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男神女神都復出,還是補不了内娛失的血,歡迎閱讀。
前些天金像獎頒獎,很多人對此的印象,往往只有四個字——
關我啥事。
說起來也很容易理解,且不說港片現在的狀況了,我們就看這些得獎的演員,都不是内地大眾熟悉的名字。
也難怪,内地觀眾會有一種隔閡感。
所以,我們熟悉的那些演員,那些陪着好幾代人長大的港星,到底都去哪了?
嗯,其實正在内娛扎堆——
吳鎮宇、爾冬升、曾志偉在無限超越,葉童、鄧萃雯在乘風破浪。
最近一波新劇來襲,也炸出了不少熟人老面孔,姜大衛、任達華、胡杏兒 ……
兩相比較下來,會讓人產生一種錯覺——
多年來被唱衰 " 水土不服 " 的港星,似乎終于擺脫了港娛的失落,在内地市場枯木逢春。
可惜的是,當 Sir 重新盤完港星北上史,發現這不過是一場虛妄的迷夢。
所謂全面開花。
實際上,卻是困獸猶鬥。
" 割裂 "。
這是港星北上現狀給 Sir 最直觀的感覺。
怎麼說?
看起來,港星在内娛混得風生水起,出沒于種種綜藝節目中。
選秀綜藝,《披荊斬棘的哥哥》《乘風破浪的姐姐》湧現港星面孔,幾乎内地活躍的港星都上過這倆節目。
葉童、鄧萃雯、蔡少芬、陳小春、林峯、吳卓羲、胡杏兒、鍾欣潼、薛凱琪 …… 都是老港迷熟悉的名字。
除此之外,還有不少專為港星定制的綜藝。
音樂綜藝,有《聲生不息》,唱粵語歌憶當年情,譚詠麟、李克勤、楊千嬅、古巨基、容祖兒、衛蘭等香港歌手輪番登場。
生活綜藝,有《請吃飯的姐姐》,主場全員港姐,蔡少芬、朱茵、洪欣、陳法蓉湊一塊吃飯聊天交友。
美食綜藝,有《大灣仔的夜》,志在推廣粵港地區的人間煙火氣," 大灣區哥哥 " 操着蹩腳的普通話燒廚房。
演技綜藝,有光看名字就 " 港味十足 " 的《無限超越班》,源自香港的無線電視藝員訓練班。
吳鎮宇、爾冬升、惠英紅、趙雅芝、鄧萃雯、車保羅、張可頤等老戲骨指點新一代年輕演員去磨練、提升演技。
挂着港星的綜藝層出不窮、花樣百出,但,仔細瞧,港星在其中發揮的作用都極其單一——
賣情懷,回憶殺。
就如去年《聲生不息 · 大灣區季》最出圈的片段。
港樂的時光列車駛過。
譚詠麟翻唱了張國榮的《風繼續吹》和陳百強的《一生何求》。
陳慧娴唱完代表作《千千阙歌》,便接着唱梅豔芳的《夕陽之歌》。
這一幕,讓人宛如穿越時光回到港樂的黃金時期,勾起無數觀眾的香港記憶。
像 Sir 這樣的老港迷,自然看得淚眼溼溼。
但依然忍不住潑一盆涼水——
賣完情懷後,港星還剩什麼?
大多如《聲生不息 · 大灣區季》的後續一樣,反響平平,少人問津。
現在已經是 2025 年了,還在聊情懷,可是這情懷還能維持多久。
港星已經成了過去時。
尤其是這些年接二連三地大規模懷舊之後,港星這個詞,也就逐漸失去了情懷的效力,那些綜藝,也大部分在内娛市場遇冷了。
看的人越來越少。
《聲生不息》,2022 年的《港樂季》,豆瓣有 3 萬多人打出 7.3 分;到了去年的《大灣區季》,僅有 6000 多人打出 7.1 分。
底下的不少評論聲,已經抗拒情懷牌。
看得懂的人也越來越少。
走 " 黑紅也是紅 " 路線的《無限超越班》。
在第一季的時候,還能讓大眾重新見到一名 " 金牌綠葉 " 車保羅。
當時,大眾通過車保羅,重新關注到香港藝人的敬業精神與生存困境。
但到了第二季呢?
頻頻搶戲的,已經變成向佐的鼻孔、朱梓骁的雞爪、紀凌塵的大海,以及吳鎮宇的毒舌。
第三季,顯然也想走走情懷牌。
節目組邀請來了 TVB" 視帝 " 王浩信,還給他掏出 TVB 獎杯的動作一個特寫鏡頭。
傅首爾看到後,熱情洋溢地追憶往事:我以前老愛看 TVB 了!
