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這個二線城市,房價怎麼跌一半?,歡迎閱讀。
這個二線城市,房價怎麼跌一半
全國樓市很多都有傳奇色彩,但第一城
一定是 15 年前的溫州
而且這個第一還不是在二線城市群裡,而是和一線去比
一張圖展示下溫州樓市曾經的江湖地位: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僅供參考
接連三年壓過當時的北京和上海,漲幅也堪稱神速
京滬還在 2 字頭的時候,溫州已經率先破 3、直接飛上天了,成為全國房價第一城
毫不誇張地說,彼時的溫州樓市就是中國樓市的風向标
但最近,我們看到一份滿天飛的數據,非常驚心
溫州二手房價下跌幅度 48.4%
數據來源:公開信息,僅供參考
依然全國第一,只不過變成了倒數第一
也是溫州樓市 39 年來的最大跌幅
具體均價從高點的 2.8 萬 / 平,跌到低點的 1.4 萬 / 平,一個長三角二線城市的房價直接腰斬
這個數字是真的嗎?
如果是,溫州樓市到底發生了什麼?背後又是怎樣因素導致的?
這些去之前的疑惑,在我踏上溫州高鐵後,逐漸有了清晰的答案 .....
溫州南站附近實景拍攝
01
肉身感受下來,現實的确如此
當下溫州房價跌得很痛
網傳的 48.4% 這個數字也不算誇張
因為我市調的部分小區房源,比這個數字要嚴重得多
根據中介預估現在溫州市區普跌 30% 以上
而個别房源直接暴跌 50% 左右
這個 50% 也只是我取的平均值,在貝殼撿漏榜上,你能看到更高的數字
翻了翻榜單,一共 100 個小區刨除掉寫字樓公寓、安置房
上榜最多的就是那些市區老小區
中介帶我看的第一個小區,是最近成交量很高的新田園組團
說是老小區其實品質還不錯,小區有大面積中心花園、水景、公區設施
轉了一圈并沒有太多破和小的感覺
加上六組團窗外,就是全國十大豪宅保利天樾玺、金融 CBD
這樣的站位和環境,卻比高峰期跌了一半不止
一組團一套 18 樓的 106 平 3 房,2020 年買入總價 250 萬
我去的當天房東報價 125 萬,5 年時間剛好跌去 50%
而另一套西邊套的頂樓 3 房,高點單價能上到 2.5 萬 -2.8 萬,現在 1.1 萬
最高跌去 60%
六組團 27 樓的一套 135㎡3 房
2022 年 8 月房東買入價是 280 萬,加上不錯的裝修、車位,成本超過 300 萬
而目前挂牌價 185 萬
已經跌了 38% 左右,坐下來還能再談
包括蒲鞋市新村、上陡門、水心住宅組團,像這樣的老住宅區都在亂跌
同一個小區的二手價格已經不成體系
總有意想不到的房源,在這個春天冷不丁跳出來擊穿市場底線
當然不只市區這樣,郊區新興板塊也是同樣的情況
先看近郊,我市調了和 CBD 一江之隔的七都島
鹿 xx 第 2017 年二期開盤均價 1.8 萬,目前最低成交 1.1 萬
隔壁 2021 年交付的翡 x 灣,小戶型也曾達到過 2.6 萬,但今年已經來到 1.3 萬
翡 x 灣實拍
以及瓯江口的大盤 xx 國際新城,非常有代表性
最早開盤價 1.1 萬,高峰期漲到 1.6 萬,目前均價 8000 元
這些數字軌迹,就是近幾年溫州近郊樓市的冷熱溫度表
而遠郊更不用說了
仰義的超級紅盤陽光 100 阿爾勒,當年片區銷冠
這幾年從高點的 1.2 萬下探至去年的 4500 元左右
圖源:溫州房哥
再到如今出現 3000 多元挂牌的情況
粗暴計算狂跌 75%,考慮很多房源有特殊性,這個數字只能參考
不過下跌的落差幅度一眼知
但普通二手交易的情況,還不是溫州樓市目前面臨的最大問題
最關鍵的是溫州豪宅沒有獨立行情
作為二線地級市翹楚,前兩年民富等級溫州排全國第五
數據來源:DATA 居士,僅供參考
人均消費水平曾僅次于上海和杭州,排在全國第三
如此實力之下,整個豪宅市場依然陰霾連天
