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汽車經驗:恒大汽車子公司破產清算:中國新能源造車狂飙時代的血色終章,歡迎閱讀。
點擊上方 "道哥說車" 關注
· 這是第 4806 原創首發文章 1k+
撰稿:張淺
出品:道哥說車
【文 / 财圈社 & 道哥說車 張淺】2025 年 4 月 1 日,恒大汽車在港交所發布的一則公告引發市場震動: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已正式受理對其間接全資子公司恒大恒馳新能源汽車(上海)有限公司(下稱 " 恒馳上海 ")的破產清算申請,并指定管理人接管程式。
這則公告看似冷靜克制,卻撕開了中國新能源汽車行業狂飙突進時代的一道裂痕——曾誓言 " 換道超車 " 的恒大汽車,最終倒在了自己編織的宏大叙事裡。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恒大系自 2021 年母公司中國恒大爆雷以來,首次有核心業務板塊進入司法破產程式。恒馳上海的倒下,不僅标志着恒大汽車 " 量產救主 " 的幻想破滅,更折射出中國新能源造車運動中資本狂歡、戰略冒進與產業規律的劇烈碰撞。
復盤狂飙三年的恒大汽車:從 " 買買買 " 到 " 賣賣賣 "
要理解恒馳上海破產的必然性,就不得不回溯恒大汽車極富戲劇性的發展歷程了。2018 年,房地產調控政策收緊,恒大集團開始尋求多元化轉型。次年,許家印宣布 "3-5 年成為世界規模最大、實力最強的新能源汽車集團 ",緊接着,恒大汽車便開啟了 " 買買買 " 模式。
2019 年斥資 9.3 億美元收購國能電動汽車(NEVS)51% 股權,獲得生產資質,随後 10 天内連續入股卡耐新能源(電池)、e-Traction(輪毂電機)、Protean(輪毂電機),完成三電技術拼圖,緊接着 2020 年發布 " 恒馳 " 品牌,宣稱同步研發 14 款車型。
恒大汽車這種 " 用房地產思維造車 " 的策略初期确有奏效,就在 2020 年 8 月,恒馳六車齊發,之後的 2021 年上海車展上,恒馳 9 款車型亮相,市值一度衝上 7000 億港元,超越比亞迪成為國内車企 " 市值一哥 "。
然而,2021 年的恒大集團爆發了 2 萬億債務危機,汽車業務瞬間失血。财報顯示,2018-2020 年,恒大汽車累計虧損超 150 億元,截至 2023 年底,其總負債已突破 700 億元。盡管 2023 年恒馳 5 艱難實現量產,但全年交付量不足千輛,且頻發質量問題。為續命,恒大汽車先後變賣核心資產。
此次破產的恒馳上海,正是恒大汽車最重要的生產基地,規劃年產能 10 萬輛。其清算意味着恒大汽車已喪失自主生產能力,徹底淪為 " 殼資源 "。
跨界造車的反面教材:債權人、員工與行業的 " 多輸 " 困局
恒大汽車的崩塌絕非偶然,一方面,技術的 " 買來主義 " 反成包袱,未能實現技術融合。有工程師透露:" 各團隊各自為政,連數據接口都無法統一。" 另一方面,其暴露的 " 大幹快上 " 房地產高周轉模式導致產品倉促上市,恒馳 5 被曝車身異響、車機卡頓、續航虛标等問題,口碑崩塌。再加上母公司恒大集團的債務危機直接拖累汽車板塊,恒馳敗局在所難免。
" 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 自 2021 年 9 月起,恒大汽車就已經被曝欠薪,随後,這場由員工開始的欠薪醜聞就成了 " 無底洞 ",一度陷入停工停產。員工欠薪維權的同時,供應商也陷債務黑洞。據不完全統計,截至 2024 年底,恒大汽車拖欠供應商款項超 200 億元。
2024 年 9 月,恒大汽車子公司,恒大恒馳新能源汽車(上海)有限公司的個别債權人,向法院申請了破產清算,恒大汽車也在沉默中逐漸隐匿。此外,恒大汽車還被要求向相關地方行政部門退回已發放的各項獎勵及補貼合計約人民币 19 億元。
值得注意的是,恒大汽車的潰敗恰逢行業分水嶺,2024 年中國新能源車滲透率突破 50%,增速放緩至 15%,市場進入淘汰賽階段。這場敗局帶給行業的啟示遠超個案。
随着補貼退坡、投資收緊,靠融資續命的企業将加速出清。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曾預判:" 未來 5 年 80% 的品牌将消失,存活者必須掌握三電、智能駕駛等核心技術。"
對恒大汽車而言,恒馳上海破產可能只是開始。其南通、廣州基地仍在 " 半停產 " 狀态,且存在大量關聯交易債務。有業内人士分析,恒大汽車或步 FF 後塵,最終走向資產拆分出售。
這場造車夢碎的背後,是中國制造業更新必須直面的深層命題:當資本熱潮退去,唯有尊重產業規律、深耕技術創新,才能避免 "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 的歷史循環。恒大汽車用 700 億學費寫就的這份失敗教案,值得每個後來者置于案頭。
如果您遇到汽車質量問題,可以登陸 " 财圈社 " 網站(https://www.caiquanshe.com/kandiantousu)找到上方導航條 " 看點投訴 ",進行投訴,或者關注《道哥說車》《财圈社》公眾号,點擊下方導航條 " 看點投訴 ",進行投訴;我們将幫助你維護正當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