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電影經驗:馮小剛還不死心,但……,歡迎閱讀。
還是要聊聊《向陽花》。
以及馮小剛。
其實我常在想,如果馮小剛的導演生涯就停留在《芳華》時,會怎樣?
那時候他心心念念的《一九四二》拍出來了,他追求的藝術嘗試《我不是潘金蓮》也上映了,他的青春記憶《芳華》更是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好像是一個導演不得已開創了一個賀歲片賽道,并取得驕人的成就後華麗轉身。
他回到了最初想走的路上。
而且這條路走的還不賴,無論是票房還是口碑方面,都畫上了一個圓滿的句号。
但歷史沒有假設。
事實上就是,從此以後的馮小剛一落千丈,《只有芸知道》拍成了矯情的小品,《非誠勿擾 3》票房口碑兩不靠,而他進軍網劇市場的兩部作品,《北轍南轅》與《回響》,雖然站在了女性題材與懸疑題材的風口上,但全部讓人一言難盡。
他俨然變成了一個跟不上時代,卻還硬拽着不放的導演。
他并不死心自己就此落幕,于是接下來,馮小剛接連搞了兩個大動作。
一個是找到趙麗穎,拍了部全女題材的《向陽花》。
一個是翻拍豆瓣 9.4 分《無悔追蹤》的《抓特務》。
後者如何尚無人知曉。
但前者——
至少我個人覺得,這讓馮小剛本就所剩無幾的信譽,又坍塌了一些。
不過今天我也并不想過多讨論電影的好壞。
事實上,如果你閒極無聊,把它當作一部普通電視劇來看的話,也能看得下去。
但馮小剛不該是那種平庸的電視劇導演。
而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
或許在于,他試圖與這個世界接軌,去拍攝自己搞不懂的女性題材。
什麼意思?我們慢慢說。
對于馮小剛來說," 女性題材 " 似乎并不是什麼新鮮事。
他一直在拍。
比如說,《我不是潘金蓮》,講述的就是一個被欺騙的女性非要找一個說法的故事,而《芳華》,其叙事主體,也是文工團的一眾女兵們,她們是如此光彩照人。
甚至,如果我們把時間往前推——
《一聲嘆息》裡,他塑造了不顧世俗眼光去愛的李小丹。
《非誠勿擾》裡,他塑造了美麗善良,為愛堅守的梁笑笑。
《唐山大地震》裡,他塑造了堅強求生的李元妮。
哪怕是《手機》裡的武月,你也能看出他對于女性的同情。
就像馮小剛說的," 相對于男性我對女性有天然的好感,如果必須要死一人手裡,我都渴望死在女人的屠刀下 "。
于是我們看到這些獨立、堅強、勇敢的角色。
似乎,當下所有的關于女性的美好品質,他都拍過了。
再拍一部《向陽花》不也是手掐把拿?
可情況并非如此。
當我們在今天回望這些角色的時候,會發覺這些 " 優秀的女性 ",與當下我們所說的女性品質幾乎沒有任何關系。
她們,更像是這些大院子弟們的 " 夢女 "。
怎麼說?
那時候流行過一個詞,叫 " 飒蜜 ",可以很形象地形容這樣的女性形象。
飒,你可以理解為帥氣,直爽。
蜜,隐含着一種暧昧氣息。
根據高曉松的解釋,這種人 " 不但長得好看,不但沒有公主病,而且你越大男子主義,我越愛你。你上街打架,我幫你續板磚,你上街茬琴,我幫你唱和聲,就是你叫人打成植物人,我養你一輩子。"
嗯,想想,大概就是徐靜蕾的樣子吧。
對于馮小剛來說,他能理解的比較 " 好 " 的女性,大概也只能是這個樣子。
多一分讨厭,少一分又不及。
就像馮小剛後來評價《甲方乙方》的女主劉蓓,給予了高度贊美——
" 劉蓓用她獨具的特質證明了我對她的信賴,一是起哄架秧子,二是假戲真做,三是心領神會,四是神情暧昧,五是江湖義氣,劉蓓一點沒糟踐,全用在戲裡了。"
或者後來《老炮兒》裡那段著名的戲——
六爺去找舊情人,恰逢美人出浴,于是六爺二話不說霸王硬上弓。
可他萎了。
這時候,舊情人說了句," 就你那破心髒,要真死我身上算怎麼回事 ",大方、風情,又幫六爺解了尴尬。
簡單來說就是,我獨立,我大方,我性感,我還處處為男人着想。
這是馮小剛眼中的完美女性。
諸如《一聲嘆息》裡李小丹,《非誠勿擾》裡的梁笑笑都是這一類的形象。
我不是說這樣的女性形象不好。
她也有獨特的魅力。
但顯然,離我們當下所說的獨立女性,還差得很遠。
她們始終還是圍着男性在轉。
在這個基礎上,我們再來看《向陽花》,便很能理解為什麼會拍成這個樣子。
原著小說其實是個挺簡單的事。
講述了幾個出獄的女性互相幫助,并最終達成互相理解的事。
就像結尾的一句話," 人生不如意之事常八九,她們三個平平安安,我就滿意了 ",它說的是一種如水般堅韌的,溫情的力量。
但電影呢?