無論是王浩信的獎杯,還是傅首爾的捧場,都想喚起觀眾對港星港片的情感。
但這一招,完全不好使了。
傅首爾對面的年輕演員,面露困惑,完全接不上茬,空氣中仿佛烏鴉飛過。
他似乎并不知道,他所參與的《無限超越班》,與 TVB 有着密切的關聯。
可以想象。
如果以港星為噱頭的綜藝,都是在炒冷飯、殺回憶,這一幕的尴尬,将會在未來一次次重演。
可港星就此 " 消失 " 了嗎?
好像又沒有。
正當 Sir 以為港星與内娛共沉淪,心甘情願地淪為綜藝快消品時。
北上港星的另一股勢頭起來了——
回到作品中,回到劇組中。
《蠻好的人生》中的胡杏兒,《懸鏡》中的任達華,《黃雀》中的姜大衛。
看到有觀眾關注他們飾演的角色,Sir 當然替他們高興。
然而,這或許,也并非是港星的另一個春天。
" 我演過爛片,但沒有演過爛角色。"
吳鎮宇的這句自白,能成為大多北上港星的演技注腳。
胡杏兒,在《蠻好的人生》中與孫俪演對手戲。
她駕馭得了光鮮亮麗的一面。
短發、紅唇、細高跟,内娛批發式的女霸總三件套,在她身上平添出一份精英感。
她也不怵素顏出鏡盡顯狼狽。
大早上被原配找上門來羞辱,胡杏兒飾演的小三粉黛不施,只披了一件圍巾,完全一副剛醒就衝出來的樣子。
尴尬、着急、氣急敗壞、強撐體面 …… 多種情緒的傳遞,仿佛呼吸一樣自然。
任達華,在新劇《懸鏡》中飾演一枚盡職盡責的老刑警。
一個平平無奇的人物設定,但任達華的表演依然處處見功夫。
比如說,怎麼表現 " 老 " 呢?
70 歲的任達華,不是依賴一眼可見的歲月痕迹,而是通過合适妥帖的微表情。
一出場,他受托找資料。
眯眼、湊近、松開皺起的眉頭 ……
一連串的面部小動作,活靈活現老年人的工作常态:
老花眼,看不清哇!
姜大衛,《黃雀》中的男 N 号廣叔,西裝頭,戴眼睛,文質彬彬。
表面上,人畜無害的笑眯眯理發老伯。
實際上,掌握盜賊江湖話事權的大佬。
扮豬的老狐狸,最難演的,便是中間值。
而姜大衛,一開始便用一個笑容告訴觀眾:我可不一般哦 ~
臉上在笑,咬緊的牙關卻透露出狠,藏在眼鏡後的目光令人生寒。
但,對港星能否憑借作品與表演在内地完全翻紅,重新吸引大眾的關注。
Sir 目前打個問号。
為什麼?或許,用過往港星的翻紅案例,更能說明 Sir 的擔憂。
在北上的港星中,雖然不少人折戟沉沙,但有三個演員給内地觀眾帶來過驚喜——
蔡少芬、陳偉霆和佘詩曼。
如今回過頭來看,能讓他們在内娛站穩腳跟的。
一個是正趕上了行業的風口,有好作品傍身。
蔡少芬的《甄嬛傳》(2012),陳偉霆的《古劍奇譚》(2014),至今依然是宮鬥劇與仙俠劇的标杆之一。
另一個是踩着内娛的演技上位,靠實力征服觀眾。
佘詩曼在《延禧攻略》中,從小白兔變成大灰狼的過程,不靠妝容,而靠演技完成黑化。
讓内娛觀眾大受震撼:
這就是 TVB 出來的人,這就是香港的演員啊。
當時的内娛,已經被流量演員的演技摧殘多年,差點忘記了演技是怎麼回事。
前年的《新聞女王》,佘詩曼、高海寧等港星同樣也讓内娛大開眼界。
可問題是,火了之後呢?
你還記得佘詩曼、高海寧這波剛翻紅的港星,去年播出了什麼影視作品嗎?
恐怕也會大腦一片空白。
原因也很簡單。
不同于内娛演員大火之後,飛升一線頂流,甚至還會有人做數據、控評論、撕番位、撕資源、買熱搜。
香港演員大火之後,往往只能是 " 三天可見 ",對演員以及相關角色的讨論,随着劇播的結束,也就如水滴匯入大海般無影無形。
當港星試圖以業務能力破局,内地市場已經迭代至 " 流量 +IP+ 數據 " 的模式,演技反而成為了次要籌碼。
或許,這也是為何總會有一堆演技為 0 的流量演員在熒幕亂竄,而實力演員成為了鑲邊配角。
當情懷牌無法挑逗起觀眾的興致,當專業能力無法留住觀眾的青睐。
北上的港星,該何去何從?
一個說起來很悲哀,但又不得不承認的現象是——
如今港星想要維持一定的熱度,只能迎合内地的遊戲規則。
以往港星走紅是靠什麼?
