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娛樂經驗:抱團、耍心機,社交綜藝要這麼玩兒嗎?,歡迎閱讀。
社交綜藝的人設困境
文|李欣媛
編輯|劉南豆
《十天之後回到現實》(以下簡稱《十天》),雖然播放數據一般,熱搜倒是一個沒落下。
根據燈塔專業版數據顯示,《十天》全網正片播放市占率歷史最高僅為 4.36%,但在微博上,每逢播出日,相關熱搜頻頻登上熱搜榜前列。
(數據來源:燈塔專業版)
從 " 李雪琴在十天被孤立 " 到 " 李庚希 你别跟我聊共情 ",《十天》接連幾期節目都引起網友廣泛讨論。最新一期更是貢獻多個話題,先是李雪琴沈月宣布因個人行程原因,退出節目錄制,後面吳奇隆 " 被退賽 ",網友從他的個人 Vlog 中發現他更是直言在節目中 " 感受勾心鬥角的負能量 "。
自開播起,這檔節目便因為緊張刺激的規則設定,引發諸多争議。但随着節目逐漸深入,觀眾的讨論從前期聚焦于衝突事件本身的對錯,越來越上升到對節目嘉賓品行優劣的評判。
與此同時,節目嘉賓在微博、抖音等平台進行直播回應或者幕後爆料。" 台前 "" 幕後 " 界限的模糊,讓節目缺失了 " 真相 " 的緩衝區,一檔競技類綜藝逐漸演變成了一出眾說紛纭的 " 羅生門 "。
《十天》的 " 失控 " 也在其它綜藝身上出現過。從《花少》到《中餐廳》,再到《桃花塢》,無論節目主題類型如何,無一例外都為國產綜藝奉獻了諸多抓馬情節—— " 上一季的人正常 "" 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 "" 你的代表作是什麼 "。
《花兒與少年第二季》
真人秀天然讓嘉賓置身于非虛構語境之中,即便有再多的設計與安排,觀眾都會在剪輯的縫隙之中窺見嘉賓的 " 真實性 ",這對于節目和嘉賓而言都是不可預測的風險。然而随着綜藝模式的變化,發生在《十天》身上類似的 " 失控 " 正在呈現出越來越激烈的樣态。
究其原因,一方面,群像綜藝的盛行,讓節目 " 社交屬性 " 變得越來越重要,多元化的人物關系會讓節目的發展變得更加復雜難測;另一方面,主打沉浸感的綜藝視角讓觀眾的代入感也随之增強,直播、短視頻等場外信息的不斷補充,讓衝突的環節被再次放大。
于是,在這種強衝突中,觀眾期待已久的 " 内娛活人 " 紛紛湧現出來,但問題的關鍵是,這份 " 鮮活 " 觀眾并不一定能全盤接受。
要社交,于是開始搞 " 人海戰術 "
在這些真人秀綜藝裡,能登上熱搜被廣泛讨論的片段,往往與節目主題沒多大關聯,一些具有強烈社交屬性的生活場景反而更引起觀眾的注意。
《中餐廳 3》裡,雖然餐廳運營過程中矛盾層出不窮,但是真正被人記住的是,黃曉明作為店長與其他員工交流時的 " 爹味 " 姿态。《十天》裡,燒腦的遊戲并不是大家讨論的焦點,而是在遊戲過程以及復盤環節中,有人暴露的深沉心思。
《中餐廳 3》
這些社交場景與觀眾的現實生活產生了緊密的聯系,觀眾看節目不僅在看嘉賓的反應,也是在聯想自己生活中不愉快的經歷。《桃花塢 2》一場關于運動會還是篝火晚會的讨論,嘉賓們呈現出的不同表現,讓觀眾自我代入職場中 " 一意孤行的領導 "" 和稀泥的同事 "。社交環境調動出的現實感受,無形中加深了觀眾的沉浸感。
而為了讓社交環境更加多元化,讓節目的 " 抓馬 " 指數繼續飙升,目前的綜藝都祭出了一套相似的戰術——人海戰術。
