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年入350億,杭州将要跑出一個“輪胎龍頭”IPO,歡迎閱讀。
又是杭州。
又一家 " 巨星系 " 公司正在衝刺 IPO。
近日,國内 " 輪胎一哥 " 中策橡膠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 " 中策橡膠 ")的 IPO 之路迎來關鍵節點。上交所官網顯示,中策橡膠主機板 IPO 于 2 月 17 日提交注冊。
作為 " 巨星系 " 的重要一員,中策橡膠的二級市場征途自 2023 年其 IPO 申請獲受理後便一直備受關注。畢竟作為國内輪胎行業的龍頭企業,中策橡膠的上市進程不僅關乎其自身發展,也牽動着市場對整個輪胎行業的預期。
尤為關鍵的是,中策橡膠一旦成功 IPO,這也将成為浙商富豪仇建平繼巨星科技、杭叉集團、新柴股份之後的第四家上市公司。
此次 IPO,中策橡膠計劃募集資金 48.5 億元,主要用于高性能子午線輪胎綠色 5G 數字工廠項目、泰國高性能子午胎項目建設等。而在此前,中策橡膠曾計劃募資 70 億元,其中 28.5 億元用于補充流動資金,但該計劃在最新招股書中被取消。
盡管如此,在國内輪胎行業深耕多年的中策橡膠憑借多年的發展,已成長為中國最大的輪胎制造商,并連續三年蟬聯中國橡膠工業協會 " 中國輪胎企業排行榜 " 榜首。2023 年,中策橡膠以 47.72 億美元的銷售額跻身《輪胎商業》全球輪胎十強,位列第九,中國第一。
頭頂 " 國產輪胎 TOP1" 桂冠的中策橡膠,正在資本市場開啟新的征程。與此同時,中策橡膠的上市不僅是企業自身發展的關鍵一步,也是仇建平名下 " 巨星系 " 資本版圖的重要擴張。
眼下,中策橡膠的 IPO 進入了最後衝刺階段,而 " 并購狂人 " 仇建平的資本傳奇也還在繼續書寫。
" 輪胎一哥 ",年賺 350 億
在中國輪胎行業,中策橡膠無疑是無可争議的領軍者。
招股書顯示,2021 年、2022 年、2023 年和 2024 年上半年,中策橡膠的收入分别為 306.01 億元、318.89 億元、352.52 億元和 185.18 億元,同期歸母淨利潤分别為 13.75 億元、12.25 億元、26.38 億元和 25.40 億元。
如此業績規模自然遠超同業。2024 年上半年,玲珑輪胎、三角輪胎等合計 8 家 A 股輪胎公司的收入和歸母淨利潤的中位值分别為 40.76 億元、3.57 億元,顯著低于中策橡膠。
作為 " 輪胎一哥 ",中策橡膠的業務涵蓋輪胎的研發、生產和銷售,產品包括全鋼子午胎、半鋼子午胎、斜交胎及兩輪車胎等多個品類。憑借成熟的技術和大規模生產優勢,公司已成為全球領先的全鋼子午胎生產企業之一。其產品不僅在國内市場占據重要份額,還遠銷全球 160 多個國家和地區。
公司旗下擁有 " 朝陽 "" 好運 "" 威獅 " 等多個知名品牌,其中 " 朝陽 " 品牌早在 2004 年就被評為 " 中國馳名商标 ",成為國内輪胎行業的知名品牌之一。
近年來,中策橡膠在全球市場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根據美國《輪胎商業》的榜單,中策橡膠以 43.8 億美元的銷售額位列全球輪胎行業第八名,是中國輪胎企業中排名最高的企業之一。公司憑借出色的產品質量和完善的售後服務,與比亞迪、吉利、一汽解放等多家知名車企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進一步鞏固了其在行業内的領先地位。
然而,中策橡膠的發展之路并非一帆風順。近年來,随着玲珑輪胎、賽輪輪胎等競争對手的崛起以及先中策橡膠一步登陸資本市場,國内輪胎市場的競争愈發激烈。中策橡膠的市場份額雖然依然領先,但也面臨着一定的挑戰。同時,公司還面臨着原材料價格波動、環保政策壓力以及國際貿易摩擦等多重外部因素的影響。
此外,盡管中策橡膠在業績表現上優于行業平均水平,但資產負債率卻遠高于行業平均水平,2021 年— 2023 年及 2024 年上半年,中策橡膠資產負債率(合并口徑)分别為 69.15%、68.58%、63.81% 和 62.62%,主要負債為應付賬款及各類銀行借款。同期,行業可比公司均值分别為 51.94%、51.66%、50.39%、49.69%。
圖 / 與可比公司主要償債能力指标對比情況(節選)
對此,中策橡膠表示,主要原因是其為非上市公司,融資渠道單一。囿于此,中策橡膠在一定程度上将降低資產負債率依賴于本次 IPO 募集資金," 公司本次募集資金到位後,資產負債率預計将有所降低。"