除了那些極個别的天王巨星,大多數都是靠作品,以及作品裡的角色。
但來内地之後,一方面因為這樣的機會逐漸減少,角色本身給予的發揮空間往往相當有限。
另一方面,即便演得出彩,也很難有持續的讨論度。
他們只有另尋他路。
舉例來說,吳鎮宇。
對于吳鎮宇來說,他所擅長且容易出彩的當然是表演。
去年《邊水往事》裡的猜叔就是一個證明。
劇集播出時,無數的觀眾大誇特誇吳鎮宇的表演,認為其在劇裡幾乎是一種碾壓式的存在,是這部劇的定心石。
可大多時候,很少有人在聊吳鎮宇猜叔這個角色了,轉向他另一個身份——
毒舌導師。
他辣評轉型偶像拒接吻戲:
真的是太厲害了
你們這幫這一代的演員
我先看看我粉絲願不願意
怪不得我們還能存在了
用 108 種表情說話,直觀呈現對内娛演技的無語。
他的點評與表現,被冠以 " 整頓内娛 " 的名義,在短視頻平台切片式繁殖傳播。
似乎相比于演技,人們更想看到他皺眉。
樂子,才是王道。
有着同樣情況的不止是吳鎮宇,還有惠英紅、曾志偉等常在演綜出現的老港星。
他們也有演技。
就像惠英紅,剛剛還拿了華表獎的影後。
但人們對此并不太關心。
反而,只是樂于看到他們快言快語,觀眾們拍手叫好,大呼過瘾:終于有人當 " 嘴替 ",對内娛貼臉開大。
内娛魔幻至此。
當然,這些話也确實扯下了不少内娛的 " 遮羞布 ",更不否認,老前輩有過傳遞經驗的初心。
可演技綜藝漸漸變成了樂子綜藝——
演員在花式出醜,導師在口吐蓮花,大家都想紅紅火火。
一切都像在表演。
承認吧,這不是 " 整頓内娛 ",這是 " 融入内娛 "。
一方面,港星給内娛帶去 " 口無遮攔 " 的新鮮活力,另一方面,他們也臣服于内娛的流量為王、話題至上的規則。
而觀眾呢?
與其說大家沉浸在 " 港星整頓内娛 " 的虛假幻想中,不如說,大家沉迷在這種 " 看似奮進實則擺爛樂子無窮盡 " 的快活中。
" 有樂子看就好了,管他們那麼多!"
所以怎麼說呢?
當内娛的爛,成為了一種梗;港星的存在,成為替觀眾出氣的筒時,此時的翻紅,已經無關演技,而是情緒價值的極致博弈,誰能站在大眾情緒的那頭,誰就能赢得大眾的擁護。
說到這裡,不能不提及一個特别的例子——
向佐。
最初,他是被嘲出圈的。
無論是《無限超越班》的用鼻孔演戲,還是在《門前寶地》的用食指表演,向佐的表演,都令人難評。
可觀眾嘲着嘲着,油然而生出種種創作欲。
結果,他居然走紅了。
被動走紅?
不不不,因為接下來,他開始主動下場,和大家互動、自嘲,拉近與大眾的距離。
△ 圖源:博主 @李蠕蠕
而網友,也立馬覺得他形象可愛起來——
一點架子也沒有的二代可太難得了,路轉粉了。
是的,說起來可能對吳鎮宇不夠尊敬,可在某種程度上,吳鎮宇與向佐,其實有着一定的異曲同工之處。
他們美其名曰為:娛樂大眾。
可當一個演員,發揮自己的演技,卻 " 僅三天可見 ",而迎合大眾的樂子心理,卻能火遍全網,這到底是理所當然,還是一種悲哀?
長此以往,如果你是港星,你會選擇好好演戲呢,還是造梗取樂?
哪種更有 " 性價比 ",一目了然。
沒錯,這種狀況,目前我們無法改變,當下的内娛,也并沒有一個很好的創作環境,一切都在情緒導向的路上狂奔。
似乎," 只能如此 "。
只是對于 Sir 來說,還是有點唏噓。
這些港星的北上闖蕩。
從依靠角色與作品硬核翻紅,到綜藝時代成為情懷符号,再到當下的情緒迎合與抽象表演博流量。
他們努力适應着内娛的需求,不斷調整好自己的姿态,以求 " 分一杯羹 "。
可之後呢?
當他們逐漸模糊了自己,非但很難再回去了,甚至于,也很難再進一步。
他們被困在了一種抽象的需求中。
等待他們的會是什麼呢?
當内娛風向再變。
他們是否還能及時抓住大眾喜好,從頭來過嗎?
我對此,很是懷疑。
本文圖片來自網絡
編輯助理:桀骜不馴八寶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