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學經驗:分不清夢境和現實?只因大腦想象與視覺功能由同一區網域負責,歡迎閱讀。
只要一睜開眼,夢裡的一億大獎便不翼而飛了……這樣的場景仿佛每天都在上演,但我們為什麼要等到醒來才發現夢不是現實呢?
一項跨越百餘年的腦科學探索發現,原來想象與視覺在大腦中本就是由同一區網域完成的,只是神經活動強度不同罷了。
這種神經活動強度在想象和視覺之間,存在某一阈值,我們的大腦就是通過它對兩者加以區分的。
當相關神經活躍程度達到這一阈值時,我們的大腦便會認為其中的場景是真實的。
而這一阈值不是一成不變的,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清醒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将想象和現實中的場景區分開來。
而當我們進入夢境之時,想象的場景便有可能被我們的大腦認為是真實的。
論文作者 Nadine Dijkstra 表示,希望這項研究能激發關于人類想象的更多探索,并在醫學等領網域創造出價值。
百餘年來無人可解
關于想象和視覺之間的關聯,百餘年前就有科學家提出了猜測。
這種假說被稱為 " 佩奇效應 ",是心理學家 Cheves West Perky 在 1910 年發現的。
Perky 找來了一群受試者,讓他們面對着一堵牆,并在腦海中想象一些物體。
然後,Perky 把這些物體的圖片投影到牆上,但是弱到幾乎看不見。并詢問受試者們有沒有 " 看 " 到。
結果所有受試者無一例外地回答沒有,都認為看到的圖片是自己想象出來的。
△Perky 的論文總結部分
盡管受試者們都說沒看到,但這些圖片真真切切地投射到了牆上。
據此,Perky 認為,當我們對某一事物的感知與此前的想象相吻合時,就會認為它是想象的。
Perky 的理論可以說是符合實驗結果的,但在科學研究中,實驗的可重復性也十分重要。
此後的一百多年來,研究者們一直在重復 Perky 的實驗,但結果并不盡如人意。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實驗設計的問題,受試者一看實驗内容就揣摩出了 " 出題人意圖 "。
于是這些受試者總是有意或無意地更改自己的回答,似乎是在試圖迎合實驗者的想法。
神經影像學讓謊話 " 現出原形 "
人的嘴也許會說謊,大腦活動可不會。
現在,神經影像學技術就像一面 " 照妖鏡 ",謊言在它面前分分鍾現出原形。
于是,Dijkstra 團隊利用神經影像學技術,觀察了受試者在實驗過程中的大腦活動。
這下,受試者們就沒辦法再耍小心思了。
同時為确保萬無一失,Dijkstra 也根本沒給這些受試者們更改答案的機會。
根據想象和視覺之間關聯程度的不同,Dijkstra 團隊一共提出了三種假說。
第一種是認為二者毫無關聯,第二種則是前面提到的 " 佩奇效應 ",第三種則幹脆認為兩者根本就是一回事。
顯然,這三種假說是互不相容的,只需要通過一個實驗便能全部驗證。
和 Perky 的實驗相似,Dijkstra 也是讓受試者們對着牆冥想。
區别在于,他們面對的不再是光秃秃的一堵牆,還有投影到上面的幹擾信息。
Dijkstra 測試一共要進行十次,其中前九次都是相同的。
但在最後一次,Dijkstra 團隊偷偷地在幹擾信息中加入了物品的圖片。
只不過,團隊在這裡又多耍了個心眼,加入的圖片不一定就是受試者們腦海中正在想的東西。
除了被問及是否 " 看 " 到了他們想象的東西之外,受試者還要回答想象的清晰程度。
說謊的問題解決了,可是如何根據實驗結果判斷哪種假說成立呢?
研究人員在分析實際測試數據之前建立了三種假說的預測模型。
前面提到過,在最後一次試驗中加入的圖片不一定是受試者腦海中的。
因此,在圖片與想象相符和不相符的兩種條件下,團隊對受試者可能的反應進行了預測。
在無關聯假說中,視覺不受想象的影響,因而無論圖片與他們的想象是否相符,判斷為真的概率應當一致。
而在佩奇效應假說下,在圖片與他們的想象相符時,反而容易被認為是想象。
完全混合假說情景下,人們更容易認為腦海中的場景是真實的,且想象程度越清晰,就越容易做出感覺為真的判斷。
下圖就是對上述預計結果的直觀反映,其中顏色的不同表示受試者看到的圖片與想象的物體是否一致,虛實則表示受試者回答的内容。
而實際測試當中,受試者認為他們腦海中的形象是真實影像的概率非常之大。
哪怕影像中的内容根本不是他們所想象的,只要他們腦海中的畫面夠清晰,都會認為 " 看 " 到了想象的物品。
這樣的結果更符合哪種假說顯而易見了,第三種混合說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同步進行的大腦活動監測也證實了這一觀點。
在想象和真的看到物體時時,前腦島、輔助運動前區和右側前額葉皮質三個區網域中的活躍部分是重疊的。
解碼分析結果也顯示,想象與視覺的編碼方式是相同的。
大腦活躍區網域都一樣了,還能不是一回事嗎?
不過這又帶來了個新的問題:既然想象和視覺在大腦中是一回事,為什麼我們卻能分辨出區别呢?
盡管原理相同,但大腦在進行兩種活動時,神經的活躍程度是不同的。
在真實視覺當中,相關腦區比想象時表現得更為活躍。
統計結果表明,相關神經活躍程度存在某一阈值,超過這一阈值的信号會就會被大腦認作真實視覺。
通過揭示想象與視覺的聯系,我們或許可以通過誘導想象并以某種方式對神經活動進行增強來建立視覺信号。
屆時,也許就會出現某種設備,将真實世界以想象為載體,植入人們的大腦,讓盲人重新 " 看 " 到五彩斑斓的世界。
又或者,通過對相關信号的監測,可以預測精神分裂患者的發作時間,從而提前準備好應對措施……
論文地址: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37322-1
參考鏈接:
https://www.quantamagazine.org/is-it-real-or-imagined-how-your-brain-tells-the-difference-20230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