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财經經驗:收地潮鋪開,歡迎閱讀。
作者 | 醉酒大鲨魚
文章來源 | 格隆匯樓市
收地潮鋪開了。
百餘宗用地 " 折價 " 回收
如果還在等待樓市曙光,就已經有一點點苗頭了。
進入 2025 年開年,各地便出現了轟轟烈烈的收地動作,各地自然資源局紛紛發布征集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公告。
而收地也從當初的 " 無償收回 " 演變到 " 補償回收 "。
據不完全統計,2025 年 1 月至今,廣東僅 15 城便有 174 宗閒置用地被納入回收清單,用地面積共計 736.59 萬平方米,拟回收金額規模約 359.4924 億元。
而這些閒置存量用地回收,有一個明顯的特征——折價不在少數,且折價區間在 7.0-9.5 折。
比如惠州拟回收用地總數達到 46 宗,拟回收價格約 127.5 億元,回收規模巨大,僅惠城區這樣的核心城區就有 8 宗用地降價超 1 億元,一宗用地最高降價約 5.32 億元;
比如一線城中的廣州 14 宗閒置用地被納入回收,用地面積約 97.7 萬平方米,拟回收總金額約 25.8 億元,其中花都 4 宗用地共 42 萬方,被 9.5 折重新收儲;
再比如珠海的金灣區有兩宗華發在 2023 年以總價 21.03 億拍下的用地,拟 18.63 億元價格回收。
而這僅為廣東 15 城第一批次的收地動作,其餘城市相信也會陸陸續續加入收地隊伍。
畢竟這套一套動作,源自去年 11 月自然資源部下發的一則通知——《自然資源部關于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的通知》。
《通知》中明确,運用專項債券資金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減少存量土地規模,可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優先收回收購企業無力或無意願繼續開發、已供應未動工的住宅用地和商服用地,摸底各市縣存量閒置土地,開展土地市場價格評估,收回收購的土地原則上當年不再供應用于房地產開發。
而廣東省也發布了《關于土地儲備領網域申報地方政府專項債券工作指引(試行)》,意在快速推動省内各地區加速收購存量閒置土地。
于是,開春之際,廣東也就成為了發債收地的集中區網域。
這也應了去年 4 月中央重要會議對房地產的去庫存政策的定調。
在開展 " 收儲 " 動作的同時,也同步解決商品房供應的源頭。
真正解困
用地折價回收是一方面,實際上更值得注意的是,這些用地的所得者的背後。
比如珠海鬥門拟收儲的 6 宗地塊皆為大橫琴地塊,總占地 11.31 萬㎡,拟收儲價格為 17.587 億元,用地部門為珠海鬥門大橫琴琴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背後為珠海國資委以及廣東财政廳。
比如惠州被回收的宗地中,用地部門不乏城投集團、惠糧集團、交投集團、水務集團等。
再比如江門市下轄的台山市,有 16 宗用地納入回收計劃,共 51.772 萬平方米,收儲總價約 11.57 億元,其中用地部門就包含了台山市新城市基礎建設投資有限公司、台山市榮晟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背後都是台山市國資委。
基本上都是帶有地方屬性的國有企業。
所以,利用專項債回收閒置的用地,也體現出了對地方參與房地產市場的國有所屬企業走出困局的幫助。
而對這些國有企業而言,無異于是枯木逢春。
一方面,2022 年— 2023 年階段,不少城市出現土地出讓市場冷卻的現象,地方所屬國有企業成為拿地兜底的對象。
于是不少用地更多集中在了這些地方國企手中。
另一方面,這些國有企業也能更直接地獲得資金的支持。
從閒置用地回收規模情況來看,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地方房地產的冷熱和庫存關系。
越是前些年用地出讓規模大的城市,閒置的用地就越多,去庫存也就成為更加緊迫的工作,比如惠州、汕尾的市場。
而這樣的做法不僅能夠一定程度上減少閒置土地資源浪費,還能通過減少用地供應,進而減少地方商品房供應,穩定地方市場預期。
當市場預期穩住了,這些國有企業手中的存量商品房也就有機會銷售出去,手裡拿到專項債資金後,也能有餘力促進手中更多的項目開發以及交房。
所以,當初為市場兜底拿地的國企,或者一些停工的項目,也會重新獲得生機。
作者觀點,不代表格隆匯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