卻拍成了底層女性被迫害被奴役,最終反抗的奇情故事。
于是你可以看到許多爆裂的反抗。
比如趙麗穎飾演的高月香被男人試圖性侵後,果斷地拔刀:
老娘是從大牢裡出來的
你不弄死我們
我就捅死你
或者影片最後高月香被盜竊團夥老大威脅,她也毫不猶豫地砸了過去。
不帶一絲猶豫,圖的就是一個爽快。
最有代表性的則是 " 向陽花姐妹結拜 "。
這群經常自稱 " 老子 " 的女性站成一排,拜的也是關老爺。
高月香說:
我們不惹事
但也不怕事
江湖氣十足。
我不是說這樣不行,但很顯然,你是能看到影片本身的表達與呈現的效果產生了某種割裂。
原本要說的大約是女性的堅韌。
但最終拍成了性轉版的江湖草莽,就高月香身上的陽剛之氣,估計連洪興十三妹看了都自嘆弗如。
為什麼會這樣?
或許是馮小剛不太理解原著的表達,他大約是認為互相扶持這件事太安靜了,于是他需要爆點,那麼幾個出獄的女性怎麼爆裂呢?于是就把 " 江湖 "、" 義氣 "、" 玩命 " 這些常見的男性元素給放大了。
可他或許沒想到的是,當下的女性主義其實已經早就跳脫這一層了。
這導致了導演想表達的與最終呈現的效果南轅北轍。
再加上平鋪直叙的叙述方式。
以至于呈現出來的效果,就像是一個新人導演的作品,有一種電視劇的質感。
馬失前蹄嗎?
也不是。
事實上,馮小剛覺得 " 女權 " 就該是這樣的。
還記得綜藝《熟悉的味道》曾有一期節目,探訪馮小剛的家。
他介紹了兩件 " 女權 " 雕塑作品。
一個是魏曉明的《男人頭上的舞蹈》,造型為一個女人踩着男人的頭翩翩起舞。
一個是電影學院學生的作品,說的是一個女生生氣了,一拳将男朋友打飛。
" 就是女人你不要招(惹)"。
沒錯,對于馮小剛來說,女性主義就應該是激烈的,甚至壯烈的,是需要流血的革命。
所謂女權,得是陽剛的。
可問題是——
這樣的女性主義,不正是傳統叙事的變種嗎?
但沒辦法。
對于馮小剛來說,這已經是盡他最大努力的理解了。
所以我總是覺得,馮小剛其實并不适合拍女性主義的電影。
不是他不努力,而是這本就是他的弱項。
他理解不了當下的潮流。
一些眾所周知的例子可以證明馮小剛對待女性的态度——
比如說湯唯。
2015 年,在《命中注定》的發布會上,馮小剛說," 女人的智商是有限的,我們這個電影就是告訴女的,千萬别跟男的鬥心眼。"
這時湯唯看不下去了,說這部電影說的是 " 浪漫 ",是 " 愛情 "。
誰料到馮小剛脫口而出——
" 她說的都是智商比較低的話。"
完事還覺得自己特幽默。
比如說苗苗。
2018 年,《芳華》上映後,馮小剛在自己家裡舉辦了一個聚會,席間,他居然讓電影的女主角苗苗為大家跳舞助興。
陳道明想幫苗苗解圍,說她穿着高跟鞋呢,不方便跳。
而馮小剛二話不說——
" 可以把鞋子脫了,光腳(跳)"。
一幫人跟着起哄。
在這裡重提這些故事并不是要證明馮小剛這個人的人品有問題之類的,事實上,經歷過那個年代的我們很清楚二十年前的酒局飯桌是什麼樣的,也知道那時候的成功男性是怎麼看待女性的,這本就是時代的局限性,我們無法脫離時代語境來否定一個人。
但這時候已經是 2015 年和 2018 年了。
馮小剛之所以還說出這些話,做出這些事,其實已經證明了那些傳統的思想早已在他心裡根深蒂固了,他不會像年輕人那樣容易轉變思想,這樣的看法,對于 60 多歲的他來說,無法改變了。
于是,這次我重翻那本《我把青春獻給你》,看到徐帆的那番話——
" 其實我也很懷念以前的舊時代,那時候的女人嫁了人之後都随丈夫的姓,一聽就能知道是誰家的媳婦。去年曾有一度興起個性車牌,當時我想,如果我要是上車牌的話,我一定在我的車牌前加上 FXS 三個字母,意思就是馮徐氏。"
我其實也能理解,對于這樣一對夫妻來說,馮小剛并沒有改變的必要。
畢竟這是他倆自己的事。
日子是他們在過。
可是,如果憑借着這樣的理解,去拍攝一個屬于當下思維的故事,那就不免會走偏了。
自己覺得沒勁,觀眾又不喜歡。
何苦來哉?