《中餐廳》從開始的 5 人組,到現在 7、8 人成為标配;《花少》本來一直是 7 人組,但最新一季人數加到了 9 人;《桃花塢》起初設定是 15 人,但第三季嘉賓人數達到了 19 人,最新一季還加入了不少飛行嘉賓。人數的增多,讓社交場面的不可控性增強。
(圖源:微博 @花兒與少年官微 @湖南衛視中餐廳 @騰訊視頻五十公裡桃花塢)
不單是人數多了,人員構成也多元化了,節目嘉賓逐漸滲透到了各行各業,《桃花塢》前兩季就有設計師、藝術家、運動員的加入。不過,因為不同身份背後,大家有着千差萬别的社會閱歷,彼此之間的磨合存在着一定的障礙,無法達成理想的社交效果。或許基于這種考量,後面兩季《桃花塢》,嘉賓大多都是演員歌手之類的傳統明星藝人。
而《十天》在藝人之外,讓電競選手、心理學家、健身教練等更多身份的素人加入進來,嘉賓總數更是達到了 39 人。素人和明星置于同一場網域,彼此之間信奉的生存規則和職業決定的處事原則,讓他們不得不在有限的時間内進行磨合。
《十天之後回到現實》劇照(圖源:微博 @十天之後回到現實)
而《十天》營造的高壓遊戲環境,除了考驗體能智商之外,更考驗心理承受能力。原本設定的團隊作戰,在這種環境中,一步步扭曲成了 " 抱團排擠 "。第四期中,只是簡單的腦力遊戲還是心理遊戲的選擇讨論,母港區的嘉賓也要将其變質成抱團、拉攏,以此針對其他嘉賓,獲得節目優勢。
綜藝原本就受捕捉鏡頭和後期剪輯的影響,無法完全、完整地還原 " 真相 ",觀眾很難分辨得清當時場景之下的表意與深意。在這種情況下,随着社交媒體的不斷介入,直播、短視頻等多種的傳播介質進行内容的補充,場外信息和場内信息形成了即時性互動,無形中讓節目矛盾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如果說,早期的 " 花學 "" 明學 " 還只是觀眾的提煉與凝結,如今的 " 十學 " 已經成為了嘉賓和觀眾的合力結果。嘉賓們各執一詞在各大社交平台進行直播復盤,粉絲和觀眾也在戰隊分析。一場失控的社交實驗,躍然紙上。
當群像被過度開發
相比早年間一些 " 主咖 + 飛行嘉賓 " 即能滿足需求的遊戲類綜藝,如今群像綜藝越來越成為當下綜藝市場的第一選擇。
一方面,當下的觀眾審美标準變得多元,節目組選擇更多的嘉賓,意味着可以俘獲更多的觀眾注意,穿透更深的觀眾圈層。《乘風破浪》和《披荊斬棘》每年網羅一批 " 姐姐 "" 哥哥 ",就是希望用不同風格的藝人滿足觀眾不同的審美期待。
《乘風 2024》《披荊斬棘》(圖源:微博 @乘風 2024 官方微博 @披荊斬棘)
畢竟,現在的節目組已經無法提前預測觀眾的興趣所在,即便有意 " 押寶 ",也容易被觀眾一眼看穿,在 " 逆反心理 " 的作用下,觀眾更希望自我挖掘有意思的人物。比如《乘風破浪》的王心凌、美依禮芽的爆火都不在節目意料之中,第一期她們的鏡頭少,初舞台投票也比較低,但之後,随着觀眾對她們不斷上漲的熱情,兩人逐漸成為了節目的 C 位。
《乘風破浪》王心凌 美依禮芽劇照(圖源:微博 @乘風破浪 2024 官方微博 )
另一方面,多樣的嘉賓也讓人物關系變得更加豐富,彼此之間的化學反應可以為觀眾提供更多話題。比如,CP 亂飛的《花少 5》,每兩個嘉賓之間就是一個化學反應滿滿的 CP 組合。
更别提帶有養成系概念的群像綜藝,更容易激起觀眾對人物關系的探索欲望。《名偵探學院》《種地吧》節目尤為明顯,觀眾從陌生到熟悉,逐漸建立對每個人的認知,這種陪伴感讓觀眾對節目内容和人物标籤有了更深的認同。
《名偵探學院》《種地吧》劇照(圖源:微博 @名偵探學院 · 密逃大神版 @種地吧)
