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社會經驗:3歲幼兒咳嗽發燒近一月,家長竟靠查AI問診用藥?汕大醫附一院醫生:應以“人腦”的專業醫療意見為準,歡迎閱讀。
随着人工智能(AI)技術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依賴 AI 解決生活中的各種問題,醫療領網域也不例外。然而,汕頭大學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簡稱 " 汕大醫附一院 ")近日披露的一起因家長過度信賴 AI 問診而導致孩子健康危機的事件,再次為人們敲響了警鍾:AI 問診 ≠ 醫療決策,專業診療不可替代。
AI 問診險釀禍,3 歲孩童經專業治療化險為夷
記者從汕大醫附一院獲悉,該院接診了一名出現反復咳嗽、發熱等症狀的 3 歲孩子欣兒(化名),令接診醫生驚訝的是,該患兒的症狀已反反復復近一個月。
細問之後,接診醫生才得知,欣兒的父母是 95 後新手家長,在面對孩子出現上述症狀時,他們并未及時就醫,而是通過手機端的 AI 問診平台自行判斷為 " 普通呼吸道感染 ",并參考網絡建議居家用藥。然而,AI 的診斷跟建議并沒有讓欣兒的病情好轉,直到欣兒的體溫一度飙升至 40.9 ℃,并出現咳嗽加劇、精神萎靡等情況後,其父母才在焦慮中将其送至汕大醫附一院急診。
經醫院兒科團隊詳細檢查發現,欣兒的病情已發展為肺炎,且病原學檢測提示病因復雜,顯示細菌合并腺病毒感染,腺病毒載量高達 106。由于病情延誤,欣兒的肺部炎症範圍較大,血常規提示炎症指标顯著升高,需住院接受抗感染、霧化及對症支持治療。
" 腺病毒感染早期症狀與流感、普通感冒高度相似,如發熱、咳嗽、咽痛等,但其潛伏期長(2-14 天)、傳染性強,且嬰幼兒感染後易引發肺炎、中耳炎等并發症。" 汕大醫附一院兒科主治醫師張智源針對欣兒的病情進行詳細解析後指出,欣兒的病情反復與嬰幼兒免疫功能發育不成熟有關,更與腺病毒特性密切相關:" 該病毒可長期潛伏于淋巴組織,導致症狀‘波浪式’反復。部分免疫功能尚未成熟的患兒可能合并細菌感染或免疫反應過激,若未及時幹預,或可進展為重症肺炎甚至呼吸衰竭。"
為此,張智源醫生提醒家長關注 " 危險信号 ":若孩子發熱超 3 天不退、咳嗽持續加重、精神萎靡或呼吸急促(嬰兒>50 次 / 分,兒童>40 次 / 分),必須立即就醫。
在欣兒住院期間,兒科醫療團隊為其制定了精準的治療方案,根據檢查結果動态調整抗感染方案;護理團隊也每日細心監測其生命體征,耐心安撫哭鬧的欣兒,記錄細微病情變化。最終,欣兒得以化險為夷,順利康復出院。
醫療專家提醒:AI 可當配角,專業診療不可替代
" 孩子出院那天是蹦跶着跑出病房,我們才真正放心了。" 欣兒父親感慨。在欣兒康復出院當日,其家屬為汕大醫附一院送上了兩面錦旗——致謝醫護團隊的 " 童顏綻歡笑,幼苗沐春晖 ";致敬張智源醫生的 "AI 問診險誤病情,妙手回春萬幸有您 "。
欣兒的遭遇不僅是一場虛驚,更是一次警示。它提醒廣大父母,在科技時代,愛與責任既需要與時俱進的科學意識,更需要腳踏實地的行動力。
結合此次案例,汕大醫附一院兒科主任吳北燕指出,AI 問診存在諸多風險,如誤判疾病嚴重性,AI 暫時無法識别患兒 " 間歇性好轉 " 背後的隐匿性進展,且家長描述病情的準确性和全面性也會影響 AI 結果的精準性;AI 還會忽略個體差異,兒童的年齡、免疫狀态、過敏史等復雜因素難以被全面評估;此外,AI 問診可能延誤黃金治療期,部分疾病在兒童患者中進展迅速,如腺病毒肺炎需在發病 5-7 天内幹預,否則可能遺留肺功能損傷。
"AI 工具雖然便捷,但其本質是‘信息篩選器’,而非‘醫療決策者’。" 吳北燕強調,醫療始終是 " 人 " 的科學,AI 雖然在信息容量和處理速度上有優勢,但無法替代醫生的經驗判斷、動态推理和人文關懷。醫生的價值在于專業收集病史、恰當進行查體、合理安排檢驗,将病人各項信息與臨床知識和經驗在 " 人腦 " 中反復驗證,在 " 相似症狀 " 中捕捉 " 不同病因 "," 家長可将 AI 作為健康知識補充工具,但涉及用藥、診斷等關鍵決策時,務必秉持‘雙核驗證’,且應以‘人腦’的專業醫療意見為準。"
文、圖 | 記者 趙映光 通訊員 林慧 杜舒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