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小編分享的科技經驗:被吐槽的是過度宣傳,被忽視的是雷軍的夢想,歡迎閱讀。
「人要總想着被致敬就完了,但人要總想着致敬别人也沒啥出息。」面對小米汽車瘋狂致敬友商的行為,吉利集團高級副總裁楊學良直言。
12 月 28 日是小米汽車召開技術溝通會的時間,也是小米汽車的首次發布會,為此小米汽車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大一線城市立起了五個廣告牌,分别致敬理想、蔚來、小鵬、華為和比亞迪。
車企不是沒有過互相致敬的活動,如比亞迪發布仰望汽車後,車企們紛紛互相致敬,發布了各種不同口号的海報,并且與仰望有所關聯。也有一些國内車企致敬友商,并号召中國車企團建起來,但小米這麼大動靜的致敬行為,确實是獨此一家。
樹大招風,小米大張旗鼓地宣傳也招致一些人的不滿,認為小米有些宣傳過度。楊學良曾對小米汽車的加入表示歡迎,但看到小米汽車的致敬名單中沒有吉利,難免有點繃不住了。
畢竟,在國内車企中,吉利新能源汽車銷量名列前茅,旗下子品牌銀河、極氪、睿藍、幾何等并非泛泛之輩,尤其是極氪汽車,在高端市場廣受認可,領克、帝豪、沃爾沃等品牌也推出了一些新能源車型。
更何況吉利汽車今年前 11 個月累計銷量已達 153 萬輛,其中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接近 50 萬輛,妥妥的國内汽車產業巨頭。
憑什麼小米汽車致敬了比亞迪、華為,以及蔚小理,卻忽視了吉利?
自主品牌車企中,比亞迪、長安、長城、吉利、奇瑞并列五大巨頭,小米卻只選擇了比亞迪。造車新勢力數不勝數,小米則選擇了華為與蔚小理。小米的選擇不僅看銷量,最重要的是有沒有雷軍夢想的影子,否則長安、吉利、零跑、埃安等車企也有上榜的資格。
比亞迪是中國汽車工業的奇迹,2018 年銷量剛過 50 萬輛,今年就實現了年銷 300 萬輛,光速崛起成為中國汽車行業領頭羊。比亞迪的成功來源于多年堅持新能源技術研發,做到了電池、電機、電控完全自研。
蔚小理是造車新勢力的翹楚,并且分别探索汽車領網域的不同發展方向,如理想汽車的奶爸車設定與增程式技術,以解決家庭用戶的需求為目标;小鵬汽車在智能座艙、智駕領網域頗有建樹,小鵬的汽車架構、智駕技術還得到了大眾汽車的認可,二者将合作開發產品;蔚來的獨特優勢則在于換電模式,探索出了用服務換取消費者認可的路線。
華為更不用說,與小米小通,都是移動通信、互聯網領網域跨行入場,但華為的模式與其他車企不同,不自己造車,而是成為了汽車供應鏈的一環。
小米汽車挑選的這五家車企,都是新能源領網域取得了不菲成果,且不同路線的探索者。
雷軍也有自己的造車夢,可小米汽車該朝哪個方向發展?
