樂等。
不管是用戶使用習慣還是使用體驗上,智能手表的表現都無法和手機媲美,甚至因為功能重疊,形成了某種競争關系,是導致其變成 " 廢物 " 的一大原因。
而今年,華為的鴻蒙 4、vivo 藍河 OS、小米的澎湃 OS,都已經在智能手表上搭載了,這些作業系統主打的就是萬物互聯。作業系統是應用和硬體的橋梁,通過萬物互聯作業系統,手機和手表可以更好地承擔功能分配,完成某些功能分化,讓智能手表可以獨立于智能手機,提供更自然、無感的互動體驗。畢竟 " 抬腕 " 可比掏出手機操作要簡單多了,更适合在移動場景下與其他物聯設備進行聯動。
智能手表為核心的互動方式,在原安卓系統上是很難實現的,無論是安全性、數據互動、應用開發等都受到系統特性的限制。舉個例子,鴻蒙 4 支持原子化應用和自适應開發,開發者只需要一次開發,就能讓應用自動适配手機、手表、平板等不同螢幕。華為 WATCH 4 系列實現了場景化的功能集成。比如生活卡片,集成了日程、導航、微信、天氣等應用。" 健康看板卡片 " 将心率、血氧、體溫、睡眠等健康功能整合在一起,集中進行展示,讓健康數據一目了然。
藍河作業系統支持復雜的意圖識别互動,也可以将用戶最需要的功能,比如旅行場景下,可以将班機信息、高鐵信息、酒店位置等綜合呈現,提供比手機更短、更快的互動體驗。
2024 年,相信各大廠商會在自研作業系統的基礎上,結合 AI 大模型等新技術,更深入地挖掘穿戴設備的潛力,探索出适用性更強、耗費資源更少的人機互動方式,而不再是對手機功能的延伸和重復。
在面向萬物互聯的國產作業系統之上,智能手表的互動體驗,将從底層開始改變。
進階點三:從單一硬體到生活助手
為了讓 " 美麗廢物 " 值回票價,網友們挖掘出了各種各樣 " 變廢為寶 " 的功能,積極探索可以在智能手表上使用的應用。但總的來說,還是需要人去費心費力,為手表找服務。
這份對 " 美麗廢物 " 的愛讓人感動,但有沒有一種可能,讓手表主動為人提供服務呢?
從 " 為人找服務 " 到 " 為服務找人 ",大模型 + 智能助手,與智能手表的深度整合,或許能改變這種局面。
我們知道,大模型作為基座模型,具備強大的數據分析和理解生成能力,一個底座上調度多種 AI 模型算法的能力,智能助手則可以作為人機互動距離最短的服務入口。極簡入口 + 超強底座,将為智能手表帶來前所未有的智慧體驗。
目前,蘋果還沒有宣布大模型的相關進展,Apple Watch SE2023 通過原 Siri 語音助手提供生活服務,進階能力還未可知。國内終端廠商都推出了自研的雲側、端側大模型,并對智能助手進行了更新。
比如更新了 HarmonyOS 4 的華為 WATCH 4 系列,可以直接呼叫小藝,語言理解能力更強,無需精準指令,用自然的口語表達就能理解并執行。很多人覺得對着手機大喊智能語音助手有點尴尬,抬腕呼叫的互動方式也更低調自然一些。
此外,基于大模型的用戶意圖識别和服務推薦,目前頭部的國產手機廠商都有了很多探索。并将智能綜合排序等能力引入到智能手表,這樣的好處是,在相對較小的手表螢幕上,可以讓服務信息有繁有簡、更加合理,用戶不會錯過重要信息,也不被繁雜的信息和應用淹沒。
One more thing
此前,一個智能終端生态中,撬動購買的拳頭產品,都是智能手機,從目前智能手表的完成度來看,更高的客單價、更大的創新空間、運動健康的實用性等,智能手表正在變得越來越适合承擔這一角色,成為跨越生态的一支營收利器。
而且這個市場還處于相對初級的階段。除了蘋果、華為的地位相對穩固(靠的是長達十年的數字健康積累),其他玩家也才開始奮力奔跑,還有一戰的機會。
2023 年,一些廠商為智能手表探索出了一些進階能力,是智能手表擺脫 " 廢物 " 印象的關鍵,也是接下來 " 卷 " 的重點方向。
算法層面,無論健康管理還是互動控制,還有很大的探索空間。進一步挖掘生理指征和健康之間的相互關系,多特性協同關聯的健康管理,人一機一車一表等多終端聯動,讓用戶感受到價值。
在此基礎上,硬體(傳感器、工藝、材料)也會在軟體和算法的驅動下,去提升性能和精度。目前智能手表的傳感器,還沒有用到很先進的工藝,未來也有持續發展提升的空間,也許會超出我們的想象力。
美而不廢,智能手表接下來會進入一個軟體主導競争的階段,誰能更好地利用數據、算法、大模型等 " 基本條件 ",把注意力放在 " 好用 " 上,在軟體上投入和挖掘,将成為一個關鍵賽點。
2024,AI 大模型應用一定會加速落地。由此推測,智能手表有極大可能一改 " 美麗廢物 " 的刻板印象,不妨持币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