連濱江 CBD、綠軸豪宅的部分房東都在虧錢
高貴如江山雲起,2021 年均價 4 萬 / 平強勢開盤
目前低區 4 房挂牌價已經在 2 字頭了
圖源:貝殼
我查了下 2020 年德信拿這塊地時,樓板價逼近 2.8 萬 / 平
面包打折到和面粉一個價,放在全國豪宅市場也算一個奇觀了
還有綠軸公園附近,剛好是城市十字軸,又挨着市府,業主非富即貴
但一部分房源也在降價
拿天 x 來說,洋房 + 小高層的配置非常稀缺
窗外就是綠軸公園
所以觀景面的一套 6 樓洋房,買入價 800 萬出頭目前挂牌價 798 萬,沒太多降價空間
但看不到綠軸公園的,該降還得降
一牆之隔的中間套,開窗即小區内部
房東買的時候 580 萬,現在 480 萬,直降 100 萬
這種情況,和市區大部分二手豪宅類似
推開窗看見什麼,決定賣多少價格
鳳 xx 鳴一套 16 樓 3 房,前年買的時候 530 萬,現在挂牌 450 萬
其中有個不利因素就是看廟
中介告訴我按目前的行情,談到 430 萬還能再包個車位
說實話現場看下來心情很復雜
整個溫州樓市覆巢之下,高資產屬性的豪宅也已經逐漸失去談判權
在我碼字的這一刻,中介發來鳳 xx 鳴 139 平的一套房源
房東急賣,報價 32000 元 / 平
這套房子年前挂牌價 4 萬多,後來 39000、38000、35000.... 價格慢慢地降
03
而這樣的市場不是今年也不是去年開始的,已經持續了好幾年
當我回過頭看溫州樓市這幾年
數據非常直觀
數據參考:C21 溫州研究中心及公開網絡
自 2022 年開始,溫州房價已連跌 3 年
這一輪降價潮開啟後,市區二手成交價從 2.5 萬回落到了 2 字頭的邊緣
其他區更不用說了
到去年整個市場都來到了谷底
我把去年全年的數據也找了出來,具體月份就是去年 8 月
也就是開頭提到的那個最低點
數據參考:C21 溫州研究中心
9 月新政後市場些許回溫,但依然沒能追上去年初
邁過農歷年,這個一二線都提前回暖的小陽春,溫州二手成交均價暫時停留在 1.5 萬的水平
樓市并沒有真正走入春天
于是就有了前面我市調的那些現場畫面
常年活躍在市府核心的中介,對當下市場的定義也依然是谷底
但這些數據,并不意味着溫州樓市沒有預期
作為曾經的炒房第一城,溫州的房價标尺和全國不同
跌幅對比往年的數值并不能反應真實需求
舉個例子好了,如今跌得厲害的七都,正是近年回歸本土的投資客們炒房最集中的板塊之一
島上的鹿島 xx 天地,通過學區概念炒得火熱,投資客就占了整個項目的 50%
而預期落空後,這些人自然開始砸價抛盤
所以,溫州的暴跌,不能和其他二線城市相提并論
也不能對照當初人為制造的虛假高峰,去說房價跌了 30%、50%...
因為水分必然要被擠出,如今更像是一場合理修正
我們再把周期拉長到 15 年,溫州房價指數其實已經在逐漸自我調整
來源:全國房地產市場機會與風險監測系統
從早期 2011 年的不正常數值逐漸恢復到二線水準
2021 年投資客回歸帶來的次高點也并未高過 10 年前的峰值
目前 78 的房價指數,反而說明投資時代已經過去,伴随全國及行業的調整,溫州人對于房子的思考開始回歸理性
我市調過程中也發現 2 個明顯的變化
一個是高端改善入場
年後溫州市場最火的一類房子就是四代宅
中楠 · 鹭湖一出現就成了全城頂流,不到 1 小時 45 套房源全部售罄,去化率 100%
要知道上一次溫州首開清盤,還是在 5 年前
可見溫州本土并非沒有需求,這些被召喚出的真金白銀就是最好的購買力證明
另一個就是真實需求回歸
根據朗指院報告的數據,1 月溫州二手房置換周期縮短至 6.8 個月
包括市場成交占比已經逐漸偏向首改群體
2 月份,90-144㎡首改型產品的占比,已經超過小戶型成為主導力量
圖源:C21 溫州研究中心
144㎡以上戶型成交占比也提升了 11%
這些品質驅動的需求,都在說明溫州樓市正在走向一個新生态
但為什麼大家的體感依然是谷底?