為了應對上述挑戰,中策橡膠過去幾年也在不斷加大技術創新和產業更新的力度。除了持續投入研發資源,致力于開發高性能、低能耗、環保型輪胎產品。中策橡膠近年來還在綠色制造技術、智能工廠建設以及新材料應用等方面取得了顯著進展,通過引進先進的生產設備和工藝,不斷提升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進一步增強了市場競争力。
在全球化布局方面,中策橡膠也展現出積極的姿态。公司早在 2013 年就開始布局海外市場,通過在泰國等地建立生產基地,逐步拓展國際市場份額。此次 IPO 募集資金将主要用于綠色制造和全球化布局,包括泰國高性能子午胎項目和全鋼胎生產線擴建等。這些項目的實施将進一步提升公司的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增強其在全球市場的競争力。
在全球輪胎市場中,中策橡膠的崛起不僅體現了中國輪胎行業的進步,也為國内企業在全球化競争中樹立了榜樣。随着 IPO 的成功,中策橡膠也有望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進一步提升其在全球市場的影響力。
63 歲 " 并購狂人 "已有 3 個 IPO 傍身
" 輪胎一哥 " 的背後站着一位 " 并購狂人 " 仇建平。
中策橡膠并非仇建平一手打造的龍頭企業,其歷史可以追溯到 1958 年成立的杭州海潮橡膠廠。一直到 2019 年,彼時,中策橡膠的股東之一中信產業基金已滿 5 年準備退出,尋找買家 " 接盤 " 之際,因仇建平旗下杭叉集團過往和中策橡膠一直保持着合作關系,中策橡膠也由此進入仇建平視線,并被後者以 57.98 億元的現金對價拿下中策橡膠 46.95% 股權,并躍升為公司實控人。
在并購一事後,仇建平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坦然回答了 " 我為什麼要收購中策橡膠 " —— " 我非常看好中策橡膠的輪胎產業鏈,國際上普利司通和米其林等輪胎品牌已做到了近 300 億美元。未來 10 年,我們中國的輪胎產業有很大的發展機會,輪胎產業會整合,集中到領先的幾個品牌上面。中策有優秀的管理團隊,有朝陽牌馳名商标,有強大的生產能力和經銷網絡,相信我們一起努力将中策更上一個台階做到百億美元。"
與此同時,雙方在產業上的協同互補,也是仇建平最為看重的。
從國際市場來看,巨星科技的手工具主要依靠國際大型連鎖超市作為銷售平台,而中策橡膠的輪胎在這個銷售渠道上尚未開拓,給後者帶來不小的市場空間。從國内市場來看,中策橡膠一直深耕汽車後市場,擁有 4 萬家線下經銷門店,巨星将在市場渠道方面與中策橡膠建立深度合作,以進一步擴大在汽車後市場領網域的產品布局,為客戶提供汽車修理及養護的一體化服務。
此外,對于将輪胎作為其主要產品核心零部件的杭叉集團來說,中策橡膠可充分發揮其在輪胎研發、生產等方面的優勢,為杭叉提供更高技術含量及定制化的輪胎產品,從而提高工業車輛產品的附加值及競争力。同時,杭叉在智能化領網域的探索,也有助于中策技術化改造提升。
事實上,中策橡膠也不是仇建平第一次操盤上市的公司。
在中國商界,仇建平的名字早已與 " 并購狂人 " 緊密相連。這位 63 歲的浙江富豪,憑借其敏銳的商業眼光和卓越的資本運作能力,成功打造了一個涵蓋工具制造、叉車、柴油發動機、輪胎等多個領網域的龐大商業帝國—— " 巨星系 "。
" 并購狂人 " 的故事始于 1993 年。這一年,30 歲的仇建平放棄了在浙江機械進出口公司穩定的工程師工作,毅然下海創業。憑借從國外籌集的 30 萬美元,他在杭州大廈租下了一個 20 平方米的單間,創辦了杭州巨星工具有限公司,也就是巨星集團的前身。當時,他從手工具外貿領網域入手,憑借出色的銷售能力,迅速在市場上站穩腳跟。成立當年,巨星工具的銷售額就突破了 1000 萬美元。
2010 年,巨星科技成功登陸深交所,成為仇建平在資本市場的第一個裡程碑。此後,他開啟了瘋狂的并購擴張之路。2011 年,仇建平收購了杭叉控股 98.8% 的股權,成為杭叉集團的實際控制人,并于 2016 年推動杭叉集團成功上市。2017 年,他又斥資 4.65 億元收購了新柴股份 99% 的股權,并于 2021 年推動其在創業板上市。
至此,仇建平旗下的 " 巨星系 " 已擁有三家上市公司,總市值逼近 700 億元。若中策橡膠順利上市,那麼仇建平的 " 巨星系 " 總市值有望突破千億。
