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互聯網經驗:關稅效應下,中國跨境電商如何重構全球價值鏈?,歡迎閱讀。
文 | 港股研究社
當歷史的指針撥向 5 月,全球貿易的硝煙已從傳統的關稅戰場蔓延至消費主權的争奪。
美國以 " 對等關稅 " 築起高牆,而大洋彼岸的中國,一場以供應鏈韌性為核心的戰略突圍正悄然展開。
" 中國遊 中國購 " 繼續升溫。在以亞馬遜為代表的電商巨頭備受衝擊的同時,中國中免等國内免稅零售、高端百貨等板塊受益政策,中國正将入境消費轉化為品牌國際化的跳板。
反觀美國,已經有些扛不住商品漲價了,4 月 30 日關稅政策又有新變化。比如,允許對進口汽車零部件、在美國組裝汽車的汽車生產商進行一定程度的補償。
歷史的劇本如此清晰,關稅戰的硝煙裡,中國消費市場升溫,全球貿易新版圖鋪展。那些以開放應對封閉、以韌性對抗脆弱、以價值超越價格的破局者,正在拿下賽點。
從美國消費困局開啟跨境電商新賽季
美國推行 " 對等關稅 " 政策,試圖讓依賴直郵模式的中國賣家陷入 " 成本暴增-利潤歸零 " 的生存困境,但也讓本國消費者在通脹螺旋中被迫吞咽商品漲價的苦果。
例如,受到關稅的衝擊,電商平台 Temu、Shein 均已公告稱,由于 " 近期全球貿易規則及關稅變動 " 導致運營成本上升,将從 4 月 25 日開始實施價格調整。TikTok、全球速賣通(AliExpress)也提醒消費者商家可能會提價。" 不想背鍋 " 的亞馬遜更是一度考慮過展示 " 關稅成本 ",讓美國消費者對關稅加到自己頭上產生直觀的體會。
無疑,這一漲價潮正在衝擊消費者購買力,還引發了不少美國企業的供應鏈危機。
很多美國企業供應鏈高度依賴海外,尤其是中國制造供應鏈。高盛最新研報指出,美國 3 月份商品貿易逆差擴大幅度超過預期。3 月份貨物進出口雙雙增長。貿易逆差擴大的主要原因是消費品進口增加,這可能反映了在關稅上調之前進口的 " 搶跑 "。面對原料成本上升,消費品巨頭寶潔公司大幅下調了全年銷售和利潤預期,并表示美國消費情緒正在明顯惡化。
有意思的來了,美國消費情緒确實惡化,但是對中國跨境電商平台及商品的需求度還在增長。4 月中旬,敦煌網、淘寶、SHEIN 成功霸榜美國電商應用榜。這預示着,物美價廉的中國商品将繼續搶占市場,進一步衝擊美國本土零售商。
顯然,實際成本由消費者和企業承擔的關稅政策,反而加速了美國零售業的 " 去全球化 " 困境。
在這場 " 傷敵八百自損一千 " 的關稅戰中,為了打擊中國電商,美國政府不得不 " 重拳出擊 "。
随着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加大對來自中國的包裹檢查力度,清關流程復雜化導致跨境賣家物流成本增加數美元,時效延長至 3 — 5 天,商家利潤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再加上美國取消 800 美元以下小額免稅(T86)政策,依賴直郵模式的中國跨境電商面臨嚴峻經營挑戰。
美國這些舉措對中國跨境電商的影響當然是顯著的。可以預見,中小賣家将因為無法承擔海外倉備貨資金壓力逐漸出清。
但是,這同樣意味着,跨境電商會自發地轉向,中國供應鏈也 " 不得不 " 再次進化,奔向新的曙光。
跨境電商尋找 B 計劃
在美生意越來越難做,中國跨境電商開始謀求新出路。
首先,瞄準内需,對衝 " 關稅風暴 " 的衝擊。
從今年老鋪黃金、泡泡瑪特、中寵股份、蜜雪冰城、衛龍等一長串名單的漲幅可以看出,國内新質消費動能還是非常強大的。換句話說,中國年輕人的消費動力仍然充足。
