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歷時15個月 AITO問界達成10萬輛量產車下線,歡迎閱讀。
5 月 27 日,問界 AITO 在重慶賽力斯兩江智慧工廠舉行下線儀式,慶祝 AITO 第 10 萬台量產車正式下線,此時,距離 2022 年 3 月 5 日問界 M5 開啟交付過去了僅僅 15 個月。憑借這一成績,AITO 問界也刷新了新能源汽車品牌的紀錄,作為對比我們可以看到,蔚來耗費了 33 個月來達成這一成績,而理想也使用了 32 個月才完成了 10 萬輛下線。
此次下線的第 10 萬台車型,是此前不久發布的 AITO 問界 M5 智駕版,首發搭載了 HUAWEI ADS 2.0 華為高階智能駕駛系統,以及鴻蒙智能座艙 3.0。兩者結合,為消費者提供了更具智能化的駕乘體驗。
比如在智能駕駛部分,問界 M5 智駕版采用激光雷達 + 視覺的融合感知技術,通過配備的 1 個頂置激光雷達、3 個毫米波雷達、11 顆高清攝像頭以及 12 個超聲波雷達,實現對外界的感知,并且華為還首創了 GOD 網絡,可以智能識别通用障礙物白名單之外的異形物體,進一步确保駕駛安全。并且結合道路拓撲推理網絡,可以在不依賴高精地圖的前提下,實現高速、城區高階智能駕駛功能,帶來接近 L3 級别的駕駛體驗。
而在智能座艙這部分,得益于鴻蒙 3.0 的強大功能,問界 M5 智駕版表現得也更為智能,像是座椅位置、HUD 高度、後視鏡位置等都能實現自動調節,真正實現了車适應人。此外,還提供了像是空間音頻技術、後排 HUAWEI MagLink 魔吸車載接口、PC 車機互聯等一系列技術,進一步提升了座艙的智能體驗。
關于華為到底造不造車這件事情,一直以來都很有争議,在這次下線儀式上,華為常務董事餘承東對此又做了強調,他表示,華為不造車怎麼活下去?華為必須造車,但華為不單獨造車,而是要和塞力斯這樣的車企一起造最好的車。
而此次 15 個月實現 10 萬輛下線,似乎也是再一次驗證了華為智選車這一模式的可行性。在這個模式下,華為提供相關技術,包括三電系統、智能化零部件、智能座艙等,而賽力斯則發揮其在汽車制造領網域所積累的相關技術經驗,結合華為嚴苛的供應鏈管理,發揮雙方優勢,這是取得當前的成績的關鍵。
10 萬台下線,是 AITO 問界的一個裡程碑,同時又是一個新的起點;15 個月的時間也并不長,雙方的合作對于品牌自身來說,也才算是剛剛開始,從問界 M5、問界 M7,再到問界 M5 智駕版,AITO 問界在很短的時間裡迅速迭代產品,這讓我們看到華為在技術上的積累,以及從研發到生產的快速轉化能力。
并且,從此前的消息我們也知道,智選車模式不會僅僅局限在賽力斯,華為也在跟包括江淮、奇瑞、北汽在内的多個汽車品牌進行接觸,車型也涵蓋了轎車、SUV 等不同車型。試想一下,當華為将這一模式成功復制到多個品牌之後,這種完全不同于當前主機廠與供應商的關系,會給中國汽車格局帶來怎樣的變化,這會是非常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