換言之,資本市場又一 " 千億帝國 " 呼之欲出。
杭州,又将新增一個 IPO
順着仇建平的 " 資本帝國 " 身後望去,不得不提一座充滿活力的創新之城——杭州。因為,除了中策橡膠外,仇建平名下的巨星科技和杭叉集團,同樣來自杭州。
在中策橡膠向二級市場發起衝擊之際,同樣來自杭州的多家企業,也在 2025 年紛紛衝刺 IPO。
2025 年 2 月 14 日,來自杭州的群核科技正式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衝刺 " 全球空間智能第一股 "。招股書顯示,群核科技在全球市場占據重要份額,其產品不僅在國内廣泛應用,還拓展至美國、韓國、日本及東南亞等海外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群核科技正是今年春節以來火遍全網杭州 " 六小龍 " 中的一員。杭州 " 六小龍 " 指的是 DeepSeek 的主體公司深度求索、宇樹科技、遊戲科學、雲深處科技、強腦科技、群核科技這六家杭州新技術前沿領網域企業。這些企業均在人工智能、機器人技術、腦機接口等領網域取得了顯著成就,成為杭州科技創新的代表。
除了群核科技,杭州的另一家科技企業 " 盤興數智 " 也在 2025 年 2 月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盤興數智專注于智能電商 SaaS 運營解決方案,近年來營收增長态勢明顯,盡管盈利能力有所下滑,但其在行業内的地位依然穩固。
除了科技前沿領網域,在醫療健康領網域,杭州同樣展現出強大的創新實力。2025 年 1 月,估值高達 490 億元的微醫向港交所遞交了上市申請。微醫作為國内領先的 AI 醫療企業,連接了超過 1.15 萬家醫療機構和 31.8 萬名注冊醫生,其業務涵蓋 AI 醫療服務和數字醫療平台兩大板塊。微醫的上市,不僅是杭州醫療健康產業的突破,也标志着中國在 AI 醫療領網域的崛起。
無論是杭州 " 六小龍 " 的走俏網絡,還是 IPO 熱潮襲來,于杭州而言絕非偶然。
近年來,杭州政府積極推動產業更新和創新發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吸引了大量高科技企業和創新人才。同時,杭州的數字經濟、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新興產業蓬勃發展,為企業的成長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最新一幕就發生在近日,今年 2 月,杭州推出新一輪的 "8+4" 經濟政策,即《杭州市人民政府關于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幹政策(2025 年版)》。
新發布的政策有四個突出特點——政策 " 加量 ",新增 12 條政策條款,總共 57 條政策條款;力度 " 加碼 ",對 21 項存量政策進行 " 加碼 ",新增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等 18 項政策;資金 " 加持 ",市級财政資金從去年的 490 億元增加到 502 億元,其中 15% 的產業政策資金将集中投向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兌付 " 加快 ",按照 " 應上盡上、應兌盡兌、免申即享、即申即享 " 的原則,加速政策資金直達快享。
正如杭州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所介紹道," ‘ 8+4 ’經濟政策市級财政資金從去年的 490 億元增加到 502 億元,杭州市專門統籌 15% 的產業政策資金,集中投向優質新質生產力,加大對通用人工智能、人形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支持,希望培育更多類似于 DeepSeek、宇樹科技這樣的創新企業。"
在 2025 年,勢必将有更多獨角獸和 IPO 從杭州跑出。
編輯 | 吾人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号 " 融中财經 "(ID:thecapital),作者:千然,36 氪經授權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