可以看出,為了保證群像綜藝有更多的發揮空間,節目組讓渡了一定的創作空間,讓嘉賓進行自由發揮。
但這并不意味着可以給出絕對的自由,當節目無法進行有效的策劃和梳理時,節目主題與内容偏差的縫隙就會越來越大。
比如,《乘風破浪》作為一檔展現女性成長的競演類節目,節目設定跟不上嘉賓陣容變化以及觀眾的期待,如今表演舞台已經不再被關注,反而是彼此之間的社交瞬間更容易出圈。第四季裡,何潔和尚雯婕之間的矛盾就是觀眾對節目唯一的記憶點。
總結來說,當下觀眾固然愛看群像,但更願意看到的是具有團魂性質的群像。
《花少 2》和《花少 5》就是對比鮮明的對照組,《花少 2》經費緊張,讓幾人在初期矛盾就已埋下,缺失了性格磨合的機會,後面 " 房車帳篷二選一 " 這種環節更是讓幾人的關系撕裂,而《花少 5》經費寬裕,幾人相處過程輕松随意,在這種愉悅的環境中,更容易凝聚和諧的團魂。
《花兒與少年絲路季》劇照(圖源:微博 @花兒與少年官微)
充滿衝突的情節看似會讓節目破圈,為節目提供更多的話題度,可也容易被觀眾認為是節目的過度炒作。這或許是《十天》熱搜不斷但播放量平平的原因之一,要讓觀眾對一個綜藝 IP 本身產生認同感和粘性,不能只有群像的衝突,得需要群像中生出 " 團魂 "。
薛定谔的 " 内娛活人 "
越群像、越社交,對藝人嘉賓來說,綜藝人設就越不安全。" 内娛活人 " 終于出現了,但 " 活 " 的程度,觀眾可能又有些接受不了。
當嘉賓人數增多,規則變得高壓,參與其中的人不斷溝通協作,應對衝突,解決問題,明星藝人就必然會暴露出他們下意識的真實一面。
即便節目編劇和後期剪輯有意進行包裝,也沒辦法事無巨細地進行全方面的鋪設與掌控,一切就像多米諾骨牌般產生連環反應,讓觀眾對嘉賓建立新的認知。
在這種情況下,人設翻車的情況變得愈發明顯。《十天》裡,每個嘉賓前期都努力貼合自己的身份标籤,但是随着極端情境加劇,他們标籤之外的性格特征也表露了出來,衝擊了觀眾對其單一性認知。小紅書上,網友們根據嘉賓的表現,紛紛制作出 " 紅黑榜 ",評判對每位嘉賓的印象轉變。
(圖源:小紅書)
而一以貫之的标籤人設,也會進一步博得觀眾好感。比如,随着節目深入,林更新的耿直、張雲龍的體面并沒有發生變化,觀眾确定了對他們的既有判斷,也讓兩人的好感度不斷上升。
群像綜藝裡冒出更多 " 内娛活人 " 是觀眾期待看到的,卻也是明星藝人懼怕的。畢竟,在互聯網輿論場逐漸收窄的情況下,流露真性情是件危險的事。
現如今,明星藝人社交賬号分享的生活越多,道歉的可能性就越大。明星藝人的一舉一動都影響着路人的判斷,更多的暴露也意味着更多的風險,進而影響着品牌代言和影視作品的路人緣。比如,王楚然在《你好,星期六》裡面翻白眼的神情被網友解讀為脾性傲慢,之後網傳其某代言遭到了網友的抵制。
(圖源:小紅書 @剪了個瓜)
要知道,真實并不僅限于風趣幽默,它還包含了嫉妒猜忌等一系列人性負面,當這些復雜全部袒露出來時,不一定所有的觀眾都能接受。
觀眾樂于看到的 " 真實 ",更多時候是個相對概念,是大眾審判下依舊能夠維持的親民、有趣、有學識、情緒穩定等等高要求。可是,沒有人能夠完美契合進這些人設标籤之中,即便觀眾緣爆棚的沈騰,在參加《現在就出發》的時候,呈現出的樣子有悖于觀眾傳統認知,也遭到了一定的負面評價。
雖然,大為盛行的群像綜藝讓社交概念成為了節目重點,迫使明星藝人回歸到了觀眾最想要的 " 真實感 " 上,但問題的關鍵是,所有人都準備好接受這份 " 真實感 " 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