重視内需及新消費方向布局,國内電商巨頭今年都出台了各種舉措扶持產業帶企業發展。比如,拼多多近期發布推出 " 千億扶持 " 計劃,助推平台商家新質轉型更新。此外,京東也宣布将推出 2000 億元出口轉内銷扶持計劃。
對于很多致力于轉向國内市場的跨境賣家來說,這是内外貿雙軌并行,建立起更具韌性經營模式的機會。
除了國内大市場,面對美國市場的不确定性,中國跨境電商也加速向歐洲、東亞等市場滲透,以打造跨境賽道的第二增長曲線。
4 月,京東在英國倫敦地區測試運營歐洲線上零售品牌 Joybuy 的消息傳出。據市場消息,京東已啟動母嬰和玩具品類國際品牌和出海品牌招商。與此同時,速賣通也與德國物流巨頭 Hermes 展開合作洽談,以進一步深耕歐洲市場。這表明京東和阿裡都将出海方向對準了歐洲市場。
相比京東與阿裡,拼多多旗下 Temu 早已布局歐美多國,如今正将注意力拉回亞洲市場。Temu 正積極籌備直接進入韓國市場,自去年底起,Temu 已開始為人事、總務、營銷及物流等核心部門在韓國招聘員工,并計劃建立綜合物流系統以支持其在韓國的業務擴展。
電商巨頭們調轉方向,往往會對產業帶商家起到指引作用,畢竟跟着走總能享受到更多扶持。
另外,作為出海 " 後花園 ",東南亞未來多半也會受到更多商家競逐。因為新興市場政策環境相對寬松,比如東南亞關稅門檻較低,且消費潛力尚未飽和,為國内跨境電商低價策略提供空間。
最後,中國品牌出海也開始打造 " 物美價廉 " 之外的競争力,實現 " 好商品 " 的價值升維。
長期以來,中國強大的制造業基礎和成熟的供應鏈體系為跨境電商提供了高性價比的商品。例如,SHEIN 通過整合國内服裝產業帶資源,以快速迭代和低價策略占領海外市場,其模式也被 Temu 等平台效仿。
但随着關稅衝擊,中國企業需要一場品牌化與國際化的戰略性突圍。
平台方面顯然是鼓勵這一發展趨勢的。比如速賣通 3 月宣布,将加大百億補貼力度,助力 1000 個新品牌銷售額破百萬美元。
另外從政策上看,當前政策也利好商家打造國際影響力,走向全球品牌。近期商務部等六部門聯合發布新政,下調離境退稅起退點,上調現金退稅限額。這一政策落地後,有望刺激國貨品牌進入境外旅客購物清單,中國中免等免稅零售、高端百貨巨頭有望崛起,與拼多多、阿裡、京東推動的内需激活形成共振,将助推國内企業品牌國際化轉型落地。
美國零售業的困境,與中國跨境電商的積極轉變,形成鮮明對比。這無疑說明,這場博弈不僅是商業競争,更是全球貿易秩序重構的縮影。
回歸競争本質:一場產業轉型更新的大考
當沃爾瑪的貨架漸顯空曠,海南免稅店的隊伍蜿蜒如龍;當美國車企為零部件漲價減產,比亞迪的電動巴士正駛入英倫街頭。
毫無疑問,這場博弈的答案漸漸清晰。
美國以關稅切割全球產業鏈的嘗試,反而催生了數字時代的 " 去品牌化 " 奇觀:在 TikTok 直播間和 Temu 跨境包裹中,白牌商品席卷美國市場,衝擊歐美大牌生意。這說明,中國制造正在越過層層中間商直抵海外家庭,百年貿易霸權壁壘正在土崩瓦解。
同一時間,國内政策為 " 中國好物 " 離境退稅提供更多支持,跨境電商巨頭給予平台商家的 " 百億 / 千億扶持 ",這些都為中國企業将關稅壓力轉化為創新動力提供更多底氣。
這些鏡像般的對比,昭示着未來的競争不在關稅表裡,而在于更敏捷、更智能、更具張力的供應鏈。
因此,在未來,跨境電商的核心叙事是,誰能更快讓供應鏈變 " 價值鏈 "、打造品牌護城河。
跨境商家能否從 " 成本優勢 " 進化到 " 價值賦能 ",決定了其能否繼續留在桌上,在這場 " 東升西落 " 的變局中立于不敗之地。
對于電商巨頭們來說,同樣也是如此。誰擁有更多優質品牌商家,就能憑借高質量生态掀起新全球化浪潮。
真正的終局勝利,永遠屬于競逐價值鏈上遊的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