04
其實所謂市場見底的背後只是因為:溫州不缺房子
說實話市調當天,無論走到市區還是郊區,我第一反應都是,房子好多啊
已建成的樓棟非常緊湊,未完成的同樣密密麻麻
肉眼可見,整個溫州的庫存非常多
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安置房爆發
尤其 2016 年市區大規模棚改釋放了很多安置空間
如今那批安置房早已滿足 5 年年限,陸續流入二手市場
再加上過去幾年一手流速慢
2018 年存量面積開始大幅上升,這種情況一直持續了 7 年
圖源:泰和地產機構
直到 2024 年略降了一些,但依然比 2018 年之前高得多
在如此供應的存量基礎上,2021 年開始,一手銷量卻在一路下滑
數據來源:泰和地產機構,僅供參考
到今天我去市調的時候,部分 2021 年交付的小區依然在售
中介告訴我很多已經賣了 4-5 年,而且空置率很高
這是我站在金 xx 灣樓下拍到的畫面
放大看 2022 年交付時挂上的紅綢都還沒揭掉
粗略數了數,一張照片裡就有 10 幾戶沒入住
這些空置的房子就是投資客退場後重新投入二手市場的
于是各方面供應疊加在一起,導致二手庫存龐大
而且上新速度非常恐怖
這兩個挂牌量的時差僅僅 1 天,就多了快 200 套,到了 4.6 萬套
圖源:溫州貝殼
這麼快的庫存增速,新增需求卻遠遠不夠
很大程度上,溫州和南京一樣都是内循環市場
目前交易場上的也大多是本地置換客,刨除掉來來去去的投資客,真實需求一直是固定的
哪怕市場最火熱的 2021 年都是如此
圖源:C21 溫州研究中心
但這些本地客源,這幾年也在陸續流失
之前去杭州當地中介坦言,看房的外地客戶裡就溫州人最多
包括上海一直以來對溫州人的吸引力也很強
短期來看,本地的房子無論從資產還是居住屬性,大多都比不上這兩個城市
于是一批有錢的購買力都置換到外地去了
除了本地客群不足,溫州更缺少的其實是外來高端需求
而這部分才是推動置換鏈最核心的部分
只是過去溫州以個體戶為起點,靠着小商品發家
一直是中小型企業為主,產業一直沒有得到更新
如今杭州出了六小龍之後,缺乏新興產業的溫州更沒什麼吸引力了
自然也就沒有更多外來人口去消化這麼多庫存
05
不過一座新的溫州城也正在眼前發生
溫州人擅長的不只是投機,更多的其實是把握機會
而且比一般的城市都要提前
比如面對日漸迷離的房地產市場,早在 2022 年溫州就已經啟動了一場城市供給側調整
比如大規模減少土地供應
數據來源:泰和地產機構
可以看出 2022 年之後溫州土地挂牌成交急劇萎縮
這一年的挂牌供應面積減少了 50%,成交減少了 42%
再到 2024 年,土地供應量徹底降了下來
根據浙江省自然資源網的公開信息,去年溫州市區僅成交了 18 宗涉宅地塊
整個樓市從一級市場就在放緩節奏,調整的決心看起來還蠻大的
以及去年讨論度很高的房票政策,溫州 2022 年就出台了
避免安置房的集中供應造成庫存增壓
不僅如此,關于 " 好房子 " 的調整,溫州甚至要早于全國
去年 5 月 28 日,溫州市住建局發布了《溫州市住宅建築品質提升設計導則 ( 試行 ) 》
從 8 個維度規定未來溫州要建什麼樣的好房子
這些供應端的層層遞進,已經構建出一個逐漸清晰的未來畫面
這也是為什麼我說溫州樓市依然有強大預期的原因
除此之外,站在整個城市視角上,溫州也正在進行一場果斷的產業轉型
代表選手就是龍灣
這個此前聲名遠揚的工業大區,履歷是足夠輝煌的
中國制筆之都、中國閥門城、制鞋服裝 .... 整整八張名片全是國字頭
但當制造業走入胡同底,說轉型也就轉型了
瞄準電子和新能源後,目前龍灣的抬頭變成了科創大區:中國眼谷、國科溫州研究院、星曜半導體 ...
且今年 GDP 成績單破了千億
也在溫州的萬億道路上向前推了一把
包括走在七都的道路上,我在路邊看到的是這樣的城市定位
仔細看下這幾個詞:研發特區、科創特區、金融特區 .....
是不是很熟悉?
一眼就能看得出來對标的是上海浦東和深圳的節奏
而且框架已經搭好了,招商引資也開始内卷了
去年 7 月份,智能谷已經籤約了百度智能雲、網易、九号科技等 22 家頭部企業和平台入住
還和華為、科大訊飛聯手打造人工智能計算中心,向全國輸送算力
整個溫州的產業地圖已經越來越清晰
從小商品、小生意做起的溫州人,擅長創造奇迹
也給這座城市保留了一些創新、堅韌的底色
如今也是一樣,制造業突圍後溫州正大步邁向下一個時代,期間當然要經歷一些陣痛
不過只要城市背後的人沒變,下一個黃金時代也就不會太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