摸着石頭過河,比獨自摸索簡單許多,參考過比亞迪、華為以及蔚小理等車企的路線後,雷軍最終為小米汽車确定了堅持技術自研、以智駕為核心競争力、以用戶需求為核心驅動力、打造全鏈路生态閉環的路線。
相較于比亞迪的方案,小米汽車路線成本更低,且依然堅持自主研發。若問哪家車企與小米汽車的路線最接近,那應該是小鵬汽車,擁有自己的核心競争力,自研平台架構,產品高端化。
雷軍表示,小米汽車員工已達 3700 人,目标是造出比肩保時捷、特斯拉的產品。當初官宣造車時,小米汽車就确認,5 年投資 500 億元研究汽車技術。在央視《面對面》節目中,雷軍透露,小米造車項目第一輛車投入了 3400 名工程師、超過 100 億元研發經費,是行業平均水平的十倍。
當然,這麼對比失之偏頗,其他車企已經有了不少產品,開發新產品的成本自然會低一些。小米汽車從無到有,首款產品難免需要投入更多成本。一款車就有超過 100 億元的研發投入,足見雷軍非常重視小米 SU7。
小米 SU7 正緩緩向我們駛來,它不僅承載着雷軍的汽車夢,還有整個小米集團未來的發展方向。
蘋果首席運營官(COO)傑夫 · 威廉姆斯曾表示,汽車是移動設備的終極形态。
近幾年車企輪上空間、智能座艙、智能駕駛等理念的營造,與頻繁的更新換代速度,确實令汽車給了我們一種數碼設備的感覺。
今天的汽車,已不再是簡單的交通工具,而是連接舒适生活的一環。2021 年的小鵬汽車 1024 大會上,就營造出了遠程遙控,無人汽車接送上下班的場景。11 月的智界 S7 發布會上,餘承東展示了「召喚汽車」與「代客泊車」功能,車企們繪制的自動駕駛藍圖正一步步實現。
小米以硬體為骨骼、軟體生态為血脈肌肉、HyperOS 為大腦,實現了車機、手機、智能家居全鏈路打通。小米汽車的到來,令小米「雜貨鋪」產品線趨于完善,并且将小米生态的產品全場景貫通,這也是當初小米集團決心入場汽車行業的主要原因之一。
新能源汽車是一塊大蛋糕,想要吃到嘴卻沒有那麼容易,進軍汽車行業對于小米是一件高風險、高回報的決定。現如今國内所有狹義造車新勢力,僅有理想汽車扭虧為盈,蔚來每年虧損上百億元,還有許多新勢力已倒在路上。
國内頭部手機廠商中,只有小米和華為明确進軍汽車業務,而選擇重資產模式自己生產汽車的,僅有小米!
小米集團不是雷軍心懷汽車夢就可以指揮一切,還要綜合考慮各項業務與所處的環境。全球手機行業已經趨近飽和,很難尋找新的增長點。小米雖然業務廣泛,手機卻是絕對核心,手機發展遇阻後,藍海行業電動車領網域無疑是小米汽車最好的發展方向。
手機、互聯網出身的小米,在車機系統、軟體生态方面具有先天優勢,再加上國内龐大的米粉數量,為小米汽車提供了大量潛在消費者。全國分布的小米之家則為消費者提供了咨詢渠道,一些面積較大的店面,還可以将車開進店内。
「我特别擔心,一上來不火,大家都不買。」「更擔心的是,如果大家都來買,這一等要等一兩年肯定會被罵慘,各種焦慮情緒。」雷軍對于小米汽車抱有太高期望,致使他對于小米汽車銷量心懷擔憂。
的确,2024 年的新能源汽車市場,留給小米發育的時間不多了。
小米進軍汽車領網域擁有許多優勢,但想要成功,不說成為行業巨頭,扭虧為盈都異常困難。與小米汽車的產品力無關,關鍵在于市場情況。
新能源汽車的黃金時代拉開序幕,大概是 2015 年,全面走向消費者,則應該是 2018 年。
2023 年即将結束,經過多年時間發展,國内新能源汽車市場日漸成熟,頭部化趨勢明顯,五大傳統車企的混動、純電車輛占據銷量主力,狹義造車新勢力中,問界、零跑、智界,及蔚小理基本成型,其他新勢力想要再來分一杯羹,難度可想而知。
小米汽車勉強趕上了新能源汽車的末班車,借助小米的品牌價值與影響力,還有取得成功的可能,但依然困難重重。小米在汽車領網域太年輕了,沒有 BBA 那樣的影響力,很難說讓别人看到小米的品牌,就願意拿出幾十萬元買小米汽車。
小米都難以扭虧為盈,更不用說其他打算進軍新能源汽車業務的企業了。因此,小通才會認為,小通可能是最後一位有可能成功的造車新勢力!
其他打算入場的新勢力真的沒有希望了嗎?大概,也許,可能,蘋果汽車會有吧,畢竟那是蘋果。不過,蘋果的汽車團隊還剩下多少人呢?