那麼問題來了,馮小剛為什麼要自曝其短?
缺錢嗎?或許不是。
很多人會提到一件往事——
2018 年,他拍了部據稱耗資兩個億的電影,《手機 2》,卻因為 " 陰陽合同 " 事件,導致範冰冰最終離開内娛,電影至今也無法上映。
在此影響下,馮小剛和華誼 5 年的對賭協定失敗,賠償了對方 2.36 億元。
他需要拍一些能賺錢的片填補窟窿。
就像這部《向陽花》。
它打出的招牌并不是導演馮小剛,而是更能賺票房的趙麗穎。
這像是一部衝着 " 錢 " 去的電影。
但事實上,如果你仔細看這個對賭協定的話,會發覺,其實最終馮小剛還是賺了的,甚至可能比他拍片賺的還多。
輸家只有花了 10.5 億的華誼。
于是對于馮小剛來說,哪怕是就此躺平,什麼也不做,也能安穩度過下半生。
那麼,他為什麼還要拍這些片?
我更傾向于,在電影方面,他還是有些不死心,不願意退下票房之王的寶座。
沒錯,馮小剛曾經是大眾代言人。
在十幾二十幾年前,他可謂是春風得意,呼風喚雨,享受着成功者的喜悅。
所以他能說出那些斬釘截鐵的話——
" 電影這東西,主要是滿足大眾的一個,欣賞的一個需要。我基本上,是沿着這樣一個思路來走。這個被廣大的中國電影工作者,認為是不齒的,在我看來是天經地義的。"
所以他能和網友吵得不亦樂乎——
" 有煩我的,我鄭重勸你們千萬不要去看我的電影,免得說我忽悠你們騙你們的錢。你們可千萬不要因為好奇心失了氣節,我也不需要你們為我的票房添磚加瓦。咱們可以永遠勢不兩立,在讓你們不痛快這件事上我也一定會交足功課,生命不息衝鋒不止。"
歸根結底,是因為他自認為站在主流的一方,正确的一方。
所謂 " 小鋼炮 " 的稱呼,也是那個時候流傳的。
可是呢?
當他發現自己的罵聲得到了越來越多的反對時,他也應該會自我懷疑了:莫非是這個世界變了?
當他發現自己的拿手好戲也賺不到票房時,他也應該會嘀咕:莫非是我落伍了?
此時,他便會慌不擇路。
就像《非誠勿擾 3》時,他大誇特誇虞書欣,說 " 她的台詞特别好特别用功,演得也特别準确 ",你其實很難說這是單純的客套,它更像是一個老年人自以為年輕人喜歡什麼,便站在 " 正确 " 一端的做法。
對于女性題材也一樣。
2021 年那部《北轍南轅》他拍出了他自以為獨立女性的樣子。
于是這部《向陽花》,他便極力強調當下流行的復仇爽感。
只是啊,時代過去了就是過去了。
你再努力追趕,也不過是在追趕一個轉瞬即逝的東西。
很難把握住當下的精髓。
就像在一次對談活動中,拍攝過《天堂電影院》的托納多雷曾經對馮小剛說過這麼一段話——
他說一塊表如果走得不準,那麼,它便沒有一秒都是對的。
可如果它停了,那至少,一天之内,有兩次它會是準的。
所謂鍾表,其實也就是當下的潮流,作為老一輩的藝術家,托納多雷知道自己如果努力裝年輕,去追趕潮流,那麼肯定是既吃力,也會讓别人尴尬的,那麼,既然追不上,還不如只停留在自己的時間裡。
可馮小剛大概不會這麼想。
他一直堅稱自己還很年輕(心态),一直試圖追趕着當下的潮流,只是可惜,這樣的追趕永遠顯得詞不達意,從裡到外都有種不真誠的尴尬感。
或許,馮導也該停一下了。
至少說,那些看似流行,但實則與自己并沒有多少關系的東西,沒必要再硬拍了。
一代導演有一代導演的使命。
完成了他們的使命,便可以笑着退場了,如果有餘力的話,或許培養一些新人會更有價值。
沒有人是萬能的。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